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大汉王朝.33
大汉与匈奴的拉锯战,名将们的悲与喜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匈奴疯狂报复,韩安国陷入死地
- 上一回我们说了李广的故事。这位历史上的抗击匈奴代言人,千古名将,是汉朝个人战斗力的天花板。但李广的统帅值实在是辣眼睛,连万把号人的军队都带不好,更别说统领十几万乃至二三十万人的大部队了。卫青、李广,两位名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说起来,元光五、六年的龙城之战,卫青以来回四千公里的长途奔袭,攻入匈奴人的圣地龙城,算是直接捅了匈奴人的心脏。虽然卫青歼敌数量并不多,却让匈奴人大为震惊。要说军臣单于也是战场老手了,被一个菜鸟直接抄了老家,这面子可没地方搁了。
老单于发誓要报复,否则他没法跟族人交待。
等到战马贴了秋膘,军臣单于开始了各种大动作。这一次他转变了进攻方向,集中攻击汉朝的东北地区。那年冬天,数千匈奴骑兵攻入了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大肆劫掠。
从规模上来说,这是一次骚扰作战,但汉武帝不能坐视不管,他再次启用了韩安国,让老韩去渔阳坐镇。这时候韩安国摔伤的脚已经好了,但也离开了汉朝的政治核心,按理说他那双脚摔不摔,都已经站错了队,接下来应该彻底告别政坛,颐养天年。他完全可以推辞。
但令人意外的是,韩安国接受了这个任命。
老韩拿着汉武帝给的一个“材官将军”的名衔,就去了渔阳。“材官将军”是一种杂牌将军,地位算不上多高。联想到几年前的马邑之围,老韩还担任三十万大军的主帅,这番世间冷暖,着实令人唏嘘。
那么韩安国明明可以请辞,为什么还愿意蹚这摊浑水呢?其实老韩是有私心的:他是文官出身,误打误撞,带兵打仗,结果倒头来又做回了文官。老韩一辈子立了不少功,官也做得不小,可就差个封侯。他年纪大了,就想趁着还有精力再搏一把,捞个封侯,让自己不留遗憾,子孙后代也能享享福。
但老韩是靠着“七国之乱”起家的,他对于战争的认知并不适用于草原战场,对于匈奴的能力,更是缺少直观的认识。因此到了渔阳之后,一辈子老谋深算的韩安国,竟然闹了个大纰漏。
情况是这样的:老韩到了渔阳不久,手下抓了个匈奴俘虏。这个俘虏则言之凿凿地声称,匈奴大军已经走远了。韩安国竟然没有做任何调查,就相信了。
随后他上书汉武帝,说这个时候正值农耕时节,既然匈奴人都跑了,不如让军人先回家把田种好了,再回来报道。汉武帝觉得没毛病,也就批准了。
然而老韩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仅仅一个月之后,匈奴大军就又出现在了渔阳一带。这把韩安国直接给看傻了。
难道是那个俘虏故意忽悠老韩吗?其实倒也未必,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本来就没个固定的地方;再加上他们骑马,来去自如,速度又快,中原人眼里的长距离,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太大的问题。
可能那个俘虏说的是真话,之前匈奴人确实是跑远了,韩安国按照过去的思维一想,就觉得匈奴人既然远去,就暂时不会回来。可如今被啪啪啪地打脸了。
既然匈奴人杀来,韩安国只能抵抗,可他的主力部队还在家里面插秧呢。老韩手下只有七百人,只能硬着头皮上,打了几个回合,就扛不住了。如果不是这时候来了一支援兵,后果是不堪设想。
经过这场败仗,韩安国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便退回营地保命。匈奴人则从渔阳一直深入到雁门关,一路烧杀抢掠。
这一仗,汉朝损失的财物、牲畜就不说了,光是被抓去当奴隶的汉人,就有一千多,而老韩却只能瑟瑟发抖地在营地里保命。消息传到长安,《汉书》极为罕见地用了“上怒”这个词,可见汉武帝发了很大的火,拦都拦不住。
汉武帝一生气,就专门派人去渔阳怒斥韩安国。这下老韩非常尴尬:他想借打败匈奴人,捞个封侯,不料却被对方锤成了渣。接下来的命令更是让他发抖:老韩一门心思想回长安,汉武帝却让他去右北平郡当太守。
右北平郡在今天内蒙、河北、辽宁三省的交界处,是汉朝最偏远的地方之一,简直是不毛之地。虽然汉武帝表示,调韩安国过去,是因为一个匈奴俘虏说,单于要攻打这一带,但对老韩来说,这实际上就是放逐,是贬损,是要割老韩的最后一波韭菜。
老韩知道,自己这么一去,建功立业已再无可能。想到自己混迹官场多年,小心谨慎,用尽心机,该做的都做了,却落得这般结局,他心里就格外抑郁。才过了几个月,一代名将韩安国便在右北平吐血而亡,死后也没有追加一级。他盼了一辈子的封侯之梦,到最后都没能实现。
萧瑟秋风中,老将们退场了,该换新人挑大梁了。
-
2.李广的反击:霸陵醉尉
-
3.扭转战局:如何化被动为主动?
-
4.河南之地:汉匈之间的胜负手
-
5.卫青的河南之战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407年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在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奠基了中国疆域的基础,确立了汉文化的主流思想,更奠定了汉民族的根基,它让“汉”这个字,从东方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字,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的共有名称。
自汉朝立国,一个伟大、统一而稳定的中国,屹立于东方,崛起于世界,并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时至今日,它所开创的范式,它的经验与历史教训,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
请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的声音,穿越回两千年前,走进大汉王朝的生命机体,与它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