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今房奴的生活,都没有容易二字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话说都要到年尾了,北方人民打雪仗都打累了,路读所在的广州,害搁这阳光明媚万物生呢,果然,全国人民都在背着广东悄悄过冬啊。这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人就容易emo了,良辰我最近听很多老铁跟我唠嗑,说他很久没有那种“心动的感觉”了,心比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的刀还要冷酷。要我说,想要找心动的感觉那太简单了,你去今年的楼市瞧一瞧看一看,那何止是心动,心肌梗塞都是分分钟的事,专治低血压了属于是。 2021年的楼市可以说真是遇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天都搞出大新闻—— 就拿广州来说吧,这先是天空一声巨响,五年购置税登场,然后是银行限贷,资格审查,再加上二手房参考价,一套组合拳下来,搞得隔壁手握几套房的包租婆包租公,发际线都后撤了一毫米;楼下那个整天骑着小电驴带客户看房的中介小哥,最近吃猪脚饭,都舍不得加卤蛋了…… 总而言之,房地产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那就是一座五行山,更何况今年房地产整天闹的是八级地震呢?就拿我们熟悉的许老板来说,他亏了1.9万亿,一天要还一个亿的利息,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想象这是什么赶脚了。所以你看,许老板最近也不怎么提房子的事儿了,而是一个劲地造车。 许老板很难,咱们小老百姓也很难,大家都在一起鸡飞狗跳。有朋友这时就开始畅想了:是不是穿越回古代,就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打工人俱欢颜了?咱们就不必愁住房了? 对于这个问题,良辰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你想多了!你当古代房子是充话费送的吗?古代的房子不要钱的吗? 今天良辰我,就客串一下房产中介小哥,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载着各位去看看中国古代的楼盘,看看你能不能在古代享受一波“住房自由”? 万恶的房地产行业,应该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你问我怎么知道的,这不是有出土的青铜器作证嘛。 1975年,陕西出土了著名的西周青铜器“裘卫四器”。青铜器的主人裘卫,早年是个皮革贩子,后来发了家,当了大官(倒也很励志啊)。他跟一个贵族买了(或者说是交换)一千三百多亩地。花了多少钱呢? 两块美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条带花的围裙,合计100朋,也就是500个贝壳。 就这点钱,能搞到千把亩地!良辰特别喜欢古今对比,我们来列数字:商周时的一亩地很小,等于今天的184平方米。1300多亩地,则相当于24万平方米。 记住,这只是地皮的价格,按今天说就是所谓的“楼面价”。还是以广州为例,这些年广州最贵的楼面价是64576元一平米,而24万平方米就是——差不多155亿吧。 155亿啊!地产老板听了会沉默,炒房大佬听了会流泪呀!我要是有这么多钱,求求谁来告诉我该怎么败掉吧! 但您也不要急着羡慕:裘卫是个大官,家里又有钱,跟咱不一样,今天的大佬们买房也都是整栋整栋买的。至于那时候老百姓的房产的资料,对不起,没有,没准他们住的还不如你好。所以呢,咱们快进到汉代,到有较多记录的时代,来看看大汉王朝的子民们混得咋样。 据金牌中介良辰我调查,汉代的房价对打工人来说是非常友好滴!比如著名的居延汉简,就记载了居延这旮旯的房价。 居延是汉朝的军事重镇,在今天内蒙古最西部的额济纳旗,边上就是蒙古国,可以说是非常偏僻了。当时属于十八线小城市吧。那这个小城市的房价怎么样呢?据记载,当地贵族后代住的房子,大概就是三千到一万钱之间的价位。 而当时一个平平无奇打工人的收入又是多少呢?汉朝的数学书《九章算术》上有一道应用题,透露了一点薪资情况:当时的一个普通打工仔,大概是年薪两千五百钱。《汉书》记载,著名的文学家兼大嘴炮东方朔,他刚出道的时候,就业岗位是“待诏公车”,也就是给皇帝打杂的,一个月拿两百四十钱。当然也有拿的更多的,有人年薪8400钱,在今天应该是妥妥的中产阶级了。 这么一算,一个打工仔,拿着一两年的工资,就足够在十八线城市居延买房躺平了,听起来简直美滋滋呀! 有老铁可能要说了,拿十八线城市举例有意义吗?我在鹤岗买房也是分分钟的事儿,可到了北上广深,连个厕所都拿不下来好吗。那好,咱们来看看东汉时期的大都市——汉中是个啥情况。 新一线城市汉中的房子,跟今天差不多,有便宜也有贵的。便宜的一万钱可以上车,稍好一点的两万,如果是黄金地段、豪宅户型,那大概要七万钱。