-
1.孙坚卷玉玺跑路
- 上一回咱们说到,自打关羽温酒斩华雄,接着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天下无敌的吕奉先也被逼得弃军败走之后,董卓这边的心态就彻底崩了。 眼看正面战场节节败退,董卓就开始搞一些阴间路数。自古男人不行,就派女人去和亲。两国之间是如此,两军之间也是如此。董卓呢,在自己这些个女儿当中挑来挑去,挑了一个最好看的,又在十八路诸侯联军中选来选去,看中了一路上最勇武却也最憋屈的孙坚。不料,我们的江东猛虎,哪里看得上这样的老丈人呢?半分颜面没给,把上门提亲的轰了出去。 于是,碰了一鼻子灰的董卓做了一个快速决定:跑路。为了让自己的跑路看起来名正言顺一些,他进一步决定:迁都长安,洛阳不要了!考虑到自己这一跑,十八路诸侯必定紧追不舍,所以,董卓又做了了一个更大胆地决定:洛阳咱不要了,可也不能留给别人!什么东汉名都,什么百年古城,给我一把火,烧咯! 就这样,当十八路诸侯赶到时,曾经繁华无尽的洛阳城,沦为了一片火海。 咋办?救火?没有。十八路诸侯各有各的打算,根本无心救火,一个个忙着抢占城内外的战略要地呢,只有一个例外,那便是作为追兵先锋,第一个赶到洛阳的孙坚。 苦心人,天不负。救完火,孙坚憋了一肚子火呢,没想到,在一片废墟的宫殿中,捡到了传国玉玺。回想起这一路的委屈和窝囊气,再看着手中五彩玄妙、光可鉴人的传国玉玺,孙坚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但却又不好开口真的说出来。 看着孙坚心里想要但嘴上为难的样子,作为跟随孙坚多年的老部下程普,明白了个七七八八。此时不为领导排忧解难,什么时候为领导排忧解难啊?于是朗声说道:“玉玺这东西,一般人一辈子连看都看不到一眼,今天竟然被老天爷主动送到主公手里了,这是什么兆头,不用我说了吧?这是天意让咱主公做皇帝啊!咱们可不能违背上天的旨意,十八路诸侯没什么正经人,咱们不宜在此久留,要我说,赶紧回江东,再谋大事!” 这番话,正中孙坚心思,于是他紧急集合部下,收拾军备细软,准备偷偷回家。 但好死不死,天下哪有密不透风的墙?传国玉玺那五色玄光陡然起于废墟之中,孙坚全军哪一个没看见?就算没看见,如此灵异事件,又有哪一个人的耳朵不好奇?人一多,难免就有憋坏水儿的。 孙坚军中,正好有一个袁绍的同乡,耳闻目睹了玉玺重现的全过程,心想这等大事儿,要是汇报给袁大统领,那岂不是大功一件,我这下半辈子的荣华富贵,在此一举了!这人连夜就去把小报告捅给了袁绍。 袁绍一听,立马喊上人,带上家伙,来与孙坚对质。 孙坚看袁绍来了,虽然出乎意料,但觉得吧,自己发现玉玺的事儿,天知地知自己知,就算袁绍在哪听见什么风声,我只要一口咬死来他个死不承认,他还能怎地?孙坚主意已定,袁绍左问右问上文下问,孙坚都是否认三连,大概为了演的逼真,孙坚连毒誓都使用上了:“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孙坚发如此毒誓,袁绍心中只是冷笑:孙文台啊孙文台,我以为你在江东就是个猛虎,没想到你还他妈是个影帝啊。袁绍也不说啥,不慌不忙,把跑来报信儿的士兵喊了出来,还故作若无其事地问道:文台兄啊,你们找出玉玺的时候,不知道这位小兄弟,可在场啊? 孙坚一看,姥姥!这不是二婶家三嫂子的舅舅的三孙子他们村的狗剩儿吗?一下子恍然大悟,我说袁绍这龟孙怎么知道得这么快,还敢来如此真刀真枪地兴师问罪呢?敢情是这小子,平日里看着浓眉大眼的,今夜悄无声息叛变革命了呢?胸中噌地就沸腾起一股怒火。 于是几乎下意识地,孙坚抽刀便要将叛徒手刃于当场。一刀即出,刀刀皆出,袁绍背后颜良、文丑,孙坚背后程普、黄盖,人人抄起了家伙。眼看对质就要变成对决,一场火并已经一触即发。好在此时,其他各路诸侯也都闻讯而来,劝开了双方。 眼看人聚得越来越多,孙坚又恼又怒,又羞又恨,又知道终究是自己理亏,索性撕破脸皮,一跺脚,一骂娘,带着手底下人走了。 刚出营门,程普又来献计:主公,要说理,确实是咱们理亏,人家现在手里又攥着人证。咱们糊弄得过初一,也隐瞒不过十五。不如趁着这次闹翻了,脸也红了,刀也拔了,咱们回江东算了。只要玉玺在咱们手里,老天爷就是站在咱们这头儿的! 孙坚心里也明白,回头众人冷静下来,玉玺的事儿十有八九是纸包不住火的,还不如趁着这会儿都在气头上,一走了之呢。于是,也不再废话,说走就走,跟谁也不打招呼,直接带着全体人马回江东去了。 那边袁绍和其他诸侯得知消息,一个个气得大骂孙坚。但毕竟董卓残部未灭,现在也不好直接搞内讧去追孙坚,只好给荆州刺史刘表捎去口信,让他半路设法拦截:孙坚和玉玺,至少得给我留下一个。
-
2.曹老板不忘初心
