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董太后死,何皇后胜
- 上一回我们说到,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没过多久,东汉朝廷的最高统治者汉灵帝,因为生了重病,死了,可是呢,死之前没有规划好接班人,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生的,一个是王美人生、董太后养的,双方为争夺皇位,那是你争我夺,宫斗逐渐白热化。何皇后的靠山,是自己的弟弟,大将军何进;董太后这边的靠山,是为患天下数十载的十常侍,宦官集团。 论阴谋诡计、翻雨覆云,那是太监们的看家本领、传统技能,但要是真刀真枪上线,那可就是武人们的天下了。面对灵帝留下的烂摊子,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犹豫来犹豫去,最终派出了京圈杰出青年袁绍袁大公子,领着五千人马直接闯进宫里,就在灵帝的灵位前,把何皇后之子、自己的外甥,立为皇帝了。 解决完朝中的大事儿,自然就要算宫里的旧账了。袁绍袁大公子铠甲未卸,册立完小皇帝,抬脚就直奔宫里找太监们去了。 看到这种阵势,十常侍里平日最出风头的蹇硕,赶紧往后花园里跑。可跑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也没等袁绍从外面杀进来,十常侍从里面先内讧了。平时一直在团队里不声不响的太监郭胜,以进为退,以攻为守,放弃畏罪潜逃,选择戴罪立功,趁蹇硕不备,一刀把他杀了。 杀蹇硕是为了向敌人表忠心,但真正高级的护身术,是走上层路线,抱上新大腿。这边郭胜暂时糊弄住了袁绍,那一边,张让等人找上何皇后。找何皇后干嘛呢?害,这不袁绍杀伐果断讲不通道理嘛,那就得找他的上级何进何大将军走走门路啊,可一时半会儿,何将军也不在眼前,所以,就找何进的妹妹何皇后。再说了,太监们最擅长的,可不就是做女人的工作吗? 果不其然,几句软话一说,曾经的恩情一表,一推六二五,全天下的不是,都被推到了蹇硕一人头上,郭胜也好、张让也罢,全成了人畜无害的小白兔。当然了,对何皇后来说,自己的儿子刚刚当上了新皇帝,曾经在宫里吆五喝六、风头无两的太监们,现在齐齐整整跪倒在自己的脚边,一个个乖巧听话得跟孙子似的。哎呀,这感觉,简直不要太好了,即便是久经考验的老同志,也未必能扛得住,何况是政坛新人何皇后呢? 就这么着,何皇后命人把哥哥何进找来,为太监们求情。何进也是老没主见了,耳根子本来就软,再说,他一个平头老百姓,能有今天,还不是靠着妹妹的脸皮好看、肚皮争气吗?在妹妹面前,他这当哥的气势,天然就矮了三分,所以,何皇后一顿求情的软话,何大将军马上就把最新的指示传达给了袁绍——放,统统都放,既往不咎。 袁绍一听,这怎么行?好不容易有机会把宦官集团一锅端了,这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呢?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今天你留他一命,改天他要你的命。可人何进一句解释没有,只留下八个字:吾意已决,汝勿多言。袁绍等人那是一点办法都木有,谁让跟了这么个上级呢?看着活蹦乱跳的十常侍们,一个个只能干瞪眼。 嘿,可真让袁绍说准了。幸存下来的太监们,那是一刻没停,一点本色未改,一转身,就和他们的老合伙人、老搭档——董太后,开始了下一步的谋划。谋划啥呢?对付何皇后兄妹,准备翻盘呗。 董太后这边,自打何皇后之子登基、何进执掌大权,她已然是岌岌可危,四顾之下,没有援手,为今之计,只能和太监们结成更紧密的同盟。