以年薪两千五的普通打工人来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五六年时间可以拿个便宜的。 但如果你是公务员,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根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东汉最基层的基层公务员,年薪有96斛米,折成货币就是9600钱。这买房毫无压力好么,还不算你能升职加薪呢。 攒个几年钱,公务员就可以喜提新一线大别野了,还是全款,没有房贷烦恼。说实话,良辰我直接化身柠檬,酸到忧伤。不得不感慨一句:公务员待遇好,看来从古到今都一样。 到了唐代,如果你还想着“天生我必有房住、粪土当年拆迁户”,那我只能说醒醒吧兄弟!大唐的经济是繁荣了,但房价也涨高了。要是房价抛弃你,连招呼都不会打一声! 尤其是首都长安,可以直接上演古装版的《蜗居》了。在这我们有请两大高级知识分子兼长安资深蜗居成员,白居易和韩愈先生为我们现身说法。 白居易是郑州人,在安徽的小镇符离长大(这里的烧鸡很有名),实打实的乡巴佬。他第一次去长安是参加科举考试。那时候白诗魔才十六七岁,不知道天高地厚,便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访当时的文坛大佬顾况。 顾况心想这臭外地的上长安要饭来了,张口就开始diss:“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是故意把白居易的名字拆开,来嘲笑他:外地人,长安不好混,你有几个钱啊? 然后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看到一句你我都熟悉的话:“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看呆了,立刻改口:“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你能写出这么牛的句子,在长安搞套房子还不容易? 因为这句话,白居易一下就出名了。他也觉得自己会像大佬所说,在京师能弄套大别野呢。后来他高中进士,又当上秘书省校书郎,管理朝廷的图书典籍,一个月能拿一万八,在当时算得上是高薪。 有钱了是先买房还是先买车,这问题大家好像都纠结过。白居易倒是毫不犹豫地——先买车,也就是买了匹马,挂着BMW的标志,在街上跑的那叫一个欢。 听到这您可能要问了:房子呢?不好意思买不起,租着先。这也很正常,我认识不少人,都是开着BBA的租房子。 白居易可能认为,自己攒攒钱就能买个房子。拜托房子又不是死价格,也是会涨的好么。于是十年之后,他还是买不起房。 这下小白都变成老白了,开始怀疑人生了,便作诗一首:“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好家伙,你看把人家给逼得,都开始羡慕蜗牛和老鼠了,至少蜗牛有壳,老鼠有窝,而我在长安漂泊二十年,却还在给房东打工,怎一个惨字了得? 不管他怎么哭惨,房子也不会因为他叫白居易而自动降价。最后他放弃长安买房梦,在渭南县购置了一个宅子。这地方也算是长安都市圈吧,就是距离他上班地方有点远,七八十公里。 每天回家是不现实的,所以他还是得在长安租房子。啊?你笑什么?你看看多少人在北京上班,到三河、廊坊买房的,那可不是“河北移动欢迎您”呐。 再看看另一位大唐买房困难户韩愈。韩大师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名气很大,同时他还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公务员,一路做到吏部侍郎的位子,就是今天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但是,但是,韩大师在长安的日子也一度非常窘迫,学生都嘲笑他“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吃穿都成问题,还想买房子?一直过了好多年,韩大师才终于在长安买了套房子,那时候他都快五十了。 买房了,韩愈那叫一个激动啊,当即就叫来自己的儿子,上演一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戏码。说完了还不过瘾,他大笔一挥写了一首诗叫《示儿》:“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这不过是里面的两句罢了。这首词竟然长达250字,可见韩大师实在是很激动,有很多话要说。从诗中的描述可以看出,韩大师的这套房子还是挺大的,东西南北四个厢房,应该算是别野级别的了。 京师的大别野啊!这比微商喜提玛莎拉蒂不知高到哪里去了,bgm必须给配上爱拼才会赢才对味儿啊。 可惜韩大师也没在大宅里住太久,十年不到就病逝了,终年五十六岁。 说到底,还是长安房价太吓人了。毕竟长安是当时全球top1的城市,人口上百万,相当于现在的纽约。