- 就在孙坚忙着搞封建迷信,其他各路诸侯忙着搞阴谋诡计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还在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还记得一大伙子人,不远万里来到洛阳,是干嘛来的。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曹操。 这曹操啊,是眼睁睁看着各路诸侯各怀鬼胎,洛阳城烧成了一片白地,董卓虽然连吃败仗,但也并未伤筋动骨,眼下向西逃往长安,每一分每一秒,正走得越来越远。到时稍加恢复,又是一群虎狼之师,何况他手里仍然还牢牢掌握着小皇帝和一大批汉室宗亲。此时若不能趁热打铁,一鼓作气真正地拿下董卓,这风雨飘飘摇的汉家天下,只怕熬得过现在的初一,也熬不过下一个十五了。 所以,到了洛阳城之后,曹操没干别的,传令自己的部队原地待命,他本人是戎装未脱,直接去找袁绍:“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 各位,曹操这话,有点不同寻常,不符合他的人设,您发现没有? 为啥我这么说,您想啊,曹操是何等样的精明人,此前刘、关、张三兄弟和众诸侯不对付,那还是曹老板亲自下场和的稀泥,可此时来见袁绍袁盟主,怎么说话这么直接?曹老板的情商呢?说话的艺术呢?这么单刀直入,简直已经是在指责袁绍作为联军领袖在关键时刻不作为了。 曹操一点场面话都没有,结果,袁绍也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句,说:“诸兵疲困,进恐无益。”将士们都累了,再前进没啥好处。 曹操一听这话,急的恨不得跳脚,要知道我和你在这多耽误一秒钟,董卓就多逃出去一步。但毕竟袁绍此时怎么说也算是大领导,曹操心里虽然着急,也只能努力克制自己,冷静进言:“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 曹操的这一番话,你品,你细品。一开始,曹操先是细数了董卓的多项大罪,什么劫持天子啊,焚毁洛阳啊,这是希望能在感性层面,激起袁绍同仇敌忾之心,等于是晓之以情。紧接着,又强调毕其功于一役的可能性,希望能在战略层面,调动起诸侯们的上进之心,等于是动之以理。 短短两句话,就对袁绍及其他诸侯,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动员,真是曹老板的嘴,骗死人的鬼。 但是,众诸侯此时早已无心再考虑董卓了,因为,此时此刻,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什么董卓,而是身边的自己人。所以,曹操这一番铿锵有力的劝进,人人都只当耳旁风而已,连回应都懒得回应,只是一味地拖延、拒绝、敷衍…… 终于,是可忍孰不可忍,曹老板气急败坏,指着鼻子大骂各路诸侯:“竖子不足与谋!”这意思是,你们都做缩头乌龟,老子一个人去追董卓! 心中主意已定,曹操不再与众诸侯废话,大踏步地走出营帐,传令全军将士,进入作战状态,全军出击,给我追董卓去! 且说董卓一行人,一路向西,行至荥阳时,当地太守徐荣赶忙出来迎接。董卓进城花天酒地自不必说,谋士李儒却深知十八路诸侯的厉害,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大意,趁董卓得空,赶忙进言:“丞相新弃洛阳,防有追兵,可教徐荣伏军荥阳城外山坞之旁,若有兵追来,可竟放过,待我这里杀败,然后截住掩杀。令后来者不敢复追。” 光这一段发言,咱就得承认,李儒这人,虽然已经作古快两千年了,而且活着的时候还站错了队,但这个军事思想,咱必须竖个大拇指:牛!这思想,相当超前,作战部署能力就算是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也算得上数。我给各位分析分析,您听听是不是这个道理。 首先,料敌机先,知道十八路诸侯虽然“军合力不齐”,但必然有曹操、孙坚、公孙瓒等实干派,肯定不会就这么轻易放过追击的大好机会。所以,李儒建议董卓一定要做好阻击的工作。 其次,这个阻击工作怎么做呢?李儒想出来的办法是:交替撤退、分段阻击、虚实结合。徐荣先设一道埋伏,那是虚招。放过追兵以后,李儒接力阻击,这才是真刀真枪。此时徐荣再从前先撤回,前后夹击,全歼追兵。 各位,服气不服气?要我说啊,千百年后的隆美尔、白崇禧,说破大天,也就是李儒的这个水平啊! 董卓呢,人虽然荒唐,脑子还算清醒,听了李儒的汇报,觉得此事靠谱,不仅立马批准,还给多加了一道保险——既然层次已经这么多了,不如再在你李儒身后,加上我儿吕布吧。凑成前、中、后三道伏击线,十八路诸侯敢来追,就叫他有去无回!
