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申新搁浅:荣氏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天
- 上一回,咱们刚刚讲完荣氏的社会事业有多红火,就像滚雪球一样,规模越滚越大、厂子越滚越多。不过,荣宗敬长期以来举债建厂,这份胆识固然让人钦佩,可背后的风险,也着实让人替他捏了把汗。你想想啊,对外债依赖成这样,万一哪个厂子经营不善,或者是资金供应不及,那可如何是好? 要说荣氏的运气,那也是真好,一连三十年,风调雨顺,盈利丰足。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1934年7月4日,荣氏企业终于迎来了一场硬仗。就在这一天,连续巨亏四年的申新,搁浅了! 那位就说了:我听过鲸鱼搁浅的,却没听过工厂还能搁浅的?其实,工厂搁浅,和鲸鱼搁浅也差不太多:动不了了,再搁一会儿,就要死翘翘了。当时,申新纺织停工了,整个公司无人管理、漏洞百出,资金链也是唰地一下绷得死紧,公司门口不分昼夜全排着长队,都是来催款的。 怎么回事呢?不是说三十年风调雨顺么,怎么就发生这么大搁浅呢?说到底,和荣宗敬的大量外债有关,当日,也不只和外债有关。 一个原因,我们上一回讲到过,从1921年起,国内的纺织业市场动荡不安。国内,国产棉花产量不足,棉花贵得过分,国外,日本的成品棉纱又源源不断地运来倾销,导致棉纱价格便宜得过分。所以,各地的纱厂开工就亏本,偏偏荣家兄弟不想关门,强撑着开了好几年的工,结果呢,自然是亏了好几年的本。 另一个原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开征特税,每袋面粉征税一角,此外,各个地方还巧立名目,给国内实业厂商加税加捐。就比如说,有的地方这么征税:面粉的税不归我地方,那我就给面粉袋征个税,没毛病吧?就这样,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国产货的成本,比进口货还高了不少。 这么一来,国内的纺织业还怎么活?好几家纱厂就跟当时的财政部部长、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反映:税负太重啦。谁知道,部长大人非但不帮他们解决问题,还张口就骂:“有困难,你们为什么不想法子克服?成本高了,你们为什么不让它降低?”骂得纱厂都说不出话了。还能说什么?说什么人家都听不进去。得,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呗。 除了以上两大原因,荣宗敬之前曾经搞过一点洋小麦和洋棉花的投机,亏损了一千二百万,对已经濒临崩溃的申新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啊。就在这个荣氏兄弟为了申新复工忙得焦头烂额,向各大银行财团弯腰作揖、请求通融的时候,申新七厂又险些被恶意拍卖。 怎么回事?原来,申新七厂之前以地契、房屋、设备作抵押,从汇丰银行借款200万元,约定1934年年底到期还本。可是,1934年,整个申新都搁浅啦,这笔钱哪里还得上? 荣氏就和汇丰协商:能不能暂缓一阵子?这期间的全部利息我们都照付,就连押金,你们也可以扣一部分。可是,汇丰不肯,非要申新把价值500万元的抵押资产全部赎回,否则就要把这些抵押物都给拍卖了。 这可真是“趁你病,要你命”。 对于荣氏兄弟来说,岂能就这么被人活活逼死?生死存亡时刻,再打民族牌。兄弟二人,借助商界、政界积极奔走,扩大舆论攻势,话题冲上热搜,你汇丰怎么搞的吗?这么欺凌我们民族企业?这是存心跟我们中国人过不去吗?诸如此类。汇丰一看这架势,赶紧改变原先咄咄逼人的方案,同意把还款期限推迟到1940年底。 可是,汇丰的让步,也只是解决了申七被拍卖的危机,那边,申新还在搁浅当中,荣氏的磨难,还远远没有结束。
- 2.宋子文狮子大开口,荣氏非死即伤?
- 3.厂子被搬空也不和日本人合作
- 4.70岁高龄遭绑架,立下遗嘱送回家
- 5.上海解放,和共产党坐一条板凳
- 6.公祭曰:共产党的朋友、民族工商业家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谈起近代工商业,很多人都知道“红顶商人”胡雪岩,也熟悉主持洋务运动的李鸿章,然而,胡是旧式商人,李是清廷宰相。真正的民营工商业源头要往何处去寻?完备的企业制度由谁摸索着建立起来?是早期的民营实业家们。
本系列讲述的,是近代中国第一代民营实业家的故事。他们超越了传统的封建社会,一只脚踏入了现代的大门,带来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火种,也将实干兴邦的爱国精神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