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让你了解华尔街年轻分析师的真实世界
-
提起华尔街,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是不是人们个个西装革履,拿着高收入,享受着各种奢华的生活呢?的确,华尔街作为整个美国的金融中心,汇集了各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还有几个重要交易所的总部也都在这儿,比如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等等。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如果能到华尔街工作,那真是一件非常让人羡慕的事儿。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7年的金融危机从华尔街爆发,全世界都跟着遭殃。在人们眼里,华尔街成了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在随后的几年里,迫于公众的压力,金融界的大牛们不得不纷纷重组他们在华尔街的王国。
不知你有没有好奇过,在华尔街上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想不想了解下真实的华尔街世界呢?会不会像是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里写的出入高级写字楼的白领那样呢?不妨听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英文好书Young Money,翻译过来就是“年轻资本”。简单说,这本书的作者凯文·鲁斯花了3年时间,跟踪采访了8位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年轻分析师,透过他们的生活,让我们了解华尔街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这本书里,这些年轻人跟所有刚刚走出象牙塔的职场新秀一样,带着满腔热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华尔街,然而,现实的工作远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舒服惬意。想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吗?听完这本书你就明白了。相信这本书至少会让你了解下面这些问题:为什么说一名艺术生想要当上华尔街的分析师一点儿都不难呢?由顶级富翁组成的秘密社团都在干嘛呢?还有,为什么说10万美元的年薪比拿最低工资好不了多少呢?
-
-
2.华尔街的公司求贤若渴
-
作为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谁要是能在华尔街找到一份工作,那一定很厉害吧!你可能会想,求职的竞争肯定非常激烈,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们挤破头都想到那儿去工作吧?但实际上,华尔街公司求贤若渴的心情也跟毕业生们找工作一样热切。
要知道,为了招聘到最优秀的应届生,华尔街的企业老早就开始下手了,甚至都等不到学生毕业就把他们招致麾下。
在其他领域的公司还没想着开始招人的时候,华尔街的企业就已经走进校园,开始游说年轻学生了。新学年一开学,大多数华尔街公司就会通知大四学生可以开始应聘了。比如说,在常春藤名校,大多数在毕业之前拿到offer的学生都是要进军金融圈,这个比例在2006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是46%,在2008年的哈佛大学则是28%。
对于华尔街最顶级的企业来说,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同时保证整个招聘过程尽可能地简单。但是,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却还是免不了你争我抢。公司会在校园举办宣讲会,宣传片拍得都跟说唱歌手的MV一样。比如,摩根士丹利有次在沃顿商学院的宣讲,就拿流行摇滚做了背景音乐。
除了宣讲会,企业还会组织访谈工作室,邀请可能的应聘者吃大餐,然后打电话进行后期跟进等等。你看,为了得到那些出色的学生,华尔街公司表现得就像一群彬彬有礼的跟踪狂。
那么,面对企业的各种招呼款待,学生们会心动吗?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
-
3.来华尔街只因别无选择
-
说到华尔街,大家肯定最先想到金融对不对?当然了,想去那儿工作并不一定要有金融学背景,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必须得是名校毕业。
在招聘的时候,华尔街的公司对常春藤名校的学生情有独钟,什么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等等。只要是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哪怕你是学艺术的,跟金融一点不沾边,都能在华尔街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作者跟踪采访过一个叫莫瑞的,他是一名在瑞士信贷工作的年轻分析师,一个为数不多的来自普通学校的毕业生。
那么大学生毕业之后为什么会选择到华尔街工作呢?你可能不相信,有时候就是因为这是最容易的一条路。怎么回事呢?原来,华尔街在招聘的时候有个规矩叫“两年就走”,说白了,就是一开始只跟毕业生签两年的合同,让他们当分析师。因为薪水诱人,再加上学生毕业时通常会欠下一屁股债,这样一来,华尔街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工作两年,不仅能还清贷款,还能学到有用的商业技巧,这个买卖还是很划算的。
不少学生都是这么想的,也因此产生了一批“误打误撞的金融家”,他们看不上传统的就业市场,早早就抢到了华尔街的offer,还安慰自己说“只做两年而已”。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现在有10万美金的学生贷款要还,毕业之后也不知道何去何从,面对这种情况,就算对金融不感兴趣,华尔街是不是也挺有吸引力呢?毕竟有钱赚嘛!
不可否认,华尔街的工作确实充满诱惑,但是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接下来我就跟大家讲讲华尔街年轻人的真实世界。
-
-
4.华尔街年轻分析师的工作环境很残酷
-
好了,假如你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华尔街找到了一份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工作,接下来等着你的是什么呢?
刚来华尔街的第一年,新手分析师都会拼了命的工作。有多拼命呢?每周工作100个小时,周一到周五每天16 个小时,周六日也不休息,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如果再加上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你能想象他们还有时间睡觉吗?
