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战国3.2
流产的变法:神人如吴起,也撬不动楚国特权阶层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楚国的僵局
- 上一回说到,楚昭王统治时期,楚国几乎被吴王阖闾率领的孙武、伍子胥组合,打得几乎亡国。此难之后,楚昭王痛定思痛,一门心思谋发展,又是迁都又是聚拢人心,花了好些年时间,可算是让楚国重回了正轨。楚昭王之后,他的继任者楚惠王,子承父业,继续开足马力重振楚国雄风,把疆域扩展到了今天的豫东、苏北、鲁南一线,可以说,那些年,楚国的发展势头非常凶猛。
楚惠王当了57年的国君,公元前432年,他在一片辉煌中以高龄去世,把王位传给了儿子楚简王。这个时候,“三家分晋”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一代超级大国晋国成了明日黄花;新晋的霸主越国虽然之前势头很猛,但在勾践死后,陷入了动乱和衰弱,已经呈现一片颓势。而且,越国迁都琅琊,也就是今天山东省青岛市一带,远离了浙江的基本盘,步子迈的太大了。
可以说,这时候的国际形势,对楚国又是非常理想的:没有了晋国的威胁,楚国便放开手跟越国争夺土地。越国虽然对几个小国占有一定优势,但跟RMB玩家楚国相比,还是实力不济。就这样,在双方的争夺中,楚国得到了淮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又渗透进了今天浙江宁波一带,向北则拓展到今天山东省济宁市的泗水县。
不用说,在战国初期,楚国是当时各路诸侯中疆域最大的国家,兵精粮足,咄咄逼人,站在当时那样的形势下,说它将来可以一统天下,没啥毛病。
然鹅,楚国终究是没能一统天下,为什么呢?因为它只不过是看上去非常强大非常厉害罢了。实则,国内矛盾重重。更让人遗憾的是,随着楚国对外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内部的问题,那也是跟着日趋明显。
什么情况呢?上一回我们说了,楚昭王在复国时,为了安定人心,不管是有功的还是有过节的,都采用了团结政策,尽最大可能争取贵族们的支持。
国家存亡之际,稳定人心,构建抗吴救亡统一战线,这种做法在当时是没问题的。但是,事后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两大隐患:一是让贵族势力坐大,威胁到王权。二是贵族是子孙世袭的,地位比较稳固,很容易丧失进取心。
核心阶层不思进取,国家又该如何发展呢?
之前,为了摆脱权臣控制朝政,楚昭王搞了一次迁都,旧的羁绊算是斩断了,可楚国的政治老路没改,换个地盘无非是催生了一批新贵族,走着走着,又走回了之前的老路子。为此,楚昭王又想了个办法“封君制”。
简单来说,“封君制”是把贵族们分封到地方上去,让这些人远离都城,不能干涉朝政。这种制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没错,有点像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当然了,有些读书读得多,特别是学过世界史的听众朋友,应该还会想起一个名词:“西欧采邑制”。
不过呢,楚国的封君制,跟这两种制度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他们拥有的权力非常大,土地可以世袭,百姓、军队、税收也都由他们控制,完全是国中之国。
再说西欧采邑制,它是伴随着军事需要诞生的:君主把土地封给臣子,由臣子再把土地封给手下的骑士,骑士再进一步册封给手下。到了打仗的时候,君主召唤臣子,臣子召唤骑士,骑士再召唤他的手下,就这样拉起一支大军。
听起来和咱们中国的分封制很像,但注意了,采邑制是不能世袭的。被册封的人一旦死去,土地就会被君主收回。也就是说,土地在君主手里是可以循环往复地使用。
在说回楚国的封君制,它是介于两者之间。贵族在封地也有很大的权力,但他们只能吃税收的福利,并不能拥有军队。至于百姓什么的,也不能算作他们的私产,这就避免了分封制中诸侯做大做强的局面。
按照楚昭王最初的设定,封君是不能世袭的,跟西欧的采邑制一样。这样的设定当然很美好,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太强大,阻力很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封君又成了可以代代相传的。
因此,封君制从一开始就被玩坏了。但细细说起来,这也是必然的,你看,西欧的那些贵族老爷们,后来可不就慢慢地把采邑变成可以传承的私产了?人家一辈子拿命挣来的功勋、财产,不能传给子孙,那还有什么意义?
就跟所有的新政策一样,封君制一开始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拿了好处,都拥护国君。但随着封君越来越多,君主能够掌握的资源,当然也就越来越少。虽然封君理论上没有军队,但手上有钱有权,有的也组织了私人武装。他们可以反过来影响朝廷,并且为了自身利益站在一起,成为朝廷新政策的重要推手,以及最大的障碍。
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国君都知道,可问题是,他们能怎么办呢?如果不册封,贵族们就不肯好好效力,国君就无人可用,甚至会被赶下台。所以,一个个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册封。
时日一久,楚国的封君是越来越多,问题自然就越来越严重。据学者研究,楚国是战国时期封君最多的国家,多达62名,这些人到底占了多少国家资源,简直没法统计。相比之下,秦国的封君仅有23名,齐国只有5名。
-
2.诸侯改革,楚国观望
-
3.吴起入楚
-
4.吴起的变法
-
5.开疆拓土与悲壮宿命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刘向,西汉皇族大学者,涉猎广泛,在史学、经学、神学、文学、目录学方面皆有建树,著有《别录》《新序》《战国策》《说苑》《列女传》等作品,并编订《山海经》《楚辞》。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50年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最动荡的变革时代。旧的制度与规则被打碎,新的秩序尚未建立,在新与旧的交替之中,军事奇才们驰骋沙场,上演了智慧与武力的巅峰对决;改革家们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纵横家们东奔西走,陈说利害,连横合纵;思想家们发展学说,传播主张,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根基……
每一段旋律都振聋发聩,每一个故事都精彩纷呈,每一次转折都令人深思。战争虽波澜壮阔,却也血腥残忍;复仇虽畅快淋漓,却也让人齿冷战栗;梦想虽远大,却也透露着壮志未酬的悲凉。人性的善与恶,坚强与脆弱,理性与感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每个国家只要倾力而为,都会迎来自己的巅峰时刻,哪怕是不起眼的小国;每个人只要抱定信念,总会找到自己的辉煌篇章,不管最终是胜利还是失败。请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的声音,回到战国,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