当然,咱们也得承认,搞政治斗争,太监那是专业级水准,对董太后来说,还真是个好帮手。 这帮太监给董太后出了三个主意,每个都出在了要害处: 第一,垂帘听政。既然咱没帮手,那干脆就不要帮手,新皇帝年幼,作为新皇帝的奶奶,那合情合理,天经地义,得直接参与朝政。 第二,王美人的孩子虽然一时没有当上皇帝,但好歹也是皇子,只要不灰心不丧失斗志,将来早晚有派上用处的一天,所以,先封他做一个陈留王吧。 第三,何皇后有家人作威作福,咱就没有?您家里的国舅爷,董重董大人,哪一点也不比那个何进差呀!何进能带兵,咱董爷带不了?让董爷来做骠骑将军,再合适不过! 这三条,把那董太后听得是喜上眉梢,二话不说,就把这三件事儿办了。着手去办这几件事儿的太监们,自然不必说,在办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固有优势,大捞特捞。当然,捞点金银财宝什么的,都是浮云。关键的是,拱卫皇宫的御林军,再一次被掌握在了太监郭胜的手里。哎,掌握兵权,那才是关键,何况是皇宫的御林军。 何皇后和何进这边呢,刚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转眼就迎来了敌方这么接二连三的反击,兄妹二人估计有点蒙圈,但不管怎么说,枪杆子还掌握在手里,一切还尽在掌控之中。何皇后准备先玩一手软的:主动请婆婆董太后吃饭。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革命从来就离不开请客吃饭。饭局改变政局,酒局决定天下格局。 席间,何皇后左一句咱们女人还是得顾家,右一句朝政到底还是得看他们男人,话里话外,都是“杯酒释兵权”那意思。但这会儿毕竟还不是大宋朝,何皇后也不是赵匡胤,董太后听完,就给了一个字:滚。 婆媳交锋,不欢而散。何皇后是个市井出身,流氓手段最拿手,既然软的你不吃,那就来硬的,也不废话,指点她哥何进马上去办两件事:第一,把老太婆流放到河间老家;第二,把给了董重的官印给我要回来。 各位,对比一下前面太监们给董太后出的主意,眼下何皇后这两个主意出的——哎,着实太愣,水平太次。你在这碍事,就给你撵走;你任用亲戚,就给你取消。这都啥主意啊,直接,野蛮,毫无城府,一点技术含量都木有,完全就是个上不了台面的政治斗争玩法。 但是呢,何皇后虽然没有斗争的艺术,可人家有斗争的硬实力啊,不说别的,给她搞线下执行的,可不是娘娘腔的太监,全是带刀的军人。在真正的暴力面前,城府也好,阴谋也好,斗争艺术也罢,都是纸糊的,都要灰飞烟灭。所以这两个直接的策略,带来的结果也很直接:董太后被流放河间老家,而且刚到河间,就被毒死了。谁毒死的?那还用问吗?至于给予厚望的董重董大人,也畏罪自杀了。 总之吧,这一次宫斗,以何皇后和何大将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
2.何进引董卓进京
- 要说呢,董太后和何皇后之间的较量,那还是汉灵帝死后立储斗争的余波,从始至终,在里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就是那群死太监,如今老何家又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董太后彻底倒台,按说该对太监斩草除根了吧? 害,没有。何氏兄妹不仅没有对十常侍赶尽杀绝,反而越发不把这群太监放在眼里了。当然了,咱们也不能全怪何氏兄妹有眼无珠,毕竟太监这种政治物种,左右逢源就是它的天然属性,天生就自带巴结功能,这不,董太后这靠山一倒,他们立马摇身一变,巴结上了何进的弟弟何苗,还有何皇后的老母亲、此时已经被册封为了舞阳君的老太太。 