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刘关张凯旋
- 上一回咱们说到,关二爷温酒斩华雄,董卓方面全军震动,此事引起了董卓的高度重视,他亲自率兵二十万,进驻前线,命五万人增援汜水关,十五万人固守虎牢关。 董卓此举,是希望在两道关隘之间形成相互交叉的钳形阵势,一举粉碎十八路诸侯联军的进攻。除此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董卓的义子,三国全书武力值最强个人,堪称东汉末年核武器的吕温侯吕布,也出马了。 吕布一出手,连斩数员大将,带着几千人,就将打头阵的八路诸侯打得丢盔卸甲,一路逃窜,吕布那是紧追不舍,就连联军核心人物公孙瓒都陷入了危急,眼看就要丧命于吕布的方天画戟之下。 就在这间不容发之际,刘、关、张三兄弟轮番上阵,不仅将兄弟三人的恩人公孙瓒救了回去,还与吕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杀。 且说四人闪转腾挪,刀光剑影,只见吕布英雄无敌,在三人夹击之下竟然丝毫不落下风,直给两边对阵的吃瓜群众看得目瞪口呆。但毕竟双拳难敌六手,随着战线越拉越长,吕布也渐渐感觉难以支持。于是瞅准一个机会,向着三兄弟最薄弱的一环——刘备猛攻,缺口打开,吕布纵赤兔马疾驰而归。 吕布这一逃,刘关张三人哪里肯罢休,一来,吕布已经体力不支,正是追击好时刻,二来,吕布是董卓最后的底牌,这样的机会要是浪费了,对得起吃瓜群众还是对得起CCAV? 于是,刘、关、张三人一通快马加鞭,紧追不舍,无奈赤兔马实在太快,按说三兄弟的坐骑,也是个顶个的出色,但真撒开欢儿跑起来,还是显得稍逊一筹;再一个,这吕布虽是一直孤军深入,但毕竟身后还有大军垫底儿,赤兔马转瞬之间已经奔到虎牢关下,关上士卒眼看吕布折返而回,后面三个彪形大汉紧追不舍,赶紧部署火力掩护,什么流石、飞箭,一股脑的往三兄弟身上招呼。 嗐,饶是三兄弟气势正盛,终究也是肉体凡胎,顶不住这般密集的火力压制,眼睁睁看着吕布安全地撤回了虎牢关内。 不过呢,能让不可一世的吕布也吃了败仗,这消息也足够振奋人心了,八路诸侯前线阵中,那是人人欢腾无已,喜不自胜,簇拥着刘、关、张兄弟三人,回到大本营邀功去了。 袁绍听了,大喜过望,迅速做出趁热打铁、不给对手喘息之机的决策,众人也纷纷赞同。 但是这活儿该派给谁呢?接着让刘、关、张三兄弟去?一方面三人刚刚才经历了一番大战,体力、士气上或许都有些隐患;另一方面,老让这三个人出风头,也是团队管理的大忌。但是让别人去,万一打不过,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和士气又容易顷刻之间毁于一旦。怎么办呢? 袁绍思来想去,又想到了江东地区著名狠人——孙坚。但此时的孙坚,早已弄明白了之前惨败于华雄的前因后果,你丫的袁术克扣老子粮草! 所以,再次接到军令的孙坚,并没有着急去找袁绍领命,而是带着自己的小弟们,去找袁术。一进袁术的营门,孙坚也不多话,也不等袁术开口,他把铁杖重重往地上一顿,开门见山道:“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 袁术一听,心里一惊:这老小子不是不太会说普通话吗?怎么消息还这么灵通呢?被人当面揭穿老底,袁术这脸上挂不住,也没时间去思考孙坚怎么突破方言障碍,搞到内幕消息的。此时正是联军需倚重孙坚之际,袁术赶紧认怂,随便找了个替死鬼砍了,指着地上的尸体说:是他,是他,就是他!就是他给我进谗言,就是他在从中当小人。 孙坚不傻,明知这是袁术推卸责任,但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能有这么一个台阶下,见好就收吧。这口气先忍了,来日方长。 孙坚再憋火,归恨到底还是军人,眼看着刘、关、张三兄弟凯旋,整个战场形势逐渐逆转,他的胸中也激荡起一股豪情。然而,正当孙坚回到自己的军帐,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彻底扫清董卓的时候,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谁呢?居然是董卓手下的大将李傕。孙坚一愣,两军交战之际,对面的敌将竟然大摇大摆地站在自己的军帐之中,还满脸堆着笑。孙坚有点懵了,脑子有点上线困难,一时摸不清李傕的虚实。只听那李傕说道:“丞相所敬者,惟将军耳。今特使傕来结亲:丞相有女,欲配将军之子。” 孙坚听了先是一惊,听清字面意思后,那是气得青筋暴起——董卓这个无耻之徒,竟然连这种下三滥的招数都使得出来?这是来提亲吗?这分明是来收买我!男子汉大丈夫不在战场上见真章,搞这些裙带关系的阴谋诡计?但是,等等,为什么董卓会觉得,这么下三滥的招数对我会有用呢?……孙坚脑子急速运转,嘴巴也没闲着,情绪激动,大声怒斥道:“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你现在马上给我滚,趁我还能控制自己不杀你。当然,现在不杀你,不代表永远不杀你。你们投降也就算了,你们要是还敢负隅顽抗,别怪我将你们全都碎尸万段。 骂跑了李傕,孙坚心里五味杂陈。自己不远千里,北上讨伐董卓,先是遭小人使坏,后又赶上敌人提亲,本想放开手脚为国为民好好地打一架,可这一路上遇到的,有一点点的阳间事儿吗? 看着军营各处积极战备的队伍,孙坚不禁陷入了沉思,还有苦闷。
