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宝马配英雄,吕布认干爹
- 上一回咱们说到,董卓大权独揽,野心也跟着一点点野蛮发育,这第一步的计划,就是废掉现在的小皇帝,改立陈留王。只是吧,换皇帝非同小可,董卓再专横,也不能说换人就换人,该走的过场还得走。董卓就叫来文武百官,在宫内大摆宴席,准备跟大伙儿走个形式。 可董卓万万没想到,这东汉的气数虽然快到头了,硬骨头居然还不少。宴席当场,就有两个人站出来反对。一个是刘备的老师卢植;另一个,虽然是第一次出场,但说起话来相当硬气,直接给董卓怼了回去:“反对!你算老几?有什么资格在这谈论天子废立之事?我看你就是存心谋逆!” 这么霸气测漏的耿直boy是谁呢?荆州刺史丁原。 这话很刚,刚得董卓暴怒,当场发飙:“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拔剑就要将二人就地砍喽。 眼看酒宴要成血案现场,众人赶忙上来劝解,全是替卢植说话的,左一个卢尚书,右一个杀不得,给董卓说得也一时不好发作。趁着犹豫的当口,司徒王允站了起来,组织大伙儿有序散会——再不赶紧把这宴会搅黄了,等会儿就得让血染红了。 三下两下,宴会散了,皇帝也换不成了,董卓心里憋的火算是彻底摁不住了。卢植我杀不了,你一个小小的荆州刺史,我还杀不了吗?一剑砍了你算你便宜,老子要将你千刀万剐! 董太师一肚子怒火,刚启动了要撒向丁原,这时,一个彪形大汉忽然从丁原背后闪出,挡在了丁原身前。董卓不知深浅,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不料,身边的谋士李儒,一把把他拉了回来,在耳边轻声说:“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 董卓倒是听了李儒的劝,当天避开了丁原、吕布的锋芒,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第二天一早,丁原便带着军马前来攻打了,领军做先锋的,不是别人,正是吕布。不消说,吕布神勇难当,杀得董卓大败而归,高挂免战牌,一挂就再也摘不下来,每天困在城中为吕布发愁。 董太师愁啊,遇到这个硬茬,无计可施。这时,董卓阵中有个叫李肃的,恰好是吕布的老相识了,看董太师被吕布堵在城里无可奈何,心想自己立功领赏的机会终于到了!赶紧给董卓打报告,主动请缨,说自己和吕布是老乡,对吕布,咱们既然打不过,那就收编他吧。凭我三寸不烂之舌,必能把吕布忽悠,为您再添一员虎将! 董卓一听,还有这等好事?赶紧主动递话:那你可不能你空着手去吧?你觉得带点什么合适? 李肃毫不客气,张嘴就跟董卓要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翡翠玉带一整条,还有那一匹天下闻名的赤兔马。 董卓一听这公关费用,心里起疙瘩了,前面的那点财宝事小,将来随随便便杀两个洛阳城里的大户也就回本了。唯有这赤兔马,全天下仅此一匹,给出去可就再也没有了…… 有的人,他就特别善于揣测上意,领导一个微表情,他立马就能猜到领导有啥需求。李肃这人就擅长这个。一看董卓不接话,李肃心里明白了个七八分:主公,您的目标那可是星辰大海,汉家江山和一匹马,哪个更大? 董卓再抠门,这笔账还是算得过来的,当即咬咬牙,忍痛割马。 李肃领到了大礼包,一刻也没耽误,一番活动,托人找关系,见到了吕布。上来也不着急说明来意,先给吕布戴了一堆高帽:贤弟好久不见,还是那么英明神武,天下无敌!我在董卓那边,早就听说啦,贤弟现在一心忙着匡扶社稷,为汉家天下四处奔走,都顾不上为自己考虑考虑。 巴拉巴拉,一通彩虹屁,吹得吕布全身舒泰。 彩虹屁铺垫成功,李肃话锋一转:你看你,四处行军转战的,没有一刻能落脚好好歇息,还骑着这样一匹破马,这让愚兄怎么能放心呢?今天我来啊,也没别的事儿,就是给你送马来啦!剩下这点钱儿,那就太不成敬意了,都是捎带脚儿的,贤弟可一定要收下。 说着,就让人把马牵了过来。