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漂洋过海而来的港台企业
- 俗话说得好,脚下没鞋穷半截。一双好鞋,不但可以让自己穿着舒服,也可以搭配时尚,提升气质,显得人整个儿精神抖擞。特别是这一届年轻人,把鞋玩出了新花样儿。不是还有个说法吗?80后炒股,90后炒币,00后呢?炒鞋。 男生爱鞋,特别是篮球鞋。有些短视频里头,男生们一天换一双AJ,评论区是一片羡慕啊:大佬啊,你究竟有几双鞋!女生也爱鞋,甚至耐克有一款鞋,据说颜值超高,虽然我看不出来,但反正一群小姐姐们是爱得不要不要的,还把它叫做“富婆快乐鞋”。 不过话说回来,这喜欢买鞋、收藏鞋,还真不是现在小年轻们的专利。远的不说,就说我家那位,平时勤俭节约,朴实无华,去菜市场买个菜都要几块钱几毛钱地还价。就唯独在买鞋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肉疼。质料一定要上乘,款式一定要够新,只要看中了,那是心不软手不抖,毫不犹豫地就——刷我卡,一下子大几百上千就出去了。我能说啥?我当然要说“要不再来一双”? 不是我说悄悄话啊各位,这女人买鞋啊,频率也忒高了些,夏天买凉鞋布鞋洞洞鞋,冬天买长靴短靴雪地靴,还有什么圆头方头尖头的皮鞋高跟鞋……这可都是钱哪。你要是敢跟她说一句:别再买啦,鞋够多啦,穿不完啦。她马上就能反驳十句,什么鞋子是女人的第二张脸,那谁谁谁女明星晒出的私人衣柜,满满的一面墙全是五颜六色的高跟鞋,敢情她这还算省钱的呢。这段后期给我剪掉啊,别让我老婆听见。 所以,今天咱们这节目讲达芙妮,哎呀,提起这名字,我真是有点恨铁不成钢。曾经的80后姑娘喜欢达芙妮啊,想当年,以我丰富的谈恋爱经验,我可没少在这家鞋店花钱。没办法啊,那会儿达芙妮的门店,全国上下少说也有六七千家,在咱们广州,走几条街,拐个弯,就能看见它的大招牌。可如今呢,你再上街找找?去哪儿了?就跟我那些前女友一样,一个个消失在茫茫人海。 唉,话不多说,我们还是先照例来回顾一下达芙妮曾经的辉煌。 达芙妮的故事,起源于两个台湾人,陈贤民和他的大舅子张文仪。那是1979年,咱们大陆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两岸还没有互联互通,远在中东的伊朗传来一声革命炮响,在之后的几年里,全球的石油价格应声涨了两三倍。 石油危机掀起了一场金融风暴,这场风暴吹到美国,里根上台了,吹到拉美,集体债务危机了,吹到台湾,陈贤民失业了。 陈贤民失了业,每天在家和老婆大眼瞪小眼的,怎么整?找不到工作,总得找份活计干呗?不然喝西北风去?正巧,老婆家里几代人都是做鞋的,他就拉上了大舅子张文仪,创办了一个“乔志企业”,做鞋类代工。 可是80年代的台湾,鞋类制造已经迎来了往下走的拐点。“乔志企业”开张了,可生意是一天比一天更闲。1987年,哥俩就转战香港,创办了永恩集团,这就是达芙妮的前身。 永恩集团的客户主要在美国,工厂则设在内地的福建莆田,这个很常见。当年,不少在台湾混不下去的鞋企,都产业转移到了福建莆田,原材料、人工,都便宜。到今天,这里早就是大名鼎鼎,什么大名?卖假鞋的大名。据说国内每10双假鞋里头,就有9双是从莆田发出来的货。 就这么着,永恩集团经营了几年,做了几年出口生意,问题又出现了:库存周转太慢,鞋子全积压在仓库里。怎么办呢?自然而然地,陈贤民他们就想,要不出口转内销吧,在内地卖卖试试? 正巧是改革春风吹满地,市场经济开始抬头、欣欣向荣的时候,咱老百姓刚刚口袋里有了俩钱,那可不得把身上这行头换换?陈贤民他们的鞋子是做一批、卖一批,做一批、卖一批!形势一片大好。 1990年,尝到了甜头的永恩集团,把重心转移到了内地,创办了子公司,正式地打响了“达芙妮”的名号。各位,早不早?1990年哦,可别以为达芙妮是2010年才冒出来的。
- 2.从代工批发转向零售连锁
- 3.内斗1.0后,进入双陈时代
- 4.平价时尚,走出销量冠军
- 5.企业家泡女明星必死定律
- 6.误入歧途,自建电商平台
- 7.内斗2.0,张氏昏招频频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芳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对80后和90后的女生来说,达芙妮是不可不提及的青春回忆。巅峰时期的将近7000多家门店,象征着鞋业连锁零售在大陆最后的辉煌。
然而,一步错,步步错。先是关停耐克阿迪代理渠道,主动错过了体育服饰市场的井喷;再是过早地布局垂直电商,主动放开了平台电商的大腿,不但没能吃到红利,反而招致巨额亏损,也为向线上零售转型之路平添不少坎坷。
近两年来,它平均每年关店两千家,甚至在2020年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如果你也买过达芙妮,那就让我们一起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