加上长安的城市规划,可供居住的宅基地很少,所以这房价能不飞起嘛。 所以你没想到吧,像白居易和韩愈这种文学大佬都买不起房,当时的流浪汉杜甫老人家就更买不起了。在茅草屋被风吹秃之后,他沉郁顿挫地发出了大唐蜗居族的时代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宋代比唐朝还要繁华,所以这房价就更吓人了。首都开封也是当时世界上的顶级都市,别说房价了,连房子都供不应求。北宋有个官员就说:“京师纵得价钱,何处买地?” 你看看,这开封的土地,那是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得到的。 这样一来,宋代房奴的生活就更悲惨了,咱们还是让喜欢写诗发牢骚的大文豪们来说道说道。 北宋文豪欧阳修,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是在沙子上学会写字的。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到了三十八岁,做到国家最高法院领导,可以说是高级官员了。 可欧阳修还是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住。 后来他写诗,回忆起自己在开封租房不堪回首的往事,“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 这说的是啥?良辰我给各位翻译翻译。欧阳修其实就是在抱怨自己租的破房子——位置偏僻,装修简陋,还是个豆腐渣工程,一下雨就漏雨进水,幸好家徒四壁空空荡荡,没有什么存货可以被打湿的。真是惨到一言难尽。 后来欧阳修也买房了,不过不是在开封,而是在颍州,也就是今天安徽的阜阳,总算有了自己的房子。 别说是欧阳修了,大名鼎鼎的苏轼先生也买不起房。他儿子结婚,都是借一位好友的房子办的喜事。说实话,他家这条件连朝阳区相亲群的入群门槛都没达到,幸好他亲家大发慈悲,看在苏东坡的面子上,才把宝贝女儿嫁了过去。 苏轼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是如此。他做官做到御史中丞,跟今天的纪检委书记一个档次,然而照样买不起房。为此他在诗中自嘲:“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这是说自己头发都花白了,还没弄到一套房呢,我都能脑补出他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模样了。 后来,凭着对房子的执念,苏辙倾其毕生积蓄,去许州也就是河南的许昌,盖了新房,终于成为了有房一族。 可见,如果你不是非要在京师,去地方上买房倒也不算太难。这跟今天的情况也是很接近的。 当官的都买不起房,那老百姓就更惨了,简直是蜗居成常态、房奴遍地走。北宋初年有个大学士叫陶毂,他亲眼见过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房子太小,只能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中间加一层,隔成小复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啥的拼起来,让孩子们睡。真是名副其实的蜗居,或者说像香港的鸽子笼。 被房子给压榨到变形的房奴也是多得不得了,宋朝人张仲文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白獭髓》,这本书里描写了房奴生活:存款和借来的钱都砸到房子上,只能节衣缩食攒钱还债,老婆孩子身上没一件好衣服,连被子都是租人家的。哎,只能说古今房奴的生活都没有容易二字啊! 到了明代,住房的情况稍微好转了一点点。据崇祯年间一份房契记载,一位姓傅的北京市民卖了南城五间旧瓦房,卖了三百多两银子。算起来就是一个老破小要60多两银子。这个房价倒不算太贵,但对平头老百姓来说还是压力挺大的,当时一位砖瓦匠全年收入也就十几两银子。买个房子,不吃不喝得好几年。所以在京城买房,不是说可望而不可即,但很难。 而且当时的住房情况,也跟今天一样,那就是两极分化。富人房产多到能在全国开连锁,比如大贪官严嵩在江西一省就买了房产6000多间,连今天的“房叔”“房姐”都自愧不如。而穷人呢,则无立锥之地飘到失联。 总而言之,即使咱们穿越回古代,好像也只有汉代的住房压力要小一点,生在其他朝代都很难过上良田美宅的逍遥生活,照样要为房子而拼命奋斗。 那么,为啥古代买房也如此困难呢?这就需要咱们好好研究一下古代的房地产行业,研究之后你会感慨:“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也很坑,躺平才是真。” 古代楼市怪现象第一条,古代楼市交易的基本都是二手房。 在古代是没有专门的房地产开发商的,一套住房的第一代业主,一般都是自主建房。房子盖好后,会穿越时间洪流,由一代代业主击鼓传花。 所以,从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倒腾来倒腾去的主要是二手房,也没有产权年限一说。