只见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吕布打小在军队里泡大的,什么样的好马没见过?什么样的良驹没有骑过?但是,当赤兔马迈着雄健的步伐出现在他面前,宛如一团火焰熊熊燃烧时,吕布被深深地震撼了。之前李肃那些假惺惺彩虹屁、套话、官话,统统都不存在了,吕布满耳朵,都是纵马奔驰时掠过两耳的飒飒风声,是赤兔马攻城略地时鼓点般的马蹄声…… 那感觉是啥?就这么说吧,好比路读的杨总开了一辆劳斯莱斯到我跟前,说,兄弟,你的了。就那感觉,梦一般美妙! 吕布平复了一下激动的情绪,也不客气,收了!等马倌仔仔细细地将这汗血宝马拴好后,吕布这眼睛才转回来,才想起跟李肃道谢。场面话都说这份上了,吕布都懂,再遮遮掩掩就没意思,对李肃说:兄弟我不能白要你的马,哥哥你有什么事儿,尽管吩咐。 李肃继续拿腔拿调地说:兄弟你这话就见外了,我这趟来,纯粹是为了友情,难不成非得有事找你才行吗? 吕布听了这番鬼话,也不往心里去,淡淡一笑:既然没事儿,来也来了,兄弟做东,就请哥哥喝杯酒吧! 酒过三巡,李肃这才终于开始进入正题。哎,这就是专业公关人的技术,哪能刚送了马,就说有事相求呢,这会儿酒到位了,才慢慢把话题往正事儿上引:咱俩各为其主,平时是见一面少一面,但是我和你爸,倒是总有打交道的机会。 吕布一头懵,以为李肃喝多了:哥,我爹都没了多少年了,怎么你俩还打上交道了,你可别吓唬我啊。 李肃继续表演:嗐,我说的是你的干爹,荆州刺史,丁原丁大人。 吕布这下懂了,对李肃那点花花肠子也见怪不怪了,他也赶紧就坡下驴:嗐,我在丁原这儿,就跟着瞎混,这不生活所迫嘛。老话说了,良禽择木而栖,我这也是没有别的门路。说罢双眼盯紧李肃,一字一顿地问:哥哥,你在朝廷干了这么多年了,阅人无数,你倒说说看,当今天下,何人堪称英雄啊? 听到这儿,李肃知道是时候捅破这层窗户纸了,便打开天窗把话说亮了:要我说,当今天下这么乱,称得上英雄的,也就只有现下入主洛阳城的董卓——董太师。 吕布将计就计继续说道:嗐,我何尝不想追随董太师呢?奈何我朝中无人,想表忠心都没有门路啊! 李肃心下大喜,赶忙会意吕布:贤弟啊,你以为今天这些金银珠宝和汗血宝马,是谁给你的?你哥哥我有这么阔?这都是董太师的一片心意啊! 吕布一听,故作恍然大悟、受宠若惊、感激涕零等若干微表情,一套影帝级的表演,对李肃说:哥哥的意思弟弟明白了,这些金银和赤兔马,弟弟无功不受禄。请董太师明天一早,在洛阳等我,吕布必有男人该有的报答!这里不是聊这种事儿的地方,哥哥请回吧,日后你我做了同事,不愁没有相聚的机会! 李肃心领神会,赶紧趁着夜色回营去了。 第二天一早,董卓果然就收到了吕布的报答。啥报答啊?一颗血淋淋的丁原的项上人头。 董卓大喜过望,高兴得不知道该怎么封赏吕布,把朝廷的官职爵位,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愣是觉得没有配得上吕布的,一时之间颇有点为难。这吕布啊,估计是缺爹缺惯了,见董卓为难,赶紧为主公分忧:太师要是不嫌弃,干脆收了我当您的干儿子得了! 哎哟,这话一出,把个董卓高兴的,差点乐的没背过气去,万万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儿!当即二话不说,举起一大杯酒,父子俩一饮而尽。
-
2.小皇帝死了,大臣们哭了
- 废立小皇帝的最大阻碍丁原,已经死于非命,最棘手的硬茬吕布,变成了自己的干儿子,那眼下对董卓来说,不论什么样的狼子野心,都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了。于是,换皇帝的朝廷大会,又一次召开了。而这一次,丁原的下场早已传开,吕布也站到了董卓的身后,文武百官心知回天无力。 和上次一样,这次的大会上,也有两个闹事儿的,而且和上次的卢植、丁原一样,也是一文一武。文的,是尚书丁管,可惜不像卢植那样海内知名、粉丝众多,董卓想都不想,就打发他领了盒饭。 另一位,不太好对付,谁呢?正是那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本初。