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
药家鑫父母有罪吗?父母打孩子是家事吗?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为什么要听这本书?听听热门案件中的“反调”
- “药家鑫案”“许霆案”“肖志军案”……这些案件名,我想您一定听说过。有的是激情杀人,有的是投机盗窃,有的是医患纠纷,无一例外都在当时激起了舆论的千层浪,被人们广泛讨论。
现如今,这一个个案件,已经尘埃落定,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放进卷宗,束之高阁,不用再讨论了呢?当然不是。对我们来说,这些案件背后的法理、情理仍有值得探讨的价值。因为这些基于个案的分析,很有可能影响的是整个法治实践的未来。
不过今天,咱们不是来重温这些案件中的主流声音和代表性解读的,而是想通过聊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的这本《是非与曲直》,来听听这些案件中,那些“唱反调”的声音。
为什么说是“唱反调”的声音呢?因为它的关注点偏离案件的主要争议点,切入角度更是另辟蹊径,提出的观点和结论令人震惊。
比如说,对那些罪大恶极的杀人犯,我们理所当然觉得应该判以极刑,可是,他的父母却因此面临巨大的生活困境和舆论压力,这算不算是殃及无辜呢?再比如,一份连普通人看了都觉得不合理的判决,一审法院却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还有,当患者命悬一线,家属却迟迟不肯签手术同意书、延误了病情,那么问题来了,医院为什么宁愿见死不救,也一定要签字同意呢?
这些都是一些热门案件讨论中,被有意或者无意忽略的情节和事实,可偏偏却又至关重要。被忽略的问题背后,其实是我们对案件事实全貌的忽略。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得出结论,为了避免争议,甚至是为了“依法”,会把案件的事实根据需要,进行筛选和剪裁,而被剪掉的这些边边角角,并不就是毫无价值,有时甚至重要得让人意外,是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的宝贵素材。
当然,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些“唱反调”的声音,难免有些标新立异,可能你也并不认同,甚至觉得它只是为了博眼球,故意为之。如果在接下去的节目里,你有这种感受,那也不用焦虑,不必纠结,求同存异、理性讨论即可。
接下来,就让我们选几个案件,来听听,作者这“反调”是怎么唱的。
-
2.药家鑫案:杀人犯的父母是无辜受害者吗?
-
3.南京虐童案:自家打孩子,外人应该插手吗?
-
4.肖志军案:家属没签字,医生能不能救人?
-
5.许霆案:判决为什么会逆民意而行?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苏力,原名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法学家。苏力教授是我国法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致力于研究中国本土的法治问题,强调法律的实用性,代表作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等。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言语,相信文字有情感的文科生,也是相信文字有力量的法学生。既想把美好的故事讲给你,又想把理性的知识告诉你。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若严惩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会导致其无辜的父母老无所依,我们是否该对杀人犯刀下留情?手术签字制度让医生左右为难,我们是否该将它废除?父母打孩子是家事吗?难办的案件该怎么柳暗花明?
法理之外,人情何去何从?本书作者立足于一系列曾引发社会热议的案件,重点关注案件中被普遍忽略却至关重要的事实问题,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法治是防君子不是防小人的。
个人自由选择和个人责任原则同等重要。
法理必须至少在某一点上有助于我们更清晰、更真实、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
法律的难题从来不是确定某种利益是否需要保护,而是有与之冲突的利益也需保护时,该如何平衡相互冲突、纠结的利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