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最要命的还是要随叫随到。他们的工作时间非常没规律,可能这一秒还在休息,下一秒就要进入状态,半夜三点也可能要爬起来查资料,就算是过年过节,也要时刻准备着接受任务。
所以虽然每天的工作时间算下来是16个小时,但实际上他们都是连轴转,根本没有休息的时候。比如,摩根大通的分析师里卡多·赫尔南德斯的上班时间就是所谓的“银行家的朝九晚五”,这跟我们平时说的朝九晚五可不一样,他们是头天早上9点开始工作,第二天凌晨5点才下班,有时候还会持续好几个星期。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赚那么多钱,加班算什么呀?好吧,如果拼命加班还不不算最坏的地方,那我们再来看看老板们对年轻分析师的态度吧。许多刚入职的分析师都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哪怕是犯一丁点错误,就会被上司骂得狗血淋头。你要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那你要是严谨认真,表现优异呢?恭喜你,年终分红肯定少不了,但要是想让老板夸你帮你那就算了吧。比如美林证券的分析师切尔西·鲍尔,在整理通讯的时候犯了个错,把一些本应保密的内容放了进去,她的上级们手头上有这些资料,举手之劳就能帮她指出错误,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来,反而责备她泄露机密。可事实是,她压根就不知道那是机密呀,你说冤不冤!
-
-
5.为了留在华尔街而牺牲个人生活和身体健康
-
我们刚才说了,一旦成为华尔街的分析师,每周要工作100个小时不说,还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会带来多严重的后果。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大多数的年轻分析师基本没有个人生活。举个例子,在富国银行做分析师的德里克·黑文斯,压根没时间陪女朋友。虽然女友通情达理,知道他要加班,还要随时待命,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因为工作推掉了他们的浪漫晚餐,还是让女友很伤心。结果,女友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你到底是要工作还是要我?”然而,面对二选一的局面,德里克还是站在了工作这边,狠心地结束了这段四年的感情。
难道分析师们真的就这么喜欢上班吗?不见得,其实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公司用的一些计谋。有的公司在办公楼里就有健身房、咖啡厅甚至是理发店,你看,想要获得日常需求根本不用卖出办公楼的大门,这样一来,员工与外界的接触就越来越少了。
除了伤害爱情,连轴转的工作还牺牲了身体健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睡都睡不够,还哪有空做运动,再加上顶着非常大的压力,这几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在华尔街精英们的身体里埋下了巨大的健康隐患。这里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主人公名叫阿军·汗,是花旗集团的分析师。阿军得了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会导致器官衰竭。
虽然不大可能是工作直接导致了这种疾病,但阿军从不锻炼、经常熬夜、喜爱狂欢的生活习惯却很可能加重了病情,最终让他进了医院,不得不反思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
-
-
6.在大多数年轻人眼中,金融业的工作跟其他工作并无不同
-
2007年金融风暴之后,人们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的和平示威活动,声讨华尔街的金融从业者,说他们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在这场运动中,比起华尔街的老油条,年轻的分析师们更容易理解那些抗议者。
这场运动是为了反对一切华尔街所代表的东西,包括对权利和金钱贪得无厌地追求。老一辈的银行家对此并不关心,因为他们觉得抗议者们是在无理取闹。而年轻一代的分析师就不同了,他们跟抗议者是同龄人,甚至有家人朋友也参与其中。
比如,当抗议者从高盛集团的楼下经过时,在里面工作的分析师杰瑞米·米勒·瑞德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加入他们。从那以后,他不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在华尔街工作,因为这让他感到羞愧。
杰瑞米知道现在大多数人对华尔街的看法,但其他年轻的分析师似乎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工作会带来什么影响。在许多华尔街人士看来,他们的工作跟其他行业没什么两样。即使他们要比大多数人赚钱多,但他们还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没什么话语权,还要应付枯燥乏味的工作。
摩根大通的一位分析师就很火大,因为公众总是不分青红皂白,把华尔街的高层领导和他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分析师混为一谈。他说,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犯了错,整个团队都要一起受罚。
-
-
7.华尔街会让人变坏
-
我们之前讲的这些都是刚进华尔街不到一年的分析师,那么那些做满一年之后,打算留下来的人又会怎样呢?其实,在华尔街工作久了,一个人的性格都会发生变化。真的这么夸张吗?
