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苏东坡不只会炖肉,这位大文学家还喜欢自制牙粉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前几天朋友兴冲冲跑来和我说,她去洗了个牙,觉得特别爽,嘴巴里的脏东西一扫而空,连牙缝都能透着风。唯独一点不爽,就是有点贵。我问她多少钱,她答道,三百多块钱吧。 朋友们,我当时就笑了,憋不住啊!我就问她:路上读书的《欢乐颂》你听过吗?知道那个《欢乐颂》里面的安迪,就刘涛,她一口牙多少钱吗?三百万! 三百万啊!姐姐,你这300块钱也只能让人家张一下嘴了。 当然了,像刘涛姐姐那样为了牙齿花上300万,那是土豪的行为。但花钱整牙,确实也是有必要的。比如隔壁岛国的一些妹子,长得一个个都很漂亮,但她们一张开嘴,那口画风凌乱、排列诡异的牙齿,就让人要打退堂鼓。 所以知乎上就有一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岛国妹子的牙口不行? 可见,牙齿不行是很影响一个人的观感的。对此,咱们的老祖宗早早地就留意到了这一点。毕竟那会儿没有PS没有美图秀秀,不讲究什么氛围感,更不玩什么光线拉满、妆容提成之类的唬人概念,对美女帅哥们,那都是铁标准、严纪律、高要求。 不仅美女帅哥啊,咱们普通人也难逃一劫。“龌龊”这词都知道吧,今天是这个那个我就不解释了的意思。但在古代,这词是专门用来形容牙齿肮脏不洁的,呲牙咧嘴都是一种病态。古人的道理就这么横:牙不行,就等于你人不行;牙歪了,你这人肯定也跑偏。 但良辰我觉得啊,这牙口好不好啊,也只是影响个美貌,顶多看的有点碍眼,但不影响正常交往。但一张嘴就是一股味儿的,三天前的晚饭菜单都能让人闻出来的,那可就真的完犊子了啊! 我的天呐,这种人我都不敢跟他面对面交谈好么!他一开口我还没听到他说什么呢,一股怪味就飘过来了,这感觉实在是想一头撞死好么! 现实中的你,想必也有不少这样的经历吧!特别是吃了大葱大蒜的、吃了韭菜的还有那些老烟民,以及长期便秘的,他们一开口就是生化武器来袭,良辰我恨不得找个掩体钻进去! 那么,古代人怕口臭吗?答案是——怕,真的怕,怕的比你还厉害。 举个例子,唐朝有个叫宋之问的大才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写的《渡汉江》你十有八九是学过的:“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厉害,真的厉害。随便甩几下笔就是一篇申论满分大作文,就算拿剩下的标点符号拼一拼,也能凑出来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旧唐书》就说,宋之问写五言诗,当时天下第一。他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级的大佬。 除了有才,宋之问长得还很帅,而且很会混,是属于那种没有下限的会混。宋之问崇拜的对象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也想给女皇“侍寝”,还主动上书。 武则天是个非常看脸的人,非常喜欢帅哥,何况宋之问还有才华,这不是吊打其他男宠嘛。但武则天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宋之问百思不得其解,还专门写了首《明月篇》来反思自己:“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我到底是哪儿不行,您倒是和我说说啊! 武则天看了这首诗,就跟周围的人说,他宋之问是帅,也有才学,可他嘴里的味儿也实在太大了,实在是受不了。 由此可见,在古代,口臭是很影响仕途的。不过良辰觉得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在今天,你跟领导汇报时嘴里一股味儿,领导怕是也要皱眉头啊。 老祖宗们到底是怎么会有口臭的呢?是不是他们卫生习惯不好,比如不爱搞卫生,不刷牙不洗脸?咋可能呢,你以为都跟你一样呢。就拿宋之问来说,他有口臭是因为牙齿有问题,还真不是他不爱收拾。 事实上,早在秦汉时期,咱们老祖宗就开始想着怎么解决口腔问题了。