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皇帝逃出生天
- 上一回咱们说到,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为了除掉宦官集团,又怕没法跟自己的妹妹解释,做了一个愚蠢至极的选择。啥选择?向天下诸侯求助,以小皇帝的名义,勒令各地军阀进京勤王。何进这一招臭棋,被十常侍等人一眼看穿,给他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抢先在宫中设下埋伏,把他乱刀砍死在宫墙内。 按说何进内有亲妹妹何皇后助力宫中,外有袁绍、曹操、陈琳等人辅佐,黄巾之乱刚刚平息,皇权新老交替刚刚完成,他自己又掌管军队实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天下的形势,对他而言都是一片大好,进可匡扶天下,退可明哲保身。可就因为优柔寡断、格局小、耳根软,一把好牌,给打成了不明不白、身首异处的死局。 好在袁绍、曹操等人,下手从不含糊。眼看着何进的首级从宫墙之中被扔了出来,二人是一秒都没犹豫,立时率军冲入宫中,放火,杀太监。 混乱之中,大多数太监被就地处决。少部分太监,以张让和段珪为首,劫持了小皇帝和陈留王哥俩儿,顺着后门往北边逃窜去了,没想到,路上碰见了刚要辞职还没办完手续的卢植。卢植卢老师眼看着局势越来越混乱,不得不挺身而出,在火光之中护住了何皇后,只可惜势单力薄,没能救下小皇帝和陈留王哥俩儿。 且说这小哥俩被张让和段珪一路挟持,跑到了洛阳城北的北邙山,又惊又怕又累又饿,但是也不敢挣扎,更不敢逃跑。好在袁绍的追兵比较靠谱,一路围追堵截,其中有个叫闵贡的先锋,率先发现了小哥俩的踪迹,赶忙追了上来。不用说,自然又是一阵混乱。 混乱之中,张让感觉事到临头插翅难逃了,干脆也省的闵贡动手,自己投了河。段珪相对来说心理素质好一些,抛下小皇帝和陈留王,趁着混乱,往山里逃去了。至于小皇帝哥俩,一路担惊受怕,再加上从小见惯了宫里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残酷斗争,内心早已是谁也不敢轻信了。 看到闵贡这一彪人马上来,哥俩心里就犯嘀咕了:是敌还是友?是来救我们还是抓我们呢?小哥俩一时间也想不明白,眼见场面是越来越混乱了,心想,反正张让也死了,段珪也跑了,自己不如也趁乱先逃了算了。于是仗着自己身量小,按照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的原则,两小孩就地藏在了河边的草丛里。 果不其然,遭遇战打完了,闵贡一看,自己虽然取得了碾压性的胜利,可重要目标人物全不见了,就一个张让死能见尸,还是自杀的。闵贡一下子成就感就没了,忙命令手下四处去找小皇帝和陈留王,他怎么也想不到,他要找的小哥俩,其实就在自己眼巴前藏着呢。 话说小皇帝和陈留王,两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就这样成功逃出了太监的魔掌,也一时骗过了闵贡,可接下来哥俩又能往哪儿跑呢?两小孩也不敢动,就这么一直趴着趴着,在草丛里一直趴到四更天,也就是凌晨两三点,眼看着夜越来越深,露水越来越重,这肚子也是越来越饿,两兄弟身份再尊贵,从小见过的世面再大,毕竟也还未成年,此情此景,不禁倍感凄凉,这眼泪啊,就扑簌扑簌往下掉,趴在草丛里呜呜呜,不敢大声哭,怕被说不定哪里忽然窜出来的乱军发觉,可怜呐。 难过了一阵,还是陈留王率先坚强了起来,跟自己的皇帝哥哥说:咱俩还是走吧,这个地方不能久留啊,呆在原地,也等不来援手,早晚得被发现,万一段珪再摸回来呢?还不如出去撞撞运气! 小皇帝这时候早已没了主意,小哥俩以衣相结,爬上岸边,就是把衣服绑在一起,免得黑暗中走散了走丢了。也是天不亡东汉,不亡小哥俩,正当二人在夜里越走越不见五指,更不用说看见路在哪儿的时候,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大批萤火虫,给脚下的路照的清清楚楚。陈留王大喜过望:这是天助咱兄弟俩啊! 没过多大一会儿,萤火虫就领着兄弟俩来到了一处大庄园。天意如此,庄主人今天晚上本来睡得好好的,忽然做梦,梦见有两轮红日从天而降,正好落到自家门口,给惊醒了,赶忙出来查看。果不其然,有两个小孩儿正在庄子门前的草堆边上睡着呢。上去一问,哎,谁家走丢的孩子啊,怎么睡这里?