袁绍等于是一个武力值拉满的卢植,不仅声望极高,还实力极强。就算是此刻正值巅峰的董卓,也要忌惮三分。当然了,反过来说,董卓此时声势正盛,手握小皇帝,刚刚又将天下第一猛将吕布纳入麾下,如虎添翼,所以,就算袁绍实力够硬,真要跟董卓硬碰硬起来,恐怕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于是乎,双方保持了相当的默契,袁绍跳出来反对,但没付诸实际行动,狠话撂完,就愤而离席,回渤海老家去了。董卓这边呢,果断双标,丁管反对就地处决,袁绍反对,假装没听见,反而乐得这么一个实力派离开了朝廷,索性做一个顺水人情,还封了袁绍做渤海太守。 总而言之,两次反对的人,死的死,闭嘴的闭嘴,回家的回家,换皇帝这工作,就算搞成了。都说伴君如伴虎,但现在真正的老虎,却是董卓,每天瑟瑟发抖于老虎的尖牙利爪之下的,成了那皇上。 当然,现在当皇上的,已是我们的小陈留王了。等九月份的登基仪式一过,我们的陈留王,就成为了大汉四百年基业的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是也。 而此前的那位小皇帝,四月份才刚刚登基,九月份就被迫提早退休,成了“老皇帝”了,从此与他亲娘何太后等被软禁在宫中,娘几个是整日以泪洗面。可人都落魄至此了,劫难还没完。 话说有一天,被废了的小皇帝刘辩,看见两只燕子在宫中飞,触景生情,往日的悲愤,随着灵感一并涌上心头,当即吟诗了一首: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这首诗从燕子写起,一开始还挺诗情画意的,后来却越写越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写着写着就忘记了“莫谈国事”的保命诀窍。果不其然,这么好的一首诗,前脚刚写完,后脚就传到了董卓那里。 董卓是个大老粗,文学审美力一级差,政治审查力却一级高:啥,什么叫“是吾旧宫殿”?你一个废帝,这皇宫大殿,还是你的?那就算不是我董卓的,也是新皇上汉献帝的!呵呵,居然还问“何人仗忠义”?咋滴?喊人来救你啊?我看你是活腻了是不是? 董太师正愁他们娘几个在宫里整天哭哭啼啼惹人非议,却又找不到机会下手呢,你这可不是自己送上门了吗?于是立即派李儒,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废帝以及何太后等人在宫中杀害,抛尸城外荒野之中。 自此以后,董卓是更加肆无忌惮,夜里,淫乱宫中,白天,领兵出城,随便找些老百姓杀了,瓜分了妇女钱粮,再把男人的头颅割下来带回去,对外一套说辞,说是杀了山贼土匪回来。总而言之,一时间朝廷内外,民不聊生,却又是人人敢怒不敢言。 袁绍袁大公子在渤海老家看得着急,但他自己人不在朝廷,有劲儿也没地方使。就一封信接着一封信的催司徒大人王允,信的内容不外乎通篇正义之词热血论调:你们再不努力,大汉的天下就要亡在董卓手里了! 这信一封封催得王允越来越心急,着急之余吧,也忍不住暗骂袁绍:你小子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别在渤海老家躲清闲,来洛阳和董卓刚正面试试? 但是,王允毕竟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名臣,抱怨归抱怨,着急也是真着急。但是吧,着急又归着急,他也确实没办法。把朝中诸位数了个遍儿,也看不出能指望谁。 这一天,王允大人打着开生日party的旗号,把朝廷里有头有脸的,都请家里来了。本来呢,王司徒是想跟大家伙商量商量,如何收拾眼前的残局,结果你一言我一语,竟然越说越悲愤,越说越无奈,办法没想出几个,一个个倒先抱头痛哭起来了,而且越哭就越是刹不住车,越哭越觉得国家不幸。可是吧,那悲悲戚戚的氛围中,又透着那么一点激动,一个个好像还觉得,虽然国家如此不幸,但咱们还这么忠君爱国,你看,咱们这多感人啊! 于是一片哭声之中,以王允为首的群臣百官们,虽然对于怎样对付董卓还是一筹莫展,但每个人却都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忽然,就在这一片和谐的痛哭声中,爆发出了一阵不合时宜的大笑。笑声来自饭局的角落,来自一张大开大合的嘴。谁呢? 不是别人,正是那曹操曹孟德。