《礼记》中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天一亮,鸡打鸣了,就要起床准备洗脸刷牙,哦不,是漱口了。 光用水漱口,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比如苏轼说,吃完饭后用浓茶漱口,可以解腻,可以去除残渣,还能养胃。但这只是漱口水的一种,还有人加盐的,有加醋的,还有加明矾的,多少都有杀菌的效果。但也有大老粗直接酒在嘴里咔咔一顿旋的,这得亏是当时不查酒驾,不然天天这样漱口,一旦出门开车就得上警车,拜拜了您内。 可光漱口也不行啊,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漱口不能冲掉塞在牙缝儿里的菜,特别是肉丝儿渣子,漱口水咕嘟咕嘟几下,压根儿治标不治本。 这时候,老祖宗们就开始想办法了。最原始的当然是用手指来清洁牙齿,学名称作“揩牙”,我们今天管叫抠牙。不过“揩牙”还要复杂一点,手上蘸点盐粒儿,往牙齿上左右摩擦两下,然后再用水漱口。这看似不起眼的简短仪式竟然还是从印度传入的洋风尚。 抠牙的确能把肉渣子给抠出来,但它实在太不文雅了,粗糙汉子也就算了,小仙女们怎么能抠牙呢?于是,老祖宗们又在开动脑筋:虽然不讲八荣八耻,但也得优雅地讲文明、树新风,清洁口腔可不能搞得跟返祖一样啊!也得优雅起来! 不过怎么优雅得起来嘛,又没有牙刷?等等,谁说没有牙刷的,老祖宗的智慧是无穷的,自从他们放弃了抠牙,牙刷这东西就提上日程了。 提问,牙刷最早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有朋友都学会抢答了呀,我知道我知道,18世纪的时候一个英国犯人在监狱里发明的。拜托,咱们老祖宗开始认真琢磨刷牙的时候,他们英国人打嗝儿还都是昨天剩饭的味儿呢,你们也是真不嫌味儿呐! 咱们的牙刷不仅比英国人提早发明了几百年,甚至牙膏都是咱们自己造的。多刷了几百年的牙,老祖宗把干净清爽又敞亮的中华文明传统也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那么一开始的牙刷是啥样的呢?其实就是杨柳枝儿。 古医书《外台秘要》记载,先把杨柳枝泡在水里,等到刷牙的时候就把它咬开,可使牙“香而光洁”。里面的杨柳纤维像是细密的梳子齿儿,这就是牙刷的雏形。不累手,不酸嘴,还干净。 因此杨柳还被称作“齿木”,“晨嚼齿木”也成为了新的每日打卡传统。你别瞧不上,要搁今天的小红书上,那也是一种顶流文化现象,我就纳闷了,四大发明为啥不给它。 但杨柳枝子毕竟是糙物,用劲儿太猛还容易成为凶器,在嘴里整不好那就和切牛排一样。等到宋朝,这种玩意儿就上不了台面了,人家宇宙第一的宋朝人根本瞧不上。 宋朝人玩的是啥?夜市儿逛上了,戏曲儿听上了,养的宠物做上美容了,家里的小陶瓷罐子也摆上了,人家这品味这档次的,能在这儿和你一块儿用路边捡的树枝子捅咕牙?绝对不可能! 于是,正儿八经的牙刷就出现了。 根据史书记载,宋朝有不少巷子里面都有专门卖牙刷的店铺,这种牙刷最初是把骨头、羊角、竹子、木头啥的整成棍,在上面钻两排小孔,再植上马尾毛,和今天的牙刷长得差不多,跟杨柳枝子比起来,那可要顺滑柔畅太多了。 至于效果怎么样,不知道,但它是一种工具,就要比天然的树枝要高大上,这就叫品味。唯一的缺点就是宋朝当时没有多少马,做牙刷又太费马毛,于是日后猪毛牙刷便逐渐抢占了市场。 可你有没有发现,光用牙刷刷牙,其实是刷不干净的,反而会把嘴里面刷出一股味儿(不信你试试)。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牙膏了。听到这您可能要说了,古人也有牙膏? 那必须得有啊,把“讲究”俩字吸烟刻肺的宋朝人怎么可能会将就呢。 宋朝有部叫《太平圣惠方》的医书名号响当当,里面就曾经写过牙膏的配方,桑枝煎水熬膏,加入姜汁、细辛(一种中药,去寒、止痛、镇咳),等到凝固,就成了最早的药物牙膏。 这么看来,古人的这种牙膏跟今天我们的不太一样。今天的牙膏以清洁为主,古人却是避寒祛湿,更像是用来养生的。既然想要养生,方法有的是,所以各种五花八门的牙膏也出来了,有“秦椒散方”“龙脑散方”等不同口味供君选择。说起来,今天我们的不少牙膏里面也有这样那样的配方,不知道是不是参考了古人。 说到牙膏,还不得不提一嘴这群看似正经的文化人,比如在咱们节目中多次出场的苏轼苏大哥。 苏轼的生活情趣简直是满分的,不要以为他只会炖肉,其实没事儿他还爱搞点小发明创造。