-
2.董卓计划三步走
- 却说李傕连滚带爬回去之后,把孙坚的无礼和威胁,一五一十地转述给了董卓。董卓不禁大怒,我堂堂太师宰相,主动和你攀亲家,你竟然还敢拒绝?给脸不要脸! 当即就要点校兵马,去找孙坚算账,用实力告诉他什么叫做老丈人。但是,损失华雄在前,吕布虎头蛇尾、狼狈回逃在后,董卓一方的士气早已大不如前。 眼看着董卓又要冲动,李儒赶忙上前劝阻道:“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童谣。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 李儒跟随董卓多年,对其脾气秉性早已经熟悉到撅起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的地步,心知肚明董卓一旦上头,一般的苦口婆心是没有用的,只能剑走偏锋,从封建迷信的角度,对董胖子的软肋来一通猛攻。 为啥是猛攻呢?各位,您听他这段话,核心意思是说,既然吕布都打不过,咱们现在就是真的打不过,咱们就得跑路了。往哪跑呢?第一步当然是跑回咱们的大本营,洛阳。但就这一步还不太保险,毕竟洛阳战略位置前突,肯定无法和山河表里的长安相比。所以咱们反正跑也跑了,干脆一步到位,直接跑到长安算了。您没听现在的街头巷尾流行什么童谣吗:“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西头一个汉,那说的肯定是在长安的西汉啦。东头一个汉,那自然就是在洛阳的东汉。小孩哪懂这些道理?这是天意!所以后面说只有走到长安,才能躲过眼前这场劫难,那肯定错不了啊! 董卓一听,果然被说动了心思,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果断地、秘密地、而且是异常自信地办了三件事儿: 第一,秘密撤军,返回洛阳。董卓这一撤,有多么秘密呢?不仅十八路诸侯没有及时察觉,甚至连汜水关、虎牢关前线的将士都不知道。要说董卓其人,治军带兵,也不能说一点本事没有。十数万大军说撤就撤,也是相当考验指挥官领导组织能力的。只不过在长期的腐化和享乐之后,这点能力已经主要集中在后退,而不是前进了。总而言之,当前线的双方将士发现董卓的大军早已撤退的时候,董卓一行,回到了洛阳。 第二,撤回洛阳以后,董卓根本没打算停留,而是火速召集文武百官集会,宣布一件大事儿:迁都长安。上次董卓召开这么大的中央会议,还是要换皇帝,这次干脆连首都都要换了。朝中一众老臣,怎么能答应董卓这么得寸进尺的胡搞? 但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可没说一定出好政权。眼下董卓手里握着全天下最硬的枪杆子,洛阳臣民再反对,又能怎样?有钱的,全数被董卓诬为袁绍一党,罚没家产。没钱的,全数编进迁都的队伍,刀架脖子上往长安赶。一路上,纵兵烧杀抢掠,百姓惨死冤死无数,自然不在话下。 第三,撤出洛阳以后,战略家董卓忽然上线。迁都路上,董卓忽然福至心灵,心说我这一撤,袁绍那帮王八蛋必然要追。长途追击,本是兵家大忌,但是如果给他们留下一个洛阳,那可就大不一样了。我不要洛阳,不代表他们也不要。如果留这么一个一线大城市给袁绍他们做大本营,往近了看,会威胁此次迁都,往长远看,也不利于以后关中地区的稳定。 想到这儿,董卓立刻做了一个将他自己永远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决定:火烧洛阳。
-
3.孙坚得玉玺
- 董卓临走时,命人在洛阳城中四处放火。多少百年之久的宫殿,顷刻间化为焦土;多少连绵成片的民居,举目间烧成白地。东汉王朝百余年的繁华与荣耀,在这大火之中,就此灰飞烟灭。 再看反董卓联盟这边呢,自从董卓主动撤退,汜水关、虎牢关不攻自破之后,以孙坚为首,十八路诸侯便浩浩荡荡向洛阳赶了去。联军的先锋孙坚率先杀入了洛阳城,可进来之后,四处火光冲天、黑烟滚滚,孙坚也无暇顾及别的,连忙组织人手救起火来。怎奈火势太大,早已烧成连片,一时之间又如何能救的过来呢? 没过多长时间,其他诸侯也陆陆续续进入洛阳城中,看见孙坚一个人忙前忙后组织救火,道声辛苦,便眼也不抬地过去了。这帮人,名义上是正义之师联盟,实际上人人心怀鬼胎,个个争先恐后,挑选更有优势的地方驻军。 这些人打的啥小算盘呢?