-
3.曹操遭遇滑铁卢
- 说回曹操。对众诸侯一通暴怒之后,曹老板独自率军追击董卓而去。难得上头一回的曹老板,奋勇起一腔热血,行军神速,眼看着就到了荥阳地界。但他不知道的是,一个里三层外三层的的包围圈,正在暗中缓缓地将他包围起来。 董卓这边,见曹操势如破竹地杀来,第一道防线的徐荣和第二道防线的李儒,按照先前的作战部署,稍加抵抗便佯装溃逃。行军中,曹操听说董卓现下就在荥阳城中,瞬间情绪高涨,也顾不上稍微思索一下会不会有埋伏,一门心思就想着杀进荥阳城,活捉董太师。 终于,在荥阳城下,曹操撞见了吕布。 吕布看曹操一脸猴急,身上却没怎么挂彩,心知他果然中计了,一切都在李儒的掌握之中。于是吕布从容地拉开阵势,摆出一副要与曹操决战到天明的架势。 曹操呢,眼里看到的是荥阳城下的吕布,脑海里回放的都是虎牢关下被刘关张打得落荒而逃的吕布,曹操心想,我数万人马,猛将如云,难道还不如刘关张三人吗?也该轮到我揍这小子一顿了。 于是曹操一马当先,破口大骂:“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 这一套说辞,吕布自打跟了董卓以后,早已听得一耳朵老茧子了,吕布心想,你现在猖狂,等会伏击圈合拢过来,不卸你条腿,我吕布的吕字,上下两个口倒过来写! 曹操看吕布不接话,现场有点小尴尬,就给夏侯惇使了个眼色。夏侯惇心领神会,挺枪跃马,直奔吕布而来。这夏侯惇也是三国志里武力值90+的存在,一时之间,和吕布杀得难解难分。 但是,吕布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几个回合下来,第二道防线的李儒赶到,在曹操背后神兵天降一般地杀来。李儒坐镇中军,李傕自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曹操虽然吓了一跳,但还能保持冷静,急忙指挥夏侯渊上前接住李傕。 但李傕刚刚安顿好,右边喊声又起,竟是郭汜又率领着一彪人马包抄杀来。这时,饶是曹老板冷静,这会儿也逐渐意识到局势不妙,赶忙命令曹仁上前迎敌,但面对前后三路军马,回旋余地已经不大。 更糟糕的是,学霸考100分,是因为满分只有100,夏侯惇武力值90+那是因为他的武力值就这么多。随着战斗时间拉长,夏侯惇渐渐扛不住吕布的猛攻了,只好飞马回阵。这一撤,正面的阵型就被吕布撕开了一个口子,一进一退,吕布的铁骑从缺口中源源不断地冲进阵中。 曹操这一场大败,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了。 被冲散的曹操,在乱军之中已经不辨东南西北,趁着夜色跳出战场,走至一处荒山脚下。时约二更,月明如昼,越来越多的残兵聚拢了过来,曹操定了定心神,给剩下的部队重新编队。经过一夜激战,曹操损失惨重,杀进荥阳活捉董卓已经不敢想,自己能活着逃回去,就算是成功了。 然而,祸不单行,天下哪有单层的包围圈呢?还没等曹操这口气喘过来,夜色中又有一彪人马摸了上来,二话不说,就是一阵横冲直撞,原来是第一道包围圈上的徐荣。 本来就已经风雨飘摇的曹军,哪经得起这样一浪又一浪的折腾,说是一触即溃,都有点抬举曹军的抵抗能力,到这会儿,那整个儿就是望风披靡,一吹就倒。 彻底成为孤家寡人的曹操,眼下什么也顾不得了,挥起马鞭夺路就跑,可没想到,一头扎进徐荣的卫队之中。曹操转身想走,完了,来不及了——只见徐荣弯弓搭箭,一箭正中曹操肩膀。得亏那徐荣不是什么悍将,箭的力度不至于毙命。 但部队已经溃散,身上又负重伤,如何能逃得出去?混乱之中,曹操转过一个山坡,体力即将耗尽,眼瞅着来了两个小兵,一把给他摁了个正着。 遭遇人生首次大败的曹操,这一次能否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呢?偷走玉玺的孙坚,又能否顺利回到江东老家?各有小算盘的诸侯们,与逃入长安的董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明争暗斗呢?精彩节目,咱们下一讲继续。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