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从经济投资到情感寄托,儿童价值的历史变迁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孩子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 今天,要给大家带来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名叫《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一听到说给孩子定价,您可能就有点震惊了。这人是能被明码实价的吗?特别是孩子!写出这个书名的人,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
确实,孩子不是商品,那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为了孩子,无数父母那都是可以不计代价牺牲一切的。您看,报纸上不也经常有这样的报道吗?孩子走丢了,被人贩子抢走了,老父亲走遍全国一找就是十几年;孩子得了重症,全家人倾家荡产,遍寻良医,为孩子治病。
为什么这些父母愿意为孩子做到这种地步?当孩子丢了、病了,为什么他们不索性再生一个,反而要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挽回呢?这是因为,在这些父母的心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带给他们的情感价值,那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也不能轻易被取代的。
但是,大家注意到了,刚刚我说的,是“这些”父母。与之相对的,当然也有“那些”不一样的父母。比如,网上有热搜爆出,某个小女孩被父母逼着做大胃王吃播圈钱,还有,有黑心父母利用自己孩子卖惨,赚取路人同情心赚钱。诸如此类的新闻,时有发生。
对于那些父母来说,拿孩子给自己赚钱,天经地义。对他们来说,养个孩子,就像一场投资,他们会核算一个孩子的经济价值,将成本和收益算得清清楚楚,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不亏本。
当然,除了这些极端个例,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听到跟孩子算经济账的,比如,有些家长会语重心长跟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呀,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钱,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培训班,将来你可得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不然我们老了指望谁去?爸妈不白养你了?
仔细一想,当妈的这份浓浓的爱意里,是不是也裹挟着一些投资与回报的成分?
可是,我们能说把养孩子当投资,给孩子定价,这种思路一定是错的吗?而像前者一样把孩子当成无价之宝,就一定是对的吗?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所谓的“无价”和“定价”,本来是一对矛盾,有时候还不得不共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那些认为孩子无价的父母来说,一旦有一天,他们的孩子发生了意外,他们会不会索赔?而一旦索赔,在核定索赔金额时,这不也是给自己的孩子生命定价吗?可是,我们就能说,这些为了孩子索赔的父母,是在利用孩子赚钱?他们没有真的把孩子当成无价之宝吗?当然不能了。
咱们今天这本书,就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作者从经济和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孩子的价值,比如说,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童年便开始打工赚钱,合适吗?比如说,孩子的价值到底能不能被估量?如果能估量,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幸福和喜悦该怎么折算成货币呢?如果不能,那么儿童保险的赔付额度又该如何确定?等等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您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观念的变化,也会遇到很多困境和难题。话不多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
2.孩子死了,父母何时开始悲痛?
-
3.儿童作为劳动力赚钱是合理的吗?
-
4.儿童保险的存在应该吗?
-
5.如何确定儿童死亡赔偿价格?
-
6.儿童在市场上交易将带来什么?
-
7.儿童价值判断中出现的新问题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维维安娜·泽利泽:美国当代杰出的经济社会学家,古根汉奖学金社会科学类得主,曾任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秦月,北京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孩子的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发生了深远的转变。在一个用经济价值来衡量一切的时代背景下,儿童却作为一个范例,成为了在经济上无用,却在情感上无价的存在。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人们对儿童死亡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领养与买卖等问题,引导人们思考:对于在道义上“无价”的孩子,是怎么形成了一个非常规的、由非经济的标准来主导的市场?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只要孩子从经济投资的角度来看已不能获益,人口生产就会下降,孩子成为昂贵的消费品。
孩子虽然不能够马上带来经济的收入,但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家庭中最有价值最有活力的财富。
早先对有用孩子的需求导致强壮、年长的孩子是首选,最好是男孩;而后来对无价孩子进行寻求的时候,则导向婴儿,特别是漂亮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