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张謇的盐业改革:淮南试点,未至全国
- 今天接着给大家讲近代民族企业家系列,《实业之初》,继续说说,忧国忧民的状元实业家张謇。 上一回咱们说到,张謇寒窗苦读,四十多岁中了状元,却无心仕途,下海创业,成立了大生纱厂。在经过艰难的募资以后,大生纱厂轰轰烈烈地开办起来,利润甚是可观。 老百姓生活四大要事:衣、食、住、行。纱厂纺的是纱,可以织布、做成衣服,在照顾老百姓“穿衣”这个方面,张謇已经做得很不错。接下来,他就琢磨起了这个“食”。 民以食为天,柴米酱醋盐。这白花花的盐巴,从古到今都是暴利行业,几千年来都是官营的。一个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另一个也是为了防止有黑心的商家囤积居奇、哄抬盐价、影响民生。可是,官营就一定能杜绝私人把盐卖得比粮食贵的问题吗?还真不一定。 淮南地区就是一个铁证。这地方,从唐到清,一千多年的时间,一直都是中国最大的食盐产区,时间一久,当地从事盐业的生产商和管理者难免就有了惰性,没有什么创新的意识。结果呢?从生产方式来看,落后,太落后了。一千多年了,这里还在用草为燃料来煎盐。到了清末,这里的草料来源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 从管理体制上来看,也是十分僵化,贪腐问题非常严重。虽然说,盐业资源和定价权是掌握在政府手里,但是,运输和实际销售都是由商家来干的。这些商家在政府有专门的户口,只要你没断子绝孙,那这个垄断权就能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所以,这里常年都是官商勾结,盐官定高价、商家赚大钱,然后两边再“分赃”。 这么一来,不就违背了盐业官营的初衷了吗?不但寻常百姓要花高了几倍的价格去买生活必需品,很多以制盐为生的盐丁也被官方压价,制盐的利润甚至不够养家糊口。 张謇对淮南盐业的弊端,看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给两江总督周馥的信里,他曾经恳切地说:“盐法者,专制中最无情理之事,而国家今日利不敌害之政。”可是,清政府已经是日薄西山,国家已经衰颓,哪有闲心管这事?眼见着弊政积重难返,张謇与一批有志之士集资十万两,在1903年收购了几处盐场,创立了同仁泰盐业公司,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推动盐业的改革。 张謇办盐业公司,口号不是“一切为了企业利益”,也不是“顾客就是上帝”,而是“以恤丁为第一”,改善盐业工人的福利。 咱们知道,在1903年的时候,大生纱厂才刚刚运营没几年,八国联军侵华刚刚过去,国内的生意不好做。不管是纱厂的盈利,还是张謇个人的积蓄,都不能算是特别多。但是张謇还是明文规定了工人的工资和奖金,“上手每人每月五元,午秋节赏各四元,年节赏各十二元;下手每月三元,午秋节赏各二元,年节赏各六元。”而且,如果产盐超过规定数目还有额外加赏。这和旧体制下,盐丁像黑奴一般被人剥削的情形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时间,淮南人人都道,张四先生好。 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得淮南盐业的现状有所改观以后,张謇开始活动疏通,想要把盐业改革推向全国。可是,张謇毕竟人不在官场,参与政治可以,可是左右政策,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张謇把自己关于盐法改革的主张和同仁泰盐业公司这几年间的经营状况写成一本《张季子说盐》,一时间风靡海内外。本来以为,朝廷怎么着肯定会做出点反应,可是还没等到它反应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大清亡了。 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虽然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还有后来接任的袁世凯,都比较支持张謇的盐业改革,可架不住那些老牌盐商的抗议啊:咱们世袭运销权多少年了,凭什么你张謇一开口,我们就得放手?就这样,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盐商都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搞起了非暴力不合作。 更何况,这件事损害的不只是盐商的利益,更是牵扯到手握兵权的军阀。为啥?因为盐业是要交税的,而且这笔税收特别大、特别重要。军阀自然不肯把这块肥肉给割出去,交给张謇来协调安排啊。 所以,哪怕当时张謇已经被任命为临时政府的实业部长,算是这些盐商的直管领导,却仍然没法动他们一分一毫。一直到他去世,全国性的盐业改革也都迟迟没有开展起来,成了张謇此生的一大遗憾。
- 2.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鼻祖
- 3.“父教育,母实业”:张謇的教育思想
- 4.从立宪到共和,张謇扮演着什么角色
- 5.农商总长带来的黄金时代
- 6.大生的没落:怪时局还是怪它自己?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谈起近代工商业,很多人都知道“红顶商人”胡雪岩,也熟悉主持洋务运动的李鸿章,然而,胡是旧式商人,李是清廷宰相。真正的民营工商业源头要往何处去寻?完备的企业制度由谁摸索着建立起来?是早期的民营实业家们。
本系列讲述的,是近代中国第一代民营实业家的故事。他们超越了传统的封建社会,一只脚踏入了现代的大门,带来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火种,也将实干兴邦的爱国精神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