当时有人搞牙膏,你说苏轼怎么可能放过这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也要来玩票。 苏轼把松脂和茯苓晒干捣末,然后筛出细粉用小布袋装好,用水泡上那么一天,再放进开水里咕嘟上一会儿。等到刷牙的时候呢,就勺上一小勺倒进嘴里,再赶紧嘬上一口水,呼噜噜几下。不过千万别咽下去啊!还得吐出来,就跟我们现在刷牙的步骤差不多。 这一试,别说还真挺好用的,因为茯苓有防蛀牙的功效,现在的中药牙膏里面也会加茯苓。于是苏轼就把配方美滋滋地写进了自己的日记本《东坡志林》里。他实在是宝贝自己的小发明,没事儿就想炫耀炫耀,后来他还特意给他的好哥们、书法大家米芾送了一份。 严格来说,苏轼这个不能叫牙膏,应该叫牙粉。可能有听众朋友不知道牙粉是什么东西,可以问问你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的,他们没准就知道。在几十年前,牙粉还是清洁牙齿的主力军呢。而且现在也有的卖的,只是市面上不多见罢了。 不过苏轼吹是吹,但他这顶多是自己的一点儿小巧思。因为北宋的时候,街上就有专门卖牙粉和牙膏的店了,各式各样的都有。苏轼的松脂+茯苓,顶多算是给五花八门再加一点啦。 不过这巧思可不能瞎加,还真容易出事儿,比如苏轼的对头,《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你认识吧?这位老哥就差点儿因为牙粉而瘫痪。 沈括是古代科学界的大牛,有颗小行星就以他命名。这位来自星星的他,当然也懂点医学,便自己捣鼓牙粉。可用了之后总是腰疼,在椅子上根本坐不住,他自己也很纳闷:我最近都在躺平啊,为什么腰这么疼呢? 下属仔细检查了他日常使用的物品,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他常年使用苦参为主要成分的牙粉。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理,但自此沈括换了牙粉,他那个腰疼自然也就好了。 说实话,刷牙在古代和今天都是一项不小的工程,牙刷不方便随身携带,牙粉牙膏也不是到处都有。比如你出差一两天的,带牙膏牙刷不嫌麻烦? 可要真是赶上中午吃了几头大蒜,那这接下来的工作可全都得按下暂停键。But四川人会说了,蒜泥白肉多好吃啊!北方人也要说了,吃饺子吃面哪能不配蒜!广东人则表示,烤生蚝不加蒜泥,你这个也叫烤生蚝吗? 至于良辰我啊,实在想不出来拒绝蒜香排骨的理由啊! 这些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不就是担心嘴里有味道吗,多大个事儿呢!于是口香糖这种神奇的东西就诞生了,只需一粒,消除口气,简直不要太方便! 说到这,我对老祖宗们有了一种俯视的感觉:口香糖的主要成分是树胶,这东西你们总没有了吧?什么?老祖宗们也有口香糖? 真的,别小看了老祖宗强大的创造力,不止是口香糖了,各种消除口气的东西,他们都能整出来好几种口味、好多种花样的。 记得我在《春秋·左传》的第三季中,就说过越王勾践有口气的事。他本来嘴里面都没味儿,但自从他尝了吴王夫差的那个啥,我不想再说第二遍了,他那嘴巴里就一直有怪味儿了,臭得像个养马场,这一张嘴,方圆几里的驴都熏跑了,只可怜了人,不能跑,只能忍。 勾践后来自己也受不了了,自己一张嘴就是超级生化武器,也太影响形象了。于是他的智囊团团长范蠡就出了个主意,让他吃蕺菜,吃了就能和嘴里开了排气扇一样散味儿。 蕺菜是啥,好吃吗?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折耳根,也叫鱼腥草。在良辰的印象里貌似除了贵州,没有人喜欢这种口味怪异的东西。所以吃鱼腥草对付口臭,怕是在以毒攻毒。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我觉得一般人都玩不起,除非勾践这种狠人。于是大家就去寻找比鱼腥草容易入口的玩意儿。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人就找到了一种很神的东西——“鸡舌香”。在古代,它的流行程度堪比“你应该买的第一瓶香水”祖马龙蓝风铃。 东汉桓帝年间,有个大臣叫刁存,他有口臭,每当他向皇帝奏事的时候,皇帝都皱着眉头。