这么说来,你住的房子可能比你爷爷年纪都要大,看上去像豆腐渣工程或叙利亚战损版,也不难理解了。 古代楼市怪现象第二条,古代政府就是土地开发商。 咱们都知道,现在的开放商一般都是企业,通过立项、审批、土地招标一套流程,要经过政府的严格审批,才能去卖房。然而古代是没有职业开发商的,基本都是政府官员兼职,甚至官府自己就是开发商。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 这个机构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商铺,盖好了,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租给老百姓,搞来大量钱财。政府和开发商合为一体,那吃亏的当然是苦命买房人啦! 古代楼市怪现象第三条:房子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卖。 西汉朝廷就有一条奇葩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你想买房,可以,但只能买挨着自己房子的那个。如果你全城开花炒房子,那就得去坐牢了。 到宋代,商业贸易发达了,这种奇葩规定倒是没有了,但更奇葩的规定也随之而来。你想自由买卖房屋?仍然是不可能滴,得先问邻居答不答应! 宋太祖规定,你想卖房,可以,但是你得拿一个小本子,写明想卖房的理由以及房价,然后去找邻居一个个询问“我想卖房,您答应吗”。大家都同意了你才有权把房子卖给别人,否则就是违法,分分钟举报你! 可以看出来,这些奇怪的规定,跟今天的限贷、购置税一样,都是为了限制房产交易,只不过出发点不一样。当时的政府为了更好地对老百姓征税,就要想尽办法把人民禁锢在土地上,不然你今天房子说卖就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上哪找你收粮食、服徭役呢? 所以制定这些奇葩规定,就是为了让宗族邻里相互监督,防止人口大规模流动,封建帝王果然是大大滴坏!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也防止了那些富商大户随意购买老百姓的房子,大肆兼并土地,把房价越炒越高。也算是古代政府制定的“房住不炒”政策吧。 又不给随便卖房,房价又高,可人还是得有房子住啊?这一点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因此,除了五花八门的限购政策之外,古代政府也还是干了一些利好广大百姓的事儿,那就是“廉租房”政策。 PS:这种待遇仅限于公务员。 如果你是公务员的话,即使你买不起大house,政府也不会让你流落街头。古代官员是有官舍的,可以廉价租住甚至免费居住,里面的设施也非常齐全,可以拎包入住,其实就是高级员工宿舍。毕竟流水线工厂都是包吃住的,更何况在最大的老板——皇帝手底下打工呢? 当然了,官员调任或退休时,公家的东西你也是不能拿走的,有本书叫《萍洲可谈》,说王安石退休时,他夫人对官舍里的藤床都躺出感情了,就带回了家。没过几天,官员检查宿舍,发现这床没了,就去找他们要,王安石也只能乖乖把这张床送回去。正所谓:“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都是公务员的待遇,那普通人呢?像道馆和寺庙,就可以算作是古代的廉租房。像白居易刚来长安漂泊,确实是白居不易,就住进了华阳观,当作临时落脚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住进了现在北京的悯忠寺。 相比平头百姓,商人的状况要好不少。他们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就在各个商业据点建立了会馆。会馆里有客房,租金是很便宜的。 所以说,廉租房再香,也不如自己有套房。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无论楼市多么诡诈,对于中国广大的无房党人来说,趁早搞一套自己的小窝仍然是目前最大的刚需。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咱们只能放弃幻想,坚持打工。买不起也不用灰心,想想那么多伟人年轻的时候都在那飘着荡着呢,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开心点,朋友们。 今天就聊到这里,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在汉代,打工人也能实现住房自由。如果你是公务员,省吃俭用攒个两三年钱,就可以喜提黄金地段的大宅,尽享城央美墅。可自唐代以后,房价飙升,从高级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蜗居成常态、房奴遍地走,其中就包括白居易、韩愈、欧阳修、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