小皇帝不敢吭声,倒是弟弟颇有气派,面无惧色,坦坦然说道:此乃当今天子,巴拉巴拉。把个庄主说的是又惊又喜。 庄主人赶紧自报家门。原来啊,他是灵帝时的司徒大人崔烈的弟弟,崔毅,本来也在朝中做官,但因为实在看不下去十常侍买官卖官的行为,又不能同流合污,只好辞职回家归隐了,在洛阳北郊买了一片庄园。万万没想到,今天竟然在这里迎接到了圣驾。二话不说,赶紧把小哥俩安顿在了自己家里。这边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另一边,闵贡不见了皇上小哥俩儿的踪迹,疯了似的寻找,小皇帝和陈留王没找着,却先找到了无头苍蝇似的段珪。闵贡上去就问:皇上呢?段珪回了一句“不知道”,可话音还没落,就被闵贡一刀杀了,脑袋被挂在闵贡的马上。 闵贡找遍了附近四周,全无小皇上和陈留王的踪影,正一筹莫展之际,小哥俩逃亡路上的最强工具人——崔毅,一口奶活小哥俩之后,又献出了全场最佳助攻。 话说崔毅昨晚上家里迎来两大贵人,第二天一大早就想出门看看外面啥形势,走着走着,嘿,迎面走来一人一马,四处晃悠,马上那人,正是绕世界找皇帝哥俩的闵贡。可惜,闵贡不认识崔毅,崔毅也不认识闵贡。就在两人要这么擦肩而过的时候,闵贡一看,哎,马上挂着一颗人头,这人头我认识,可不就是当年把自己排挤走的十常侍之一的段珪吗! 崔毅心知,骑在马上的此人必是自己人,上前一搭话,果不其然,暗号对了,革命队伍接上头了,赶紧把闵贡带到自家庄园,将小皇帝和陈留王交给了闵贡。闵贡也不敢耽误,赶紧又把小哥俩带到了袁绍跟前。这一下,闵贡和崔毅这两个工具人的历史使命,也就算正式完成了。
-
2.董卓进驻洛阳城
- 话说袁绍一行人等,护送着小皇帝和陈留王从北邙山上下来,还没从“终于把宦官集团铲除干净”的重大喜悦中回过味儿,远远就望见山下旌旗蔽日、尘土遮天,好家伙,又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开了过来。 谁呀?领头的不是旁人,正是不远万里从西凉赶来“勤王”的董卓。董卓没想到,自己还没进京呢,竟然就在郊外撞见皇上了,他一下子给整懵了。为啥?嗐,人家这一路上,那可是精心筹备了千条万条控制住小皇帝的好计策,这下好了,一条都用不上,半分功夫没使上,小皇帝直接撞手里了。 董卓这边懵了,小皇帝这边大惊失色,百官大臣们一个个心里直犯嘀咕:才脱虎口,又入狼群啊。还是袁绍袁大公子挑了个头儿,出来问:你们是哪里来的队伍? 可董卓是什么人,管你是谁,甭给我整那些虚的,立马厉声问道:皇上在哪? 小皇帝早已经吓得说不出话了,关键时候,又是弟弟陈留王顶了上来,没有正面回答董卓的问题,但却正面回击了董卓的敌意。只见陈留王纵马上前,直接问了董卓三个问题:你是不是董卓?你来洛阳是要救驾还是要谋反?如果要救驾,皇上就在这里,为什么不下马跪拜? 这三个问题,一浪高过一浪,每一个都掷地有声。众目睽睽之下,董卓就是再有反心,也不敢顶风作案,只好下马行礼,添油加醋地好好表了一番忠心,然后重兵护送着小皇帝一行,回洛阳城里去了。 这洛阳城里,经此巨变,早已乱得不成样子。董卓抓住机会,主动请缨,打着修缮皇宫、收拾残局的幌子,狠狠地搜刮了一番,顺便又在各处安插上自己的人手,从实际上接管了首都洛阳。 只不过,还有一件无法对人说的事儿,让董卓放心不下。啥事儿?传国玉玺。 这传国玉玺啊,相传是当年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蓝田玉镌刻而成,从那儿以后一直是皇帝的证凭,统治合法性的体现。按照当时的封建法律条文依法治国的话,那就是谁拥有传国玉玺,谁就是皇帝。据说,传国玉玺体积不大,方圆四寸,但是极为精美,上面不仅刻着五条龙,正面还刻有李斯亲笔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皇权的象征啊,只要得到玉玺,就算是得到了整个天下。 就跟武侠小说里,各门各派争抢屠龙刀一样,这董卓啊,得了皇帝得了洛阳城,还不够,他还想得到这传国玉玺,不然他心里不踏实。 其实,自打他带兵进入洛阳后,就先在皇宫里搜查了一番,别的奇珍异宝倒是见到一大堆,传国玉玺却愣是没找着。那就奇了怪了,传国玉玺长了脚了还是插了翅膀了,跑到哪去了呢?各位读者别着急,咱们也先不剧透,关于传国玉玺的下落,这其实是作者罗贯中给咱们留下的一个悬念,后面围绕着这枚小小的玉玺,还有许多精彩故事,我们且先按下不表,留待后文再说。 说回董卓。