所以,任凭袁绍在宫外怎么长篇大论地劝何进,劝他赶紧把宦官灭了吧灭了吧灭了吧,可何进只要进宫走一趟,一出来,一切就全都变成了耳边风。 不过,耳根子软的人,好就好在他对谁都软。妹妹何皇后的话掷地有声,袁绍的话也不是完全没用。何进反正就夹在中间,两边都不讨好。 时间久了,何进也受不了了,但又不敢挺身而出拍板拿个主意。于是他想了个自以为是的万全之策:发布通知,让天下诸侯都来勤王,把宦官留给他们杀,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到时候妹妹问起来,就说自己什么不知道,就算知道,自己也完全管不了。 何进是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好,只是吧,遭到一个人的强烈反对。谁呢?陈琳。 陈琳这个人,在历史上也算有一号,现在最出名的身份,是个诗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当中,有他这一号人物。但是吧,在真实的历史上,陈琳这个诗人的身份,完全是兼职附带的,人家首先是个谋士,以给老板出谋划策为主要营生,写诗,那不过是娱乐项目。 所以,陈琳听了何老板让外地诸侯进京这个主意,立马强烈反对:你这不是引狼入室吗?杀几个太监而已,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再说了,天下诸侯率领千军万马,不远万里来一趟京城,就帮你杀几个太监?人家不要好处?而且人家想要的好处,你给的起吗?要是要点金银财宝也就罢了,要是要皇帝、要江山、要这天下呢?你敢给吗?要是你给不起,你请进来的大军还能再请出去吗? 何进一听,笑了笑,说你这纯属懦夫之见。话音未落,旁边一人拍手哈哈大笑: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用搞这么复杂? 何进顺着声音一看,不是别人,又是那下等军官曹操。要说曹操那嘴巴也毒,姿态也确实傲:大将军,对付几个太监还用得着外军?派个狱卒结果了那带头的,啥事没有。此话一出,本来就不待见曹操的何进,那是勃然大怒:怎么又是你个黄毛小子?我之前拿不定主意,你们不满意。现在我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了,你们还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你们能干干,不能干滚蛋! 处在气头上的何进吩咐,立刻派人,以小皇帝的名义,向各方诸侯发布诏书。 曹操气得无语,下班后跟陈琳吐槽:我跟你说,乱天下者,必是这何进何老板。手握大权,却又是个不长脑子的草包。听了曹操的吐槽,陈琳也不禁萌生了跳槽换老板的想法。 当然,这都是后话。眼巴前的事儿是,在接到诏书的天下诸侯里,有一个人尤其高兴,忙不迭地整理好队伍,带上自己的亲信李傕、郭、张济、樊稠等,日夜兼程往洛阳赶。 此人一路向东,快马加鞭。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此前曾在乱军之中被刘关张搭救过的董卓。 前面咱们说过,这董卓在平定黄巾起义时的表现,寸功未有,甚至可以说是灾难级的,但耐不住人家对十常侍贿赂有方啊,事后不仅没受朝廷处分,反而升了官。此时的董卓,已经是掌管西凉二十万兵马的大军阀,成了作威作福的一方土皇帝。只是吧,土皇帝当久了,就容易欲望攀升。眼瞅着手底下的西凉兵个个兵强马壮,董卓就起了心思,土皇帝毕竟带着个土,啥时候做个真正的皇帝才美,当然,这也就是他曾经的幻想。 可谁能料想,眼前居然天赐良机,朝廷竟然给发了诏书,求着他带部队去首都洛阳。这等大好的机会岂能错过?
