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各送一个人头
- 上一回咱们说到,在曹老板的鼓动和主持之下,十八路诸侯云集洛阳城外,誓要与董卓拼个你死我活,挽救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社稷。咱们的主角男团刘关张,在十八线城市得知消息,火速赶来,投入公孙瓒旗下,加入了反董联盟。 而后,在曹操的倡议下,推举袁绍袁大公子做联军的盟主。袁绍呢,也不客气,一上任,便任命自己的亲弟弟袁术掌管粮草,至于先锋这个出头鸟的苦差事儿,则安排给了孙坚。好在孙坚作为东南第一真汉子,也不计较这些。既然任命,当然领命,二话不说,往汜水关前排兵布阵去了。 面对大军来袭,董卓这边,连忙派了华雄前往应战。本来呢,双方的第一仗应该是孙坚和华雄两人在汜水关上演,可没曾想,反董卓联盟内部出了点幺蛾子,其中一路诸侯,姓鲍名信,此人怕孙坚抢了头功,于是赶在孙坚前面,安排他弟弟鲍忠前去找华雄干仗,最后白白送掉了他弟弟一颗人头。 闹剧是结束了,可有人难受啊。谁?孙坚。人在那儿摩拳擦掌了半天,一个敌人不见来,反而被自己人给摆了一道。自个儿在这边枕戈待旦,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反倒是华雄在那边先庆祝上首战大捷了? 人孙坚在江东老家,少年英雄,成名颇早,什么时候受过这等委屈?这样的窝囊气?当下,也不管大本营有没有命令了,当机立断,领着精锐部将,就要全军出击。 却说孙坚这次带出来的精锐将领,主要有四位:程普、黄盖、韩当与祖茂。个个都是一等一的好汉,在江东跟随孙坚多年,今日受了这等没来由的闲气,早已按捺不住。现在孙坚一声令下,自然是抄家伙就要找华雄算账去。 四人之中最一马当先的,还数程普。华雄这边呢,眼见该来的孙坚终于还是来了,也只好先从胜利的喜悦中冷静冷静,派了个副将叫胡轸的,上去看看孙坚这伙儿南方人,是不是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猛。 人猛不靠嘴。华雄这边怎么也没想到,胡副官大模大样地走上战场,竟然连试一试的机会都没有,还没来得及出手,就被程普一矛头挑翻在地。这个人头送的,简直比鲍忠还干脆利落。 胡副官一死,华雄的前锋军登时乱了阵脚,被孙坚等人追着一通乱砍乱杀、死伤惨重,就是华雄本人,若不是仗着背靠关塞,狠狠地投放了一阵飞石乱箭作掩护,恐怕也难全身而退。 这一下,双方都明白了,对方不是好惹的。孙坚号称东南一虎,打起仗来,果然非同小可;华雄这边,那也不是随便派个阿猫阿狗就能拿下的软柿子。更何况,在华雄背后,还站着一个吕布呢。 经过这一个来回,讨董联盟和董卓这边,各自损失了一员战将,两军的试探性摩擦结束,正式的战斗即将开始。
-
2.江东猛虎遇见猪队友
-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足够伟大的小说,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让双方大打出手直奔大结局呢?越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人看的憋屈难受的地方就越多,我告诉各位,这是作者拿着笔在字里行间憋坏呢!他就拿着这么一个事儿一直吊着你,左一个小人,又一个意外,就是不让你读痛快、听舒服了。你越不痛快,就越惦记。惦记一次不成,两次不成,慢慢地,您就忘不了、放不下、离不开这一段小说了。 那么,这次又出来使坏,不让各位英雄们打痛快的人,又是谁呢?正是十八路诸侯盟主袁绍的亲弟弟,掌管大军粮草的袁术。 前面咱们说,孙坚带着程普等四个人,主动出击要找回场子,不打则已,一打便是摧枯拉朽,不光给华雄、董卓一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就是诸侯联军内部,也是让这一仗打得犯起了嘀咕。 嘀咕什么呢? 原来啊,有人见孙坚这么猛,再回想一下之前鲍忠那么菜,两头一对比,难免多心,就私下里去找袁术打小报告:“孙坚乃江东猛虎;若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 这是说,咱们得小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得提防着孙坚。