熬过了第一年,大多数的分析师终于能享受到一点空闲时间和自由了。于是,许多人就开始找一些工作强度没那么大的跳槽机会,比如私募股权或者对冲基金。
虽然大部分人都想着做完两年就走,但不少人最后都会改变主意。一些人是因为适应了华尔街的工作氛围,再加上薪水高又有保障,比起重新找工作,留下似乎更有吸引力。
而另一些人似乎在华尔街找到了精神寄托,于是决定留下来,结果性格也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从刚毕业时的乐天派,变成了臭脾气的工作狂。不仅如此,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变得越来越像生意往来,愤世嫉俗也成了一种常态,比如说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为了事业放弃爱情的小伙子德里克。
的确,那些留在华尔街的人可能很容易变成所谓的“社会精英”,但他们也为此做出了不少昧良心的事儿。这本书的作者凯文曾经试图了解华尔街高管们的生活,可惜只收到了公关部的答复。
凯文不甘心,决定偷偷打进他们内部。怎么做呢?他看准了华尔街一个神秘社团Kappa Beta Phi的迎新晚宴。这个1929年成立的社团可以说是一个顶级富翁俱乐部,里面的人都拥有上千万甚至亿万美元的身家。果然,那个晚宴让他大开眼界,舞台上全是新加入的成员,每个人都要演个小节目。有人唱歌讽刺金融危机,有人表演短剧影射政治。
-
-
8.比华尔街好的工作其实很多
-
听到这儿,如果你还在考虑去华尔街工作到底是好是坏,那就千万别忘了把它跟其他工作比一比。
对于一些人来说,也许在华尔街干上两年是阻力最小的选择,可是这个选择很可能并不会给你带来快乐。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两年时间可能一眨眼就过去了。
然而那些充满创造潜能的人,为了守住一份赚大钱的工作而埋没自己的天赋,是不是又有点太可惜了呢?白白浪费了这些才能,对社会来说也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那位高盛分析师杰瑞米·米勒·瑞德,最终还是醒悟过来,觉得这份工资赚得不值得,于是决定离开华尔街去创业,还在Facebook上公布了这个消息,他发了一条状态写着“噩梦终于结束了”。
话又说回来,年轻的分析师们为了在华尔街赚大钱而放弃了健康、爱情,甚至是道德和理想,你可能跟我一样也很好奇,他们的工资到底有多少啊?这么说吧,华尔街大部分的分析师基本年薪在7万美元左右,年终分红可以拿到2到9万美元。哎呀,你看这个薪资水平是不是很厉害呢!就算只有3万美元的年终奖,这些分析师在美国也算是高收入人群了。
可是别高兴的太早,这些钱可不是他们5天8小时工作制赚回来的,而是埋头苦干100个小时。有一个分析师就算过,他的时薪其实只有16美元。要知道,美国不少地方的最低时薪都有15美元,这样看来,是不是就很不值了呢?
好了,我们已经了解了华尔街年轻分析师的现状,那他们的未来又会怎样呢?
-
-
9.人们对在华尔街找工作越来越谨慎
-
不得不说,2007年的金融危机确实给华尔街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也动摇了不少毕业生来这里找工作的想法。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金融机构多了不少条条框框,利润也大不如前,结果就又是裁员又是减少分红。突然之间,对优秀的毕业生而言,在华尔街找一份工作已经不再万全之策。而对初级分析师来说,两年的合同没了保障,奖金也缩水,这点钱似乎不再值得他们卖命。
另外,公众对华尔街的抗议也影响了年轻人的观念。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之后,许多大学生对金融这一行完全改观。学生们开始写博文,甚至是在校报上发文章,劝同学不要掉进华尔街的坑。他们的努力相当成功,数据显示,哈佛毕业生在金融业工作的比例,从2008年的28%降到了2011年的17%。
可能有人觉得,听了这么多有关华尔街的坏话,还是想去那儿工作怎么办呢?虽然在华尔街工作并不代表就是坏人,也没人能说大家不应该去那儿上班,但是在行动之前,你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是真的喜欢金融吗?如果不是的话,劝你还是别去了,因为你的付出将会远远大于收获。
总之,华尔街年轻分析师的工作远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光鲜亮丽。他们收入虽然高,但代价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每周超过1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以及巨大的压力。不过,在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公众抗议改变了人们对华尔街的看法,毕业生们在选择到华尔街工作时也变得越来越谨慎。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华尔街作为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人们眼中,能在华尔街工作的人应该非常优秀。不过现实是,很多人到华尔街工作只是因为别无选择。
这是怎么回事呢?作者凯文·鲁斯用了3年时间跟踪在华尔街工作的8个年轻分析师,希望从他们的角度了解2007年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在光鲜的外表之下,初级分析师的处境其实非常艰难。
在《年轻资本》这本书里,鲁斯描绘了华尔街职场新秀的真实工作环境:无休无止的加班、巨大的压力、并不理想的工资……同时,随着人们对金融业看法的改变,毕业生对华尔街的职位也越来越谨慎。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为了招聘到最优秀的应届生,华尔街的企业老早就开始下手了,甚至都等不到学生毕业就把他们招致麾下。
● 因为薪水诱人,再加上学生毕业时通常会欠下一屁股债,这样一来,华尔街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还清贷款,还能学到有用的商业技巧,这个买卖还是很划算的。
● 刚来华尔街的第一年,新手分析师都会拼命工作。每周工作100个小时,周一到周五每天16 个小时,周六日每天也要工作10个小时,最要命的还是要随叫随到。
● 在许多华尔街人士看来,他们的工作跟其他行业没什么两样。即使他们要比大多数人赚钱多,但他们还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没什么话语权,还要应付枯燥乏味的工作。
● 虽然大部分人都想着做完两年就走,但不少人最后都会改变主意。一些人是因为适应了华尔街的工作氛围,再加上薪水高又有保障,比起重新找工作,留下似乎更有吸引力。而另一些人似乎在华尔街找到了精神寄托,于是决定留下来,结果性格也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从刚毕业时的乐天派,变成了臭脾气的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