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强买强卖,却成真爱
- 各位路上读书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今天继续为您带来《明朝那些事儿》之番外篇。 上一讲我们说了志向有限,只谋求盘踞一方的方国珍。相较于其他各路豪杰,方国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他从不称王。可能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个口号,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可见当时急于称王称帝的人不在少数,像方国珍从来没有称王的,还真不算多。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像陈友谅、张士诚这种地盘大、兵力多的,称王称帝就不说了,很多只占有几个州县,手下不过几千人的小军阀也敢称王,可以说是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因此,盲目称王不仅为后人所鄙视,在当时也不值钱,还经常作为别人的笑料。 不过,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变数,在那个动乱的时代,有些人称王、称帝,未必就是为了贪图富贵;有些人虽然只割据一方,却也未必没有大志向,只不过历史没有给他们机会。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明玉珍,就是元朝末年称王称帝者中的一个异类。 关于明玉珍的出生地,史书中有两种说法,大部分史书都说他是随州人,但也有史料说他是沔阳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个湖北佬。 自古以来,湖北人就是出了名的不服管,从春秋时期的楚国“不服周”,到三国的孙吴政权,再到宋元时期的各种军阀,让人感觉好像但凡天下大乱,就一定有湖北人的一份功。不管是造反起义还是抵御外族,湖北人一定是所有势力里最难啃的那块骨头,也不一定是难打,难就难在他骨头硬,韧性强,要不然郭靖怎么能在襄阳城守十几年。好了,开个玩笑,这是小说。 所以元末那会儿,湖北人也是第一个出来造反的,什么徐寿辉、陈友谅,都是个顶个的头面人物,此外,还有今天要讲的明玉珍。明玉珍最初是湖北巡检司弓兵牌头,相当于今天的地方联防队小队长。后来徐寿辉扯大旗造反,形势越来越乱,明玉珍就回了老家,组织民兵队,保卫家乡,拉起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 刚从公检法队伍退下来,明玉珍最初的想法只是保全父老乡亲,应该还没有考虑过造反。然而,他这支队伍很快就被红巾军大佬徐寿辉盯上了。就像今天很多创业小公司,刚搞的有声有色,就被巨头盯上——你滴,公司卖给我,不然,我复制一个一样的搞死你。 徐寿辉派人送信,给了明玉珍两条路,一条是加入红巾军,大家一起吃香喝辣。一条是继续做他的地头蛇,但往后的生死,自负。明玉珍是个明白人,再油的地头蛇,也拗不过铁了心的强龙,只能从了徐寿辉,并入了造反集团。 徐寿辉这次并购,从法律上来讲,完全是强买强卖,和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公司并购小厂一模一样。都说强扭的瓜不甜,明玉珍的公司被强行并购,按理来说怎么也有点不爽,迟早要和徐寿辉干一架。 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出人意料。明玉珍刚加入红巾军的时候,心理还有些疙瘩,但相处之后,两个男人居然日久生情,彼此很对脾气。徐寿辉觉得明玉珍有勇有谋,是个靠得住的好老弟;明玉珍觉得徐寿辉讲义气、够意思,是个厚道的老大哥。原本强买强卖才走到一起的两个人,竟然越来越欣赏对方,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徐寿辉也很够意思,明玉珍带来的的旧部,仍交由他指挥,另外,徐寿辉还给他补充了人员、物资。这样一来,明玉珍归降后,实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兵强马壮了。这还没完,原本明玉珍带领乡亲们自保,最多算个乡长,徐寿辉大手一挥,就把刚刚占领的军事重镇沔阳拨给明玉珍,这相当于直接提拔成了市长。 当然,明玉珍也知恩图报,不负徐寿辉的信任,和元朝打起仗来,那简直就是玩命,就连在战斗中被冷箭射中右眼了,他也跟没事人一样,简直堪比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猛将夏侯惇。
- 2.意外创业,称帝巴蜀
- 3.明玉珍的远略
- 4.明教的太平王国
- 5.壮志未酬身先死
- 6.亡国发配,未必是坏事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乱世之中,诞生了许多英雄。北有支撑元朝的几大豪杰,中有揭竿而起的红巾军领袖,南有朱元璋的诸位宿敌。金戈铁马,沙场红尘,滚滚人海之中,到底谁能脱颖而出?到底谁能雄霸一方?到底为何又是朱元璋夺得了天下?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回到元末明初,聆听豪杰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