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育内卷的前世今生:复读是常态,补习班安排上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你看,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说,在万象更新如此大好的日子里,各位左手拿着教科书右手拿着练习册的学生朋友们,是不是该停下稍微休息一下,去外面玩玩呢?某位同学可怜兮兮地说了,不是我们不想啊,而是我们不能啊。休息?不存在的,就算我们答应你,家长和老师也不会答应啊。只见他眼神哀怨,几欲落泪。 所以良辰就去劝各位家长了: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小皮鞭先放一放,让我们的学子朋友们在如此美好的日子里轻松一下下呢?家长代表也委屈巴巴地说了,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不能。只见他眉头紧锁,拳头紧握。 您问良辰的建议被反复拒绝,到底尴尬不尴尬?还好还好,问题不大,我呵呵一笑便能自行缓解。倒不是因为我脸皮厚哈,而是同为考试届资深人士,良辰我早就有这个心理准备,在教育考试的现状下,学生与家长们很难有喘息的空间,谁也不敢轻易地放松、随意地玩耍。上学是007,以后进入职场又要996,这一届还真的很难啊。 从你读幼儿园开始,恭喜!各种考试即将伴随着你。进好的幼儿园要摇号,要面试;从幼儿园再到小学,公立的要拼学位,私立的要看知识水平;小升初,还要考试,然后是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考各种证,留学的考雅思考GRE……总之,从你三岁开始,各种考试就将伴随你几十年,你无法摆脱考试,而考试会紧紧地包围你,并将你的出路拿捏的死死的。你可以不想考,但不能不考,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可是,光考试就行了吗?没有钱去买好的学位房,或者花大价钱进优秀的私立学校,怕是连卷的资格都没有。就算有了学位还得摇号,这时候还需要你爆棚的运气,摇到差的学校,学位房白买。就算进了好学校,不去补习班,你确定你能卷过别人? 这一点估计不少人都有共鸣:大家都是这么过来滴,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家卷才是真的卷。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内卷的?走,咱们先去周朝瞧一瞧。 你穿越回周朝,空气清新艳阳高照,野花的香味儿随着微风飘。这时,一群八九岁、十一二岁的小孩,头扎总角,身穿麻布衣服,嘻嘻哈哈地朝田野里走来。您忽然想到今天不是周末,作为成年人的正义感油然而生,您朝他们大喝一声:“小子们,想逃学不成?这下被我抓了个正着!” 这些小孩这时会用关爱智障人士一样的眼神看着您,然后互相议论:“这人莫不是有病,说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看他穿着如此奇怪,大抵是脑髓里有些贵恙吧,甚是可怜。”“别管了,去河里捞浮萍要紧。” 说罢他们唱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当朝流行歌曲跑开了,留您一人在风中凌乱。不懂了吧,这群小孩是平民,在他们的头脑里压根就没有上学的概念,难怪人家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其实要是你听了《春秋·左传》的节目,就会知道,那时候只有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资格,是贵族们的绝对垄断,比腾讯还霸道。如果没投胎到贵族家庭,这上学是与你无缘了。所以古今中外都有一个共同的道理——拼爹很重要,投胎很重要。 打破教育垄断的不是市监局,而是一位所有中国人都很知道的伟大人物,他自带光环横空出世,使得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这位闪亮登场的人——听过《春秋·左传》的也都晓得,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正是孔子高举“有教无类”的大牌,开办了私人学校,私塾,才使得教育走上了普及之路。他老人家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只要主动给我十根肉干作为学费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十根肉干不算便宜,但一般人家也不是掏不起的。 自此之后,普通人就有机会上学啦。不过这会儿还没出现教育内卷,因为没有竞争。特别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名额产生的竞争。 比如说汉朝设立的太学,学生成绩好的可以补官,或者担任吏。后来西晋设立国子学,隋朝又改成了国子监,这都是正儿八经的官办学校了。 古代上学年龄没什么拘束,六七岁的小孩儿也成,二十岁的小伙子也收。年龄不是问题,不管你几岁,只要入了学堂,便要好好学习。当然他们的课业可并不轻松,“八岁能诵一大经;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这时候的学习氛围还是相对轻松的,学习就是纯粹为了掌握知识,然后回到地方上做文化普及。但随着科举制度的诞生,名额就这么多,大家竞争上岗,谁考不过别人就没戏——这个时候,卷的日子便来了。 隋炀帝先生用轰轰烈烈的一辈子,给后世留下了万年骂名、影响千年的大运河,以及影响到今天的科举制度。虽然今天不用科举了,但以考试的形式,作为人才的选拔标准,确实是隋炀帝干的。 在古代,科举制度就是读书人翻身的敲门砖。 不过它不止是敲门砖,北宋的宋真宗用一首著名的土味《劝学诗》,钦定了它有知识转化财富的功能: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是说,只要你读书读得好,小目标,大豪斯,跑车美女,统统都会有。 1%的成本,10000%的回报——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当然也有了,比如中彩票头等奖。对,你天天中头等奖,你咋不上天呢。 所以说,科举是很难、很难、很难的。它那复杂的考试过程,着实让人头大。 科举一般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几级,要想进士及第得经过层层筛选。举个例子吧,清朝的一位举人,在考试时节,他带着全村的希望,忧心忡忡却又满怀憧憬,心情无比复杂地出发,去往目的地——京师。咸鱼翻身指日可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不是梦,想到这里,这位举人很是激动,嘴角上扬成好看的弧度。 