-
3.董太师睡觉,曹孟德抽刀
- 曹操一边笑,一边对满朝文武公卿发出了侮辱性极强的嘲讽:“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各位,出席王司徒生日宴的,那都是朝中有头有脸的要员,一个个不是部长级的,那起码也是京城名流,你曹操是谁啊?一个年轻后辈,官衔儿也不够看的,居然这么猖狂?宴会主角王司徒第一个脸上挂不住了,反唇相讥道:你们家自从你爷爷那辈开始,就吃大汉朝的米,做大汉朝的官,现在朝廷有难,你不哭也就算了,还有脸笑? 曹操识趣,连忙正色回道:王司徒不要误会,我不是在这幸灾乐祸,我是笑当今满朝文武,竟然拿一个小小的董卓毫无办法,这不是可笑至极吗?我这个人虽然本事不大,但要是让我出马,定能一击成功,把董卓的项上人头挂在洛阳城门之上,以谢天下苍生! 王允早听说过老曹家这个混小子,挺有点能耐的,今天听他这么一说,嘿,还真是个有胆色的,看来老夫今天这个生日宴,还有点收获。说话间,王司徒就撇下宴席上其他人等,把曹操拉进里屋单聊。一进内室,王司徒毕恭毕敬地问道:孟德有何高见? 曹操也不隐瞒,全盘托出:我呀,最近放低了身段,脸也不要了,在朝中蝇营狗苟、左右逢源地拍马屁,就是为了能够接近董卓。皇天不负有心人,董卓最近还真的挺信得过我的,我现在已经能靠近他。实话跟您说,我今天来,给您祝寿是次要的,主要是听说您家里藏有一口七星宝刀,削铁如泥,想要借来一用!待我拿着您的宝刀,找个机会进入太师府,瞅准机会,一刀就结果了他,我虽然难免身死当场,但我曹操大好男儿,为国家而死,虽死无憾! 哎哟,曹操这一番话,把个王允王司徒感动得,那叫一个声泪俱下,又是给曹操道歉,又是给曹操取刀。接着,到大堂上随便找个借口散了席,把宝刀仔仔细细地装好,毕恭毕敬给曹操敬了一杯酒,便送曹操去了。 第二天,曹操身上暗藏宝刀,果然就直奔太师府。这曹操啊,神色如常,进来后直接就来到了董卓的卧室。咱们这位董太师尚不知今日将有一场大难,还笑嘻嘻地说:孟德今天来得挺晚呀。 曹操眼睛扫了一下四周,董卓旁边,还坐着吕布,不禁有点担心,敷衍了一句:我这马有点老了,跑得慢,跑得慢。 董卓没有怀疑,信以为真,跟曹操说:咱老家可是西凉的,那儿自古以来就是给朝廷养马的地方。你是我的人,你缺马,这是打我脸啊。吕布我儿,快给你曹大哥挑一匹好马去! 吕布应声而出,曹操心里一阵暗喜!可不嘛,吕布在这,要是动手,那是白白送死,没想到董卓主动把吕布支开了!机会啊机会,天赐良机啊,董卓啊董卓,你今天真是命该一死! 顷刻间,曹操稍微定了定心神,悄悄捏住那刀柄,静候时机,随时准备抽刀刺向董卓。可是吧,一来,曹操没啥刺杀经验,头一遭干这事儿,二来,他又害怕董卓膀大腰圆,一时不能得手,把事情闹大了,自己又是白送一命,就这么琢磨着,几次动手的念头起来又下去,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跟董卓闲扯。 过了一会儿,吕布还没回来,这董卓啊,实在是太胖了,大家知道,胖子他不能久坐,像董卓那种体型规模的,坐一会儿就累,于是他就就先躺床上了,在床上左摇右晃了几下,翻身朝里睡下了。曹操一看,那肥大的身躯,随着呼吸平稳地起伏,看来,这董卓好像是睡着了。 曹操见状,心中暗道:机会!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当即抽刀,便要向董卓砍去。只听呛啷一声,宝刀出鞘,满室寒光——端的是一口宝刀! 各位,曹操这一刀,究竟能否取了董卓的性命?这一刀要是劈下去,曹操又该要如何全身而退呢?精彩节目,咱们下一讲继续。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