别刚逃出狼窝,又入了虎穴啊。别看董卓现在闹得凶,终究成不了大气候。消灭董卓,不是难事儿。难的是,消灭董卓以后呢?真的让那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当皇帝?还是把十常侍给请回来?现在孙坚把仗打得这么高调,全天下都看着呢,谁能保证他一点别的想法都没有?咱们要是前脚赶走了董卓,后脚就被孙坚重新占了洛阳,那还不如让董卓这么祸害着呢。为了防备着将来真有这么一天,咱们还是得先下手为强,不如趁着咱们现在手里抓着粮草这张王牌,卡住他的脖子。孙坚他战斗力再强,再能打,咱们不发粮草,没吃没喝,他拿什么打?就这么饿他几天,等到咱们打赢了董卓,他就真是一只猛虎,也给他饿瘦了。 这些话,句句都说到袁术的心坎上。现在他哥哥袁绍是诸侯联军的盟主,他自己又牢牢控制着行军打仗的命根子粮草,等到这仗打赢了,要说这天下真要换一个主人,那也得是我四世三公的老袁家。像孙坚这种南方乡下跑来的泥腿子,要是老老实实的,大家还是盟友,要是真的掂量不清自己几斤几两,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现在你招呼也不打,军命也不听,说带人出去找场子就抄着家伙走了,既然你这么能耐,那想来也不需要我的粮草。你和你那几个南方兄弟,慢慢上前线饿着去吧。 就这么着,袁术把这粮食,说断就断。孙坚在前线一封信接着一封信,先质疑、后控诉、再恳求,全部石沉大海,粮食就是不来。饶是江东子弟们凝聚力再强、战斗力再高,一挨饿,也是一片一片打了蔫儿。 可人华雄那边没闲着啊,派出的探子一天天侦查,嘿,奇了怪,孙坚的部队一天比一天的面黄肌瘦,有情况!赶忙向华雄报告。华雄听了不禁大喜,当即连下三道军令:第一,任命李肃;第二,给李肃一支突击队,让他今天晚上去偷袭;第三,晚上出发之前,让所有兄弟吃饱饭。
-
3.孙坚惨败
- 到了深夜,华雄亲自挂甲提刀,从正面强攻孙坚的防线。孙坚等人,正饿的睡不着呢,一看华雄竟然悄默声地来了,不禁又惊又气,也没细想,抄起家伙就出门迎敌了。 孙坚亲自上阵,饿的不想说话,出门便直奔华雄,一言不发,提刀就砍。二人过手了几个回合,一时谁也拿不下谁,华雄一看时机差不多了,拍马便走。就在这时,孙坚的营地后方忽然腾起熊熊大火,原来是吃饱喝足的李肃的突击部队到了。 一看这火,孙坚知道上当了,赶紧掉转马头,回营援救。可他想走,华雄不答应不是。眼看着李肃得手,华雄一伙儿又杀了个回马枪,紧紧贴住孙坚等人,不给他腾出手的机会,孙坚是既不能回救,又不能脱身,心里着急,只好边走边向华雄放箭远射。一箭不中,两箭不中,营地上的火光是越来越大,他心里的火也是越烧越大,到第三箭,心里一急,手上一硬,竟然直接将一张硬弓给拉断了。 耽误的时间长了,华雄带来的人越来越多,竟已经隐然有要将孙坚全军合围的架势。另一头的李肃也是趁着得手,在孙坚的营地中如入无人之境,砍瓜切菜一般,将大后方搅得天翻地覆。 到了这个份上,孙坚算是明白了,现在已经不是这一仗能不能打赢的问题,而是自己和这帮兄弟们,还能不能活着回到江东老家的问题了。任凭孙坚再大的心气,这会儿也只好先收一收,把断弓一扔,把铠甲一脱,轻装跑路要紧。 华雄这边呢,继续率军紧追不舍,别的人也不管了,专盯着孙坚不放。孙坚这边,忠心耿耿的祖茂舍身护主,跟他说,主公啊,你头上这个红帽子,夜里太扎眼,目标太大。这样,咱们俩换换帽子,您这个给我戴,您先脱身要紧! 事出紧急,孙坚也不得不从,便与祖茂换了着装,趁着夜色从小路潜行而去,总算先摆脱了危险。戴着孙坚红帽子的祖茂,却被越追越紧,坚持了好一阵,盘算着孙坚应该也能脱身了,便将红帽子随手挂在了路边树上,自己往树林中躲了起来。 华雄紧盯着红帽子,看着目标不再移动,赶忙率军围上。可是,任凭自己步步紧逼,那红帽子在夜色中却始终一动不动,华雄心下狐疑,不敢轻举妄动,搭弓射箭,嗖嗖两下,嘿,那帽子竟然还是一动不动,华雄这下知道,中计了,气得说不上话来。 那祖茂在林中,看得真切,树林四周,都被华雄的人马团团围住,脱身已不可能,就算捱得住一时,天亮之后也必然被抓。好男儿杀身成仁,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趁其不备,搞一次斩首行动,也算死得其所。