路上,他想到了自己的种种过往。N年前就参加了“童试”,成为了秀才,表示你有资格参加科举了。这应该相当于今天的中考。接着参加“乡试”,相当于今天的高考,通过乡试就成了举人。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在过去,其实是相对来说还比较基础的考试。 乡试之后就是会试,在今天估计是国家级考试,会试考上的人称“贡士”,可以参加皇上亲自监考的“殿试”。到这一步,科举考试才正式结束,殿试考中者就是“进士”。至于著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前三名。 举人想起自己早起晚睡刻苦钻研,其中的艰辛又有谁能够体会呢。如今还前途未卜呢,要继续加油鸭。他不由得握了握拳头,哼着歌曲为自己打气:“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太难了!良辰我都要被这位举人永不放弃的精神给感动哭了。那就让我们遥祝这位举人能够逢考必过,前程似锦。 当然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往往是残酷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位举人有可能金榜题名,但更有可能——名落孙山。 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百万分之零点四八,一百万人里面,还不到五个进士。如此高的淘汰率,外加没有名额分配,外加全国的考生一起竞争,就意味着你这个地方的考生很可能都会全军覆没。这个地方的范围有多大呢?可能大到一个省。 比如明朝时期,将近300年的时间里,贵州一共只出过32个进士。辽宁更惨,23名。 那么,如果辛辛苦苦考上进士,是不是就苦尽甘来,可以当官了?too young too simple! 如果是唐朝,通过进士考试只是第一步,想获得官职还需要通过吏部的考试,也就是“吏部试”。吏部试相当于面试,主要考察进士的身材相貌、言谈举止、书法判案等方面的能力,只有面试合格了才可以顺利当上官,因此,吏部试也被称作“释褐试”。简单地说就是笔试+面试,懂了伐? 也就是说,如果你只会读书情商低,在“吏部试”中一定会被刷掉,对于考生来说,这又是非常残酷的。 幸好这个看脸的制度只出现在唐朝,后世的学子可以喘一口气了。 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到了清朝,爱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曾发明过非常特殊的,叫“大挑”的选官制度,堪称为吏部试的加强版。此制度只考察应试者的相貌,颜值即正义。 瞧,这位小哥容貌出众堪比潘安?那还有啥好说的,录取了。这位大叔头发稀疏如此油腻,劝您回去照照镜子吧,没戏!我们是“以貌取人”,相貌不出众可不行。 哎,既要求学识高,还要看脸,在古代想当官可真不简单,挑灯夜战、苦读诗书,还要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难上加难!长得丑的岂不是跟官场无缘了?毕竟古代又没有整形技术…… 其实,各位也不用过于担心,乾隆可没有昏庸到只是“看脸”的程度,这政策只对“下第举子”有效,他们已经通过乡试考上举人,只是没考上进士而已,这些人也是具备了相当高的学识水平的。颜值对他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所以说还是得有真才实料才行,怎么办?学啊,看谁学得好啊!来来来,一起给我卷! 想要卷的好,就要学的好。若想学得好,先天聪明很重要,后天培养更重要。首先要能有钱去上学,元明清都有政府筹办的社学,这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提供最基础的教育。往上还有县学、州学、府学,也都是官方开办的。 官方学校只负责讲最正常、最基础的课,想要更上一层楼,补习班就是必备的。 在古代,书院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补习班。这意味着,古人跟我们一样,在卷了一层又一层之后,还得卷下去。 为了让自家学生考个好成绩,用知识改变命运,各书院不惜重金聘请在考试中已取得功名的知名才子,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科举了。他们对待科举往往有自己的一套,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悉数传授给考生们。甚至研究历年考题,归纳出出题规律,有的居然可以押中题目,怎一个牛字了得。 然而书院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即便是有,其教育质量也肯定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向某一个地区集中。明清两朝,出进士最多的几个省分别是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山西、安徽和湖北。今天的高考大省,在过去也是卷得最厉害的地方。 各地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跟有没有优秀的书院有很大关系。可就算是有书院,也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现在补习班的费用很贵,过去也不便宜。老师愿不愿意教你,那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我们中学语文课学过一篇古文《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开国功臣兼著名文人宋濂写的。 在这个千古名篇中,宋濂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家很穷,住的也偏,想要去补习班,要在大雪天走上一百里的山路,结果脚冻裂了、四肢也麻木了。到了补习班一看,学生很多,都是有钱人,老师架子也很大。宋濂有时候问问题,碰到老师不高兴,还要无端被骂,他只能陪着笑脸站在一旁;等到老师心情好一点,再继续请教。 他这么执着是有必要的——他请教的老师,要么是进士出身,要么也是当过官的神童。他们对于科举要考什么,是非常清楚的。 对了,忘了告诉你了,人家宋濂也是神童,记忆力简直可怕。六岁就能一天背两千多字,看书一遍就能记得。这就是人家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 神童都跑来卷了,难免有人落榜。