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苟延残喘的东汉王朝
- 上一回我们说到,在十常侍的努力祸害下,刘关张三人一退再退,一忍再忍,人都忍气吞声退到边远山区当警察局长搞治安了,那十常侍还不放过,还派个督邮来实地恶心,气得张飞猛抽一顿鞭子,把那送信的差点没给打死。完了后,哥仨把那官印一挂,拍拍屁股,远走高飞,辞官不干了。 当然了,刘备是主角,他可以打得痛快,走得潇洒,但是类似的故事一定在当时的官场上比比皆是,只是作为编剧的罗贯中没拉到台前给我们看罢了,比如那些排在演职员表末尾的小角色、小龙套,那些如你我一般普通的人,在那样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之中,欺负你了又怎样?羞辱你了又怎样?你还敢打朝廷派来的官差?得了吧,你还是乖乖躺好逆来顺受、任人宰割吧。 只是,这样不公正的事多了,渐渐会形成一种风气,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那问题就大了,埋藏在老百姓心中的怒火,社会的积怨,就要喷涌而出了。这不,黄巾起义才过去不足半年,一场接一场的内乱、一次接一次的农民起义,又渐渐地遍地开花,呈燎原之势了。 可怕的是,国家都这样了,被十常侍牢牢攥在手心的皇帝,不仅不闻不问,甚至不知不觉。 不过呢,朝廷上总还是有那么一些忠义之臣,敢于向皇帝进言,希望皇帝可以迷途知返,重整朝纲,比如前面咱们说过的张钧。可张钧就是个工具人,因为汇报了刘关张三兄弟在黄巾之战后不公正的待遇分配,就被十常侍送了一双小鞋,直接给驱逐出了京城。 正义的使者也许会牺牲,但正义的队伍永远不会断绝。否则,咱中华民族岂不早玩完了?继张钧之后,又一个工具人出场了,此人叫刘陶。刘陶深刻吸取了张钧失败的教训,他觉得光对皇帝晓之以理不行,还得动之以情、触及灵魂,在皇上灵魂深处爆发一场革命,所以他的策略是:上来就抱住皇帝的大腿哭,边哭边痛骂十常侍祸国殃民。 这一招更有效吗?我们的小可爱皇帝汉灵帝,听刘陶又哭又骂了,也一改之前对张钧的放逐路数,当即命人:给我把这个鼻涕蹭朕一腿的人,拉出去砍喽!果然,新套路的效果,就是不一般。 汉灵帝的逻辑是这样的:你们个个都说十常侍不好,不就是因为我跟他们亲近,耽误了你们接近朕,耽误了你们弄权吗?哼,他们几个我知根知底,不比你们这些臭知识分子这也要管朕,那也要管着朕,强多了?我要你们在这多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所以说,无论手底下的大臣和他说十常侍的什么坏话,我们可爱得历史上都排得上号的汉灵帝,都会先入为主地觉得你这就是栽赃陷害,往小了说是争风吃醋,往大了说就是结党营私。所以他处理起来,也都很简单粗暴:赶上他心情好,把你这人流放;赶上他心情不好,把你人头流放。 眼瞅着工具人2号刘陶命悬一线,这时候又一个人站了出来。只见此人大步流星,来到殿前,气场十足,对那刽子手说:先别动手,等我去劝劝皇帝。说完,他振衣昂头,大踏步地进去了。 这个救世主一般的人物,又是谁呢?此人官拜司徒,姓陈名耽!咦,这名字,不熟悉啊,谁呀?害,不熟悉就对了,因为,这也是个工具人。此人不仅没有救世主的命,还一通劝谏下来,把自个儿,给劝上了黄泉路,做了刘陶的同伴。 你说说,这叫啥事儿?刘陶、陈耽二人,一身傲骨,一腔正气,感天动地,只可惜,这二人全身上下,除了傲骨,啥本事没有,最后是双双携手,在狱中被十常侍迫害致死。 话说那十常侍,处理完了朝里的内乱,接下来就要着手处理朝廷外的暴乱了。这十常侍人虽然人坏,但脑子不傻,谁能打仗、谁能办事儿,心里跟明镜似的。长沙的起义军,就近交给孙坚去对付;河北的起义军,就近交给那个大耳朵的刘备。 不等两股叛乱力量成气候,本书两大主角孙坚和刘备,只费了罗贯中老师一百来个字的功夫,就把他们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接下来,孙坚天高皇帝远地继续在江东开创自己的基业,咱们先按下不表。刘关张三兄弟呢,之前不是打了朝廷命官挂印远走高飞了么?其实那都是好听的说法。真相是,打了朝廷命官,戴罪在身,只是官府还没来记得追究,但不表示没有案底。这不,凭着这次的战功,再加上老刘家一堆亲戚,外加老同学公孙瓒的保举,得嘞,成功洗白,而且,还得到了一块不错的地盘——平原县。 当然,说平原县这个地方不错,也就是比之前的安喜县好。首先,平原县这地方更加富庶,经济、人口、交通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其次,和上次专门管治安不一样,刘备这次,那是荣升县令了,当地一把手。 但是吧,这也就是相对上次而言。其实呢,平原县这个地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交通太好,四通八达,地势平坦,如果从建根据地的角度来讲,那就太不靠谱了。你想,这种一马平川的地方,换个词,叫什么?易攻难守。在军阀大割据的时代来临之后,腹背受敌那是家常便饭,被撵的四处逃窜,那更是情理之中。 所以,后来诸葛亮给刘备出的把四川占了的主意,才显得那么关键。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眼下的实际情况是,孙坚、刘备二人,又给东汉王朝续了个把月的命。 只可惜,一个王朝从跟根底上已经腐烂了,即便再来一沓猛人,那也拦不住大厦之将倾。
