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大汉王朝.30
马邑之谋:汉朝对匈奴的反击宣言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对匈奴的忍耐,什么时候是个头
- 上一回说了出身低微的舞女卫子夫,成了后宫的新主人。这一回,我们就离开长安,离开后宫,把目光转到北方的草原,说说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一场惊天阴谋。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提过,自从刘邦经历了白登之围,汉朝的统治者便意识到了自己与匈奴之间的军事差距,被迫接受了有些屈辱的“和亲”政策。此后,无论匈奴怎么撕破和约,在边境骚扰、抢劫乃至制造各种事端,汉朝都摆出一副忍辱负重的姿态,就算反击,也绝不扩大,无论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是如此。
汉朝的忍耐,固然有“白登之围”的阴影,但也是为了贯彻“休养生息”的策略,不想把事情搞大。当然从军事角度来说,还有个重要原因——汉朝缺乏反击的手段。
大家都知道(不会有人不晓得吧),匈奴是大草原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人家骑上马,来无影去无踪。而汉朝这边,因为马匹不足,只能以步兵为主,虽说也有一些骑兵,但规模不大。匈奴人曾得意地自称有“十万控弦之士”,汉朝的骑兵可没那么多。
在古代,步兵对上骑兵,往往是胜少负多。步兵不仅战斗力不及骑兵,机动性更是差了许多,只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何况大草原是游牧民族的主场,对方比中原王朝的军队更熟悉自己家的情况。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不止一次,良辰在《明朝那些事儿番外篇》中提过,明成祖朱棣曾率50万大军亲征北元,结果蒙古人骑上马就跑,朱棣找了半天,一无所获,只能无功而返。
可见,汉朝若是大规模反击匈奴,无异于以己之短搏他人之长,汉文帝、汉景帝这样的聪明人可不会干。但这并不意味汉朝就打算永远忍气吞声。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汉文帝就没打算忍气吞声。
为啥这么说,你看,汉文帝明面上送宗室女子前去和亲,一转手就制定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实则用意深远的政策:百姓一家只要养一匹马,一家就有三个人可以不用服徭役。这么做,是为了鼓励百姓养马,扩大马匹的数量。
这还没完,官府还亲自下场,在边疆地区开设大型养马场。如果说是为了内地征战,先用的骑兵和步兵就完全能够解决;这么大规模的养马,要说不是为了准备跟匈奴打架,鬼都不信。可见,汉朝反击匈奴的事,早已是未雨绸缪。
就这样养了十几二十年的马,汉朝的马匹数量虽然还不及匈奴,但也足够组成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了。再加上国库钱粮充足,到汉武帝上台,汉朝已经有资格幻想跟匈奴来一场硬碰硬的较量了。
作为一个标准的大男主人设,汉武帝对于反击匈奴,从来就不止是简单的幻想,更何况他还手握着爷爷和爸爸攒下的雄厚遗产。于是,上台没几年,汉武帝就打算把梦想照进现实。
史书中没有说,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反击匈奴的念头的,但《汉武大帝》电视剧却给了一个挺有道理的答案:汉武帝还是太子时,有人给他读了吕太后写给冒顿单于那封屈辱的回信。年轻气盛的太子勃然大怒,埋下了复仇和反击的种子。
当然了,打败匈奴,也可以满足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汉武帝都想把匈奴给狠揍一顿。这番态度,绝对跟之前的汉朝统治者大大不同。
不过,在跟匈奴打仗之前,汉武帝还想看看自己的军队成色如何。建元三年和五年,汉武帝两次下令,讨伐东南地区不断跳反的越人国家——闽越。严格来说,这两次出兵都没有怎么打起来,看到汉朝大军压境,闽越稍微抵抗了一下,然后就投降了。
虽说这两仗没有实现锻炼部队的初衷,但因为取得了结果上的胜利,汉朝这边还是一片喜气洋洋。汉武帝觉得自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些信心爆棚。而个别的大臣,就想的更远了。比如我们这一回的主角之一,“大行令”、也就是外交部长王恢。
-
2.王恢,匈奴,我们不和亲!
-
3.诱敌的奇谋
-
4.单于上钩了
-
5.煮熟的鸭子飞了
-
6.一人做事一人当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407年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在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奠基了中国疆域的基础,确立了汉文化的主流思想,更奠定了汉民族的根基,它让“汉”这个字,从东方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字,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的共有名称。
自汉朝立国,一个伟大、统一而稳定的中国,屹立于东方,崛起于世界,并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时至今日,它所开创的范式,它的经验与历史教训,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
请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的声音,穿越回两千年前,走进大汉王朝的生命机体,与它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