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四世同堂(上)
民族主义文学丰碑,北平小人物众生相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一部中文作品,成为美国“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
- 1949年,一本名为《The Yellow Storm》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它来自于一本中文作品,原文长达百万余字,翻译成英文后,因为真实细腻的刻画,以及发人深省的情节,受到了白人群体的广泛关注。他们讨论战争的残酷,感叹中国人的坚韧不拔,也由此反思存在于人类共性中的那些善与恶。络绎不绝的评论和赞叹,使得这本书在同一时期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美国“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
那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说出来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新中国的第一位“人民艺术家”老舍。这本书的中文名字,大家更是耳熟能详,那就是《四世同堂》。但为什么英文名叫“黄色风暴”呢?有一个说法是,因为故事背景是中日战争,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黄种人,黄色风暴的意思就是亚洲的风暴。
的确,老舍创作这部小说的契机就是抗日战争。1941年,他的故乡北平已经被日军占领了5年。因为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原计划速战速决的侵华战争进入焦灼的相持阶段。为了声援前线战场,无数文人志士纷纷在艺术创作里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想要通过精神上的鼓舞,不断振奋百姓和战场将士们的抗日激情。
老舍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和其他作者不同,老舍并没有选取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作为描写主题,而是将眼光放在了战场背后的平凡人身上。
在故事里,他描写了北平沦陷区一个叫小羊圈的胡同,小羊圈胡同就如同一个大染坊,里面住着各式各样的人。有一朝落魄的皇族后裔,也有世代贫苦的走夫小贩,有相依为命的孤儿寡母,也有富得流油的达官贵人,还有才高八斗的知识分子,以及家境普通但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祈氏一家。
老舍将这些个性特征差异极大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极其细腻地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不同身份的人的抗战态度,不同性格的人的命运沉浮。从一个个小人物的视角,剖绘特殊时期的人情冷暖。
这种将宏大主题进行微观化处理的方式,是《四世同堂》最大的创作特色。老舍刻意削减了战场上的血腥与暴力,但又没有弱化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可以说,《四世同堂》是以《红楼梦》的笔法,写出了《三国演义》的壮阔。它里面既有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般的大族群图谱,也有涉及到各行各业、众生百态的人物群像。老舍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串联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忍与民族命运的颠沛流离。
-
2.小羊圈胡同,整个北平城的缩影
-
3.好邻居:誓与北平共存亡
-
4.坏邻居:积极攀附新主子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老舍,原名舒庆春,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骆驼祥子》《茶馆》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老舍一生都心系人民,用最朴实的笔调反应了人民最迫切的渴望,阅读他的书就仿佛在直接和那个时期的中国人对话,音容笑貌,全都跃然纸上。而他独特的京味儿风格,更是为作品注入了不少地方特色,让人读起来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意蕴。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一字,大学中文系教师,着力于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
以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为背景,描写了以小羊圈胡同众生为代表的北平人,在国破家亡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小家与大国、生与死、名与利之间作出抉择。以巧妙的切入口,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抗敌精神,也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累累恶行。
《四世同堂》是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1949年曾在美国出版节译本,书名为《黄色风暴》,被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被《亚洲周刊》列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地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到一旁。而专注到吃喝拉撒的小节目中去。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
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真正的英雄确实无论受多么久,多么大的困苦,而仍就毫无悔意或灰心的人!
战争会创造人,坏的也许更好,而好的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