你想啊,这洛阳城就算全烧光了,也还是中原大地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董卓弃城而去,洛阳的权力出现真空,可总归要有人主政。如今袁绍不过是名义上的联军领袖,将来是个什么情况,那谁知道?考虑到这一层,这十八路诸侯可不还得一个个心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 当然了,各路诸侯的这点小心思,孙坚门儿清。可是吧,眼看着熊熊大火在城中肆虐,那些宫殿、宗庙,还有那么多没来得及撤出去的黎民百姓,难道就此放手不管?孙坚可狠不下这个心。他心里想的是,让他们争去吧斗去吧,联军迟早是散伙的,到时候大不了,自己回江东老家就是了。 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一路被算计、被甩锅、被人恶心的孙坚,嘿,没想到,被老天爷摸了摸头。啥好事呢? 原来啊,孙坚费尽全力满洛阳城救火,等他忙完了,浑身那是又脏又臭,想带手下的人找个地儿落脚,寻摸一圈,嗐,洛阳城中适合驻军的地方,早被其他诸侯瓜分完了。去哪儿呢?没地方去。孙坚只好带领着大伙就地安营扎寨,住在了大火烧过的皇城之中,跟睡广场上差不多。 这孙坚啊,躺在这断壁残垣之中,眼瞅着曾经的百年繁华被大火吞噬的一干二净,,不由得一个人对着夜空一声长叹:万民涂炭,京城一空啊!用今天的话说,那是情绪丧到极点。 刚这么一喊,一个哨兵忽然急急忙忙来报,又兴奋又害怕,想高声但又怕人听见,神秘兮兮压着嗓子说道:“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 孙坚听了一愣,呃?祥瑞?情况非同小可!孙坚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赶紧派人去井口查看——不管里面有什么东西,都统统给我捞上来。 好家伙,一伙人围上前,捞了半天,嗐,捞上来一具女尸。晦气! 乍一看,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想来是一个没来得及逃出,又不甘心受辱于乱军的宫女,孙坚手下那帮人,大失所望,哪有什么祥瑞,大半夜玩深惊悚恐怖啊,散了散了,回去接着睡觉。不成想,一个锦绣奢华的锦囊,从这死去的宫女怀中滚落出来,打开金囊一看,一个朱红小匣,用金锁仔细地锁着。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衣着普通的宫女,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贵重之物?孙坚心里觉得蹊跷,便亲自接过小匣,缓缓开启。 就在小匣开启的一瞬间,只见一道五色神光直冲而出,晃得众人睁不开眼。待到光芒逐渐收敛,孙坚才看清匣中果然有一物,形制不同凡响,只见此物:“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心下大惊,隐隐约约猜到了,却又不敢确认,赶忙问身旁的程普。可程普也没见过这个呀,这会儿也正在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声音略带颤抖地对孙坚说道: “这……这是传国玉玺。” 众人一听,惊的下巴落一地。程普接着说:“这传国玉玺本是当年楚国的著名工匠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凿开石头所得的一块空前绝后的美玉。卞和随后便将这块玉雕琢成了一块玉玺,进献给了楚文王。后来,秦灭六国,楚国丧乱之中,这玉玺也不知去处。直到始皇帝三十六年巡视南楚,有人在道旁拦住皇驾,又将此玉玺献回。自此,传国玉玺就成为了华夏大地皇权正统的象征。再后来,刘邦起兵,最终入主咸阳之时,子婴将玉玺献给了刘邦。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王莽既没,汉光武刘秀复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近闻十常侍作乱,劫少帝出北邙,回宫失此宝物。” 程普这话不假。确实有这么一块传国玉玺,从战国到东汉,数百年间,它象征着皇权,用武侠里话的来说,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如今,此宝物竟然被孙坚得到了,还就拽在他手心里。作为一个有梦想有资本的实力派人物,孙坚,他会有什么想法呢?这玉玺他会做怎样的处理呢?各怀鬼胎的诸侯联军,如愿将董卓赶走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明争暗夺?董卓西走长安,会就此善罢甘休吗?精彩节目,咱们下一讲继续。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