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27聊斋新说·叶生
清朝教育有多卷?做鬼都要中个举人!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叶生才高八斗,考场屡掉链子
- 上回说了社牛人士老许,和鬼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先进代表王六郎的故事,大伙还记得吗?我记得可清楚了,老许和王六郎一个人一个鬼,阴阳相隔都能交上朋友不说,一个成仙了,另一个不远千里去看他,成仙的那个还能化作旋风,绕着他吹啊吹,你说这有多甜,不是,有多感人!要不怎么说友情一旦玩真了,有时候比爱情还刻骨铭心呢,今天咱就再给大伙说点刻骨铭心的友情故事,不过正式开始之前,咱要先提醒一下,这故事可有点虐,大伙做好心理准备。
故事题为《叶生》,主角也叫叶生,是河南淮阳人。叶生是个才子,最会写文章,用蒲松龄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文章辞赋,冠绝当时”,搁现在,参加新概念作文竞赛,铁定能拿一等奖,然后保送清北。可惜啊,古代没有作文竞赛,只有科举考试,而叶生呢,运气不好,考了几次,成绩别说上清北了,离及格线都有不小的距离。
当时淮阳县的县令叫丁乘鹤,是个东北人。丁大人平时别的爱好没有,公务之余就喜欢看看书,浏览浏览文章。一次,丁大人无意中看了叶生一篇文章,大为赞赏,觉得这位大大简直写到我心里去了,当即点赞转发朋友圈,并命令下属,给你们两天时间,把作者带到我面前来。
就这么着,叶生被带到了丁大人面前,本来说好只是一次短暂会面,没想到两人一聊,就从下午聊到了深夜,丁大人还贴心提议:“叶兄,你看你家房子面积小,人又多,隔音效果也不理想,你啊,别回去了,就住到县衙宿舍来,我给你拨个单间,带独立卫浴的,你好好复习,准备下次考试。还有,家里的房贷啊,孩子学费之类的琐事,你也不用操心了,我都给你安排妥了,你就安心留这备考吧。”
叶生呢,经过几次落榜的打击,本来已经对考试做官不抱什么希望,躺平算了,突然冒出一个丁大人这么赏识自己,还提供这么多福利,心里难免就有些活动,想着要不先不躺了,站起来走两步试试?于是他就听从丁大人建议,从家里搬到县衙宿舍,开启了五年科举三年模拟的刷题模式。
没多久,科考如期而至。清朝的科考大伙可能也知道,跟升级打怪一样,要考好几轮。第一轮科试,相当于海选,由省教育部门派专人主持,那叫学使,学使出题,你考了A或者A+,学使就会把你的名字抄到一个小本本上,这样你就有资格到省城参加第二轮乡试了,乡试中了,叫中举,那就是举人,了不起,可以到京城参加第三轮会试,会试如果中了,那就是贡员,更不得了,能参加皇帝主持的第四轮殿试,殿试要是还能中,就是进士,属于朝廷盖章认证的高级知识分子,能捧上金饭碗了。
叶生咱们前面也说了,运气不好,以前每次考试都是一轮游,科试阶段就惨遭淘汰。但这次不一样了,这次他有了丁大人,丁大人为了保证叶生顺利通过海选,那是下足了功夫卖足了力,见缝插针地就跑到学使住的酒店,找学使喝茶聊天,说本县今年的考生,有个叫叶生的,您就瞧好了吧,那是相当地才华横溢,相当地不拘一格,相当地吧啦吧啦。学使呢,也不知道是茶喝多了,被丁大人洗了脑,还是真的被叶生的才华征服,反正科试成绩出来,叶生破天荒地拿了全县第一,顺利晋级到了第二轮乡试的环节。
-
2.落榜深受打击,叶生随友远行
-
3.出任家庭教师,助力公子登科
-
4.中举衣锦还乡,方知身死多年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蒲松龄,生于明末,卒于康熙年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一生穷困潦倒,著作丰富,除《聊斋志异》外,留下诗、词、文共计千余篇,并著有《日用俗字》、《药祟书》、《农桑经》等科普读物。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纤阿,文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聊斋志异》是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中国文言小说最后的高峰。全书分为十二卷,近五百篇。有山东特产的鬼怪传奇,也有原装进口的佛经教义;有热烈浪漫的人狐恋曲,也有魔幻现实的人事纠葛;有偷桃种梨的道法,也有穿墙通天的仙术;有痴情、苦情、悲情、绝情、柔情,不出情理之外;也有仁、义、孝、友、谅,常在人伦之中。
真可谓:鬼怪狐仙,说尽人间不平事;如梦如幻,庄列班马孤愤书。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吾愿读书之士,览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一贯之。异而同者,忘其异焉可矣。不然,痴人每苦情深,入耳便多濡音。
幻由人生,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
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寤耳。可哀也夫!
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