落榜了怎么办,复读呗,比如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别看曾国藩厉害,其实读书方面天资平平,竟然参加了七次秀才考试,花了9年时间才成功上岸。不过曾国藩也算不错了,他爹曾麟书落榜16次,第17次才考上秀才。 曾国藩尚且如此,可见考场钉子户是大有人在。比如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老秀才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倒也留下了网红句子:“噫!好!我中了!”然后笑着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水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脏水。别人看了,都说他发疯了。 其实这也能理解,范进二十多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中举时已经五十四岁了,因为自己一事无成,受了不少白眼。他发疯正是多年落榜的苦闷焦虑造成的,可见考试带给他多大的心理创伤。 然而五十岁中举,年龄还不算太大。清朝秀才、广东人黄章是我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考生。黄老爷子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比皇太极还大了十岁。他20岁开始考秀才,直到60岁才考上。到底是该说他水平次呢,还是要说他坚持不懈呢。 等他出现在举人考场的时候,明清已经易代,皇太极的孙子康熙都当政二十年了。此时黄老爷子已经一百岁了,跟他同场竞技的,年纪最小的才14岁。不服老是不行的,黄老爷子毫不意外地落榜了。 虽然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值得嘉许的,但是一百岁了还要考试,足够证明教育内卷的可怕了吧,毕竟在大部分读书人眼中,考试是唯一的出路。 事实上,取得成功不一定就非要考取功名嘛。 比如苏轼苏辙的爹地苏洵,自己科举不中,转而努力培养下一代,老子不干了,让儿子们面对学习考试的痛苦去吧,于是他开始潜心鸡娃。后来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终于完成了爹地的梦想,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高兴得老父亲合不拢嘴,嘿嘿,这不比自己考中了强。 药圣李时珍,从小就被父亲寄予走仕途的厚望。其实他十四岁就考上了秀才,但后来便在考试这件事上消极怠工,复读三次都未中举人。他本人表示对做官不感兴趣,“拒绝内卷,从我做起。做官是不可能做官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做官,只能收集药物标本,写写医学专著这样子”。 后来人家写成了192万字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医药学家,其成果至今仍被应用广泛,贡献若此,举世无双,医药学届首席男神舍他其谁?李时珍的成就不正说明了,进士及第不是唯一的出路,通往成功的道路千千万,不行咱就换。 此外还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作者,想听聊斋故事,出门右转,刘学老师的《聊斋新说》等你听。 蒲松龄在《聊斋》中可没少黑科举制度,这可能跟他多次落榜有关。这事要放在现代,估计就是这么一个场面:某微博大V认为,蒲松龄因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所以在小说中夹带私货泄愤,结果蒲松龄的书粉们连夜写了二十几万条评论把这位大V骂得狗血淋头。蒲老师只是笑笑不说话:与聂小倩辛十四娘她们为伍,谁还想去做什么劳什子的官,躺平写书不香吗? 前文说的《范进中举》,出自古典名著《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出身进士家族,家中三代出了六个进士,但轮到吴先生的时候,他就死活考不上了。 后来他对科举产生了厌恶之情,干脆选择了放弃,毕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吴敬梓开始转向写作,作为教育内卷的受害者,他在自己的长篇大作《儒林外史》中多次内涵、讽刺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也因此名留青史,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曾国藩的弟弟、“九帅”曾国荃,考了个贡生,就再也上不去了,可他后来随着兄长平定太平天国,功劳赫赫,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两江总督。同时代的名臣左宗棠,才华横溢,唯独科举不咋地。他果断放弃科举,转而研究地理、兵法等实用的知识,另辟蹊径,果然也做出了一番大事业。 举了这么多例子,只是想说明虽然考试也许是一种成就事业的一种方式,但它不是唯一的道路,随着教育内卷的不断加深,我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中得到的回报可能不会增加甚至越来越少。看着别人都在为了有限的资源拼命地卷,有些人开始焦虑,担心自己再不跟上就会被淘汰,于是也跟着卷,比如现在的考研大潮里,有一些人只是跟风,为了考研而考研,考上了可能又后悔选了某某专业,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不是吗? 最后的最后,要说教育内卷,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时候我们普通人还是身不由己,如果不是没有选择,谁愿意卷呢是吧?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可以给良辰留言,我们下期再聊啦~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金一池,编剧,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在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是读书人翻身的敲门砖,可是层层筛选还要看脸,科举考试谈何容易?那么,考试太难,竞争太激烈怎么办?上书院“补习”、一次又一次“复读”,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经六次落榜,第七次才考上秀才;清代广东顺德人黄章,活到老学到老,不中举不罢休,参加乡试时已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