有一天皇帝忍无可忍了,赐了一个形状颜色和生锈铁钉一样的东西给刁存,命令他赶紧放进嘴里,“含着吧你!” 刁存愣了一下,不知道那是啥,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得味辛刺口,不敢下咽,当时眼泪就要下来了,心想“皇上最近听我汇报都皱着眉头,难道这是毒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凉了,退朝后,匆匆忙忙地跑回家要和老婆孩子们道别,遗书都在脑子里打好草稿了,几亩地几间房都要交代清楚了。别等皇上发落了,我先自己把半截身子埋土里吧!想着想着,那眼泪是止不住地流啊。 这时候正赶上一位朋友来访,赶紧把他拦下,让他把这东西吐出来一瞅。那朋友看了后就哈哈大笑:这哪是毒药啊!这是鸡舌香啊!上好的香料! 刁存这时候也闻到了一股芳香。他自己还愣了:哎?我这个文明人怎么还口吐芬芳了呢? 鸡舌香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母丁香”。丁香的花蕾叫公丁香,果实就叫母丁香。这是一种非常有名的香料,用处非常多,味道尝起来虽然怪,但是它会挥发出丁香油,芬芳扑鼻,中午吃了两斤蒜也闻不出来。 不过,鸡舌香通常产自南洋,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它到了中国,就是实打实的进口货,可不是一般人消费得起的。因此嚼鸡舌香的通常都是大佬。比如诸葛亮。 诸葛亮特别喜欢嚼这玩意儿,跟今天湖南人嚼槟榔一样,一会儿一颗。《太平御览》记载了一个趣事:曹操曾专门准备了整整五斤上等的鸡舌香,包装得板板正正的给诸葛亮送去了,还特意在礼盒上留了个条儿:“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不过他可不是在嘲笑诸葛亮有口臭啊!人家这是在挖墙脚呢!汉代以来,大臣面见皇帝时要口含鸡舌香,曹操这一送就是五斤,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这是希望能和诸葛亮通通气,咱一起口衔鸡舌香,一块儿在同一个朝廷里开开心心地当好搭档。没想到吧,鸡舌香不仅能当口香糖使,还能当玫瑰花表白用!不过后来诸葛亮不为所动就是了:喜欢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啊。 鸡舌香虽然效果好,但毕竟是进口的高端药材,不是很常见。难道生活中就没有什么好办法来清新口气吗? 有呀!比如唐朝大臣见皇上之前,都会在嘴里嚼一嚼橘子皮。等到明清时期,男人们喝完花酒,还总要点上一盘糖炒栗子,倒不是因为肚子饿了,而是要给嘴巴去去味。 明清小说里面更是倒出了接二连三的好点子,《金瓶梅》里的双料茉莉酒,《红楼梦》里的玫瑰清露,都是香气醉人,来上一口,什么臭啊,什么愁呀,全都烟消云散。 您瞅瞅,哪怕那时候没有电动牙刷,没有牙膏,也没有超声波洗牙套餐,老祖宗们干嚼折耳根都要整治口气,人家这对自己下手多狠呢。都说女人为了美丽对自己狠一点,可我看咱大中华的老爷儿们,也没少往自己这嘴里使劲呢! 您再瞅瞅现在,躺着睡个觉都能把牙洗了,光漱口水都搞出N多种颜色了。不费手,也不动脑,甚至你这人醒没醒都无所谓,嘴里都能给你搞出来一个香奈儿五号庄园。这要是让咱们老祖宗看见了,不得羡慕的在地上打滚儿啊?尤其是咱的老苏大哥,不得再写出几首硬词儿来歌颂生活啊! 治个口臭都能让咱们老祖宗玩的这么花,你说咱这中国人的智慧,是不是杠杠的! 行了,本期节目就说到这了,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咱们下期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五梨,在读研究生,白天正经做科研,晚上是网络文学大师。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口臭怎么办,古人也刷牙?别小看了老祖宗的智慧,治口臭他们花样是真的多!最早人们用杨柳枝当牙刷,“晨嚼齿木”成了每日打卡传统;宋朝又出现了牙粉,比如苏轼就曾经自制牙粉,还给好友送了一份;在没有树胶的古代,老祖宗们还会用折耳根、母丁香、橘子皮等物充当口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