-
2.灵帝病危,宫斗将至
- 这一年的夏天,灵帝病危了。灵帝病危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召唤大将军何进,火速入宫。那位说,为啥是何进呢?何进又是谁? 这何进啊,本来是个平平无奇的屠夫,但是把软饭吃成了一门艺术。何进有个妹妹,风华绝代,被灵帝选秀到了宫中。没几年,肚皮就是这么争气,在众多妃子中率先给灵帝生了个大胖小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少帝刘辩,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何皇后。 母凭子贵,自是不必说,但兄也能凭妹贵,于是,这何进也从一个杀猪的,摇身一变成了灵帝的大舅哥,没过几年,又摇身一变成了天下兵马大元帅。 那么,灵帝最后一口气咽下去之前,为什么不见爹妈,不见妻儿,一定要见见自己的大舅哥呢?这说起来,就要牵涉出一桩狗血的宫斗剧情了。 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是中国男人几千年来的劣根性。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男同胞在犯这样的错误,只是有的选择了高调,有点选择了低调,现在都这样,那当时本来就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地享有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皇帝,自是不必说了。 何妹妹贵为皇后,但女人嘛,一旦母仪天下起来,一旦成为人妻子,可能就要失去那么几分可爱。于是,灵帝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对象,渐渐爱情呼叫转移到了一个王美人身上,而且吧,那宠爱是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有一天,何皇后怒了,一怒之下,把王美人给毒死了。 其实这也是汉朝皇后的祖传技能了,早在刘邦时代,吕后就残忍杀害了刘邦最爱的戚夫人,所以,何皇后这一招,没有发明专利权,只是吧,比吕后还差点意思,王美人虽然被毒死了,但她生的孩子,活了下来。 这个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大汉朝的末代皇帝,后来的汉献帝刘协。那位说,到底还是吕后毒辣啊,何皇后虽然毒,倒还没对孩子下手。其实,倒也不是何皇后手下留情,主要是因为刘协摊上了一个好奶奶——董太后,这个咱们后面再说。 总而言之吧,灵帝病危,他的两个孩子,何皇后生的儿子刘辩和王美人生的儿子刘协,都已经长大,但是皇位的继任者终归只能有一个,这就牵涉出了咱们古代宫斗剧的核心要素之一:立储,也就是哪一个儿子继位当皇上的问题。 灵帝本人当然不用说了,何皇后毒死了他最心爱的女人王美人,当然是“恨屋及乌”,连带着她的儿子刘辩也不喜欢了。董太后就更不用说,婆媳之间本来就有天然的矛盾,更何况王美人的孩子刘协,可是她一手带大、从小看大的,老人家的立场几乎是人尽皆知。 那么,既然灵帝母子已经达成了共识,最会揣摩上意的太监,十常侍们,自然要加倍地迎头赶上,积极地出谋划策,确保王美人的儿子刘协,成功继位。 十常侍们盘算了一圈之后发现,在立王美人的儿子刘协为继承人的路上,有且仅有一个难点需要突破,那就是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何皇后一介深宫女子,既不掌兵又不掌权,没有什么威胁。真正有威胁的,是她那个手握天下兵马大权的哥哥。 所以,十常侍的代表,蹇硕,就跳出来跟躺在ICU病床上的灵帝说:皇上,你想让王美人的儿子继承您的皇位,当务之急,是要杀了何进。何进权势大,当面锣对面鼓地杀他,肯定不行,不如把他骗进宫来,再找机会诱杀了他。 这就是为什么,病危的灵帝谁也不想见,一心只想见见他的大舅哥的原因。
-
3.袁绍五千精兵勇闯皇宫
- 十常侍给灵帝出主意,要把何进何大将军骗进宫来结果了他,可人何进也不傻啊,好歹也吃了那么多年后宫的软饭,怎能品尝不出一点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十常侍这种明牌一般的阴谋诡