说时迟那时快,祖茂冷不防大喝一声,从林中举刀杀出,直取华雄。 只可惜,那华雄警惕心在线,祖茂从黑暗中杀出的那一刻,华雄便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祖茂远程冲击,本来就只求一死,打的就是华雄没有防备,但若被华雄反应过来,这样只攻不守的打法,那自然全是破绽和漏洞。华雄把这些破绽看在眼里,从容反击,不一会儿便将祖茂一刀斩于林中。一片忠心、舍身护主的祖茂,就这样杀了青。 此时的孙坚,虽然侥幸脱身,但却痛失一员大将,自祖茂以下,各级军官、士卒更是死伤不计其数。想孙坚英雄一世,带着这许多的江东兄弟,背井离乡,长途奔袭,本想在乱世之中建立一番功业,不曾想,却在这洛阳城外遭遇滑铁卢。
-
4.刘关张上场
- 孙坚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反董联盟大本营,十七路诸侯听闻后,一片哗然。他们哪里看到了这是袁术在背后搞的小动作,眼前分明只见损兵折将、一脸狼狈的孙坚。 要说之前鲍忠瞎搞,无组织无纪律地送人头,输了也就输了,可如今,连天下皆知的江东猛虎,黄巾之乱中无往而不利的孙坚,竟然也败下阵来,还败得如此之惨烈,如此之狼狈。而这,还是在对方的核武器——吕布,还没有出手的情况下。 放眼其余十七路诸侯,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比孙坚还猛?这仗,还能打吗?面对这突然的败势,袁绍作为盟主,又震惊、又无奈,但是呢,既然名义上还是大伙儿的领导,那总得做点什么。于是,就像每一个领导一样,遇事不决,那就开会。既然开会,把大家伙儿都喊齐了,那总得说几句场面话。 袁绍出身高官家庭,说场面话,简直是信手拈来。只听他缓缓说道:“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 这话的前半段,提出了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打不赢怎么办?但在后半段,却将这一问题抛给了大家伙儿——你们说怎么办。这是什么?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话音刚落,迟到的公孙瓒方赶到会场,袁绍便让他在末座坐下了,随后,会场再次进入死一般的静默。各路诸侯人人沉默不语。确实,既然孙坚都这样,那谁又还再敢出这个头呢? 不曾想,这一片静默之中,在一众面无表情的诸侯之中,公孙瓒后面站着的三个人,独自冷冷笑着。袁绍远远这么一看过去,心下很是不快,便问道:公孙太守背后那几个,是什么人? 三人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主角男团:刘、关、张。 公孙瓒给众人简单介绍了刘关张兄弟三人,一旁的曹操跟着附和道:这便是在平定黄巾之乱中立过大功的刘玄德啊!说着,便将三人的英勇事迹,以及刘备汉皇后裔的出身,挑重点地,给在座的诸侯们介绍了一番。 袁绍听罢,便吩咐加椅子,让刘备也坐下,座位在公孙瓒之后,安排完了,还阴阳怪气地补了一句:让你坐,不是因为你的爵位和战功,是尊敬你身上流着皇家的血液。刘备听了,笑了笑,没说话,从容地在最末席坐下了。关羽和张飞,便也跟着站在后边。 话说刘备的屁股还没坐热,前线的探子就匆忙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这边诸侯们开会还没开出个所以然,得胜的华雄,居然就命人挑着孙坚那红帽子叫阵了,这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是,眼巴前,得胜的华雄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反董卓联盟中是否还有人敢与之一较高下?在众诸侯当中正式登场亮相的刘、关、张三兄弟,接下来会对整个战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精彩节目,咱们下一讲继续。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