对董卓来说,传国玉玺不见了,以后可以慢慢找,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将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时的董卓虽然已经控制住了洛阳城内外的各处要害,但却有一处最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坐在龙椅上的那位,还不归他自己管。想那日在北邙山下,小皇帝吓得都快尿裤子,估计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反倒是小皇帝的那个小兄弟陈留王,临危不惧,颇有点主见,有那么点王者风范,倒不如…… 想到这里,董卓心下有了一个主意,就悄悄地跟自己的心腹李儒说:我打算,废了小皇帝,改立陈留王,你意下如何啊? 李儒这个人本事不大,但是揣摩领导心思,那是一顶一的老能手,董卓一张嘴,李儒就明白了,赶忙说:还是您这个主意好啊!现在大乱刚刚结束,小皇帝又不成器,朝廷没有说的算的怎么能行?您这么做,简直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儿呀!要我说,事不宜迟,择日不如撞日,不如就在明天,咱们于宫中设宴,让文武百官都来,当场宣布这个决定。谁要是不从,当场就杀了,以儆效尤! 董卓一听大喜,赶忙吩咐人,安排下去。
-
3.董卓立新帝受阻
- 第二天,董卓依计行事,酒过三巡,便向众人宣读自己的皇帝任免决定。正如事先预计的那样,大多数人都是敢怒不敢言。但也正像预计的那样,肯定也是有些硬骨头,要跳出来反对的。但董卓没想到的是,跳出来的既不是袁绍,也不是曹操,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丁原。 这丁原,官拜荆州刺史,要说也是一方大员了,但在董卓眼里,不过是一只可以用来儆猴的鸡而已。管你刺史不刺史,我先刺死你再说。想也没想,拔出佩剑,大喊一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就要现场把丁原给剁了。 可万万没想到,这一剑还没抽出来,一个彪形大汉挡在了丁原的身前,此人膀大腰圆、怒目圆睁,关键是,一只铁铸般的大手,顷刻间牢牢地锁住了董卓的胳膊,另一只手,高举着一杆方天画戟,电光火石之间,仿佛一眨眼就能要了董卓的性命。 李儒见状,赶忙上来打圆场,好说歹说,到底把丁原给劝走了。董卓那是惊魂未定,吓得不轻,这边文武百官就坡下驴,赶紧散了散了。换不换皇帝的事儿,自然也就耽误了下来。 但是对此刻的董卓来说,谁来当皇帝,已经不是最要紧的事儿了。最要紧的事儿是,刚才那战神天降一般的人究竟是谁? 李儒答道:此人是丁原的干儿子,姓吕名布,字奉先,猛得不像话,咱们最好还是不要跟他硬碰硬。 可硬骨头不是你想不碰就能不碰的。第二天,丁原直接率军打上门来了,领头的先锋大将正是吕布。董卓一看大怒,昨天的事儿我还没找你算账呢,你还反倒来惹我?当下把李儒的告诫忘了个一干二净,亲自率军迎战。 那吕布是何许人也?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那不论是在民间老百姓想象的战场上,还是在后世各类游戏的武力值排名上,吕布,那都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战力值第一人。 两军对垒,不用两个回合,董卓军队就被吕布杀得溃不成军。所幸首都洛阳城防工事稳固,董卓自此高挂免战牌,吕布一时倒也奈何不了他。只是天天看着吕布在外面叫嚷挑衅,把自己堵在城门口出不去,董卓心里那个窝火啊。 强取不成,就只能智取了。 董卓手下有一个叫李肃的,眼看着主子一筹莫展,便向董卓献计:我和吕布是同乡,从小一起长大的,我太了解他了。吕布这人打仗天下无敌,优点突出,但缺点更突出。一句话概括,就是有勇无谋、见利忘义。您给我一个机会,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保证直接把吕布给策反喽,让他为您所用,您看如何? 董卓听了大喜,拉着他的手就问,来来来,你倒是说说,你准备怎么策反他? 到底李肃要怎么策反吕布呢?占据洛阳之后,董卓是就此站稳脚跟,还是会被丁原赶回西凉?面对董卓另立新帝的阴谋,小皇帝究竟能不能否守住他的皇位呢?精彩节目,咱们下一讲继续。咱们下次节目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