-
3.外戚宦官同归于尽
- 何进这边,手底下的许多谋士本来就对这种引狼入室的策略持保留意见,现在一看董卓竟然还这么兴高采烈的,这里要没鬼才有鬼了!一个个忙不迭地轮番去劝何进。 但是呢,这长期耳根子软的人,要是偶尔硬那么一回,那还真是硬得雷打不动,任凭你谁来提意见,何大将军统统都表示,请求场外援助的基本政策,绝不能变。众人一看,这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了,得嘞,咱虽是为老板打工的,但犯不着为这种草包卖命,继续留在这儿,早晚出事,一个个收拾行囊辞官归隐。何进也不拦着,谁爱走谁走。于是,朝廷大臣一下子就走了大半。就连刘备的老师,卢植卢老师,也在其中。 太监这边呢,也得知了这个劲爆消息,以他们的政治素养,立马就猜透了何进的意思:嗬,敢情这是要找外援来杀我们啊!咱们不能坐以待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吧! 前面我们说到,在给董太后办事儿的时候,太监们又重新掌握了保卫皇宫的御林军。御林军人数虽不多,但战斗力不俗,是一支相当靠谱的武装力量。十常侍这群太监的行动力可比何进强多了,当下,张让等人就安排了五十人的全副武装,埋伏在宫里,然后,以何皇后的名义,请何进进宫。 何进听说何皇后召见,那是没有多想,抬脚就准备去,他手底下的人,陈琳啊,袁绍啊,还有曹操,那脑子个顶个好使,纷纷表示,其中有诈,将军不可入宫。可何进什么人?草包一个,笑了笑:小人之见!我堂堂大将军,掌天下之权,几个宦官能奈我何?执意进宫,拦都拦不住。 袁绍曹操等人无奈,谁能阻挠一个蠢材作死呢?可老板犯蠢,下属也得想办法把损失最小化不是?最后,由袁绍曹操各带五百人,护卫着何进进宫。 可到了宫门口,又犯了难:皇宫重地,难道还真要带兵进去不成?何进的心态那是稳如泰山,让袁、曹二位带着人马留在宫外,自己哼着小曲儿,大踏步进去找妹妹去了。 谁都想到了结局,却没想到结局竟然来的这么快。何进刚一脚踏进宫里,便成了永别。 太监们看何进只身进宫,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二话不说,就地动手,霎时间,宫门紧闭,刀斧手齐出,将那何进砍为了两段。着实是可怜可恨可叹!后来有人写了一首诗,对何进的下场表达了一番感慨: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 话说袁绍和曹操二人在宫外左等何进不来,右等何进不出,又不好直接闯进去一探究竟,就让人朝宫里大喊:请将军上车! 喊了一阵,不见何进身影,突然,墙头飞过来一颗人头,骨碌骨碌在地上滚老远。接着,就听见太监们在里面喊:何进谋反啦,已被我们就地正法!你们也是从犯,现在投降,缴枪不杀! 死了的何进,虽然是个草包,可他手底下的袁绍和曹操,哪个都不是吃素的。太监们这种恐吓,那简直就是给他们打鸡血,既然大将军已死,自己又事到临头,正是一举歼灭阉党的大好机会。当下二人心领神会,一拍即合,冲进宫里,只要看见太监,不论大小,一概砍了。何进的部下,也趁势开始四处放火,皇宫之内,鬼哭狼嚎,混乱不堪。 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十常侍有一半直接就丧了命,另一半求生欲很强,还在垂死挣扎,劫持着小皇帝和陈留王哥俩,从后路逃走,往北宫去了。逃跑的路上,又想顺便劫持一下升了级的何皇后,没想到,嘿,巧了,正碰上辞官手续还没办完的卢植。 卢植虽然赤手空拳,但威仪尚在,往何太后宫门口这么一站,火光中顶天立地一般,大声呵斥道:你们这些逆贼,敢动太后一根汗毛,定将你们碎尸万段!吓得太监们转身便走,何太后命好,当场得救。只可惜卢植事出紧急,一个人势单力薄,终究没能救下小皇帝哥俩。 大汉皇宫,遭逢巨变,血染宫墙,皇帝走丢,此番混乱,尚不知要如何收场。小皇帝和陈留王被负隅顽抗的太监们劫为人质,究竟能否平安归来?这场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会不会就此结束?何进死后,袁绍、曹操等人,又该何去何从?来势汹汹的董卓会成为下一任大boss吗?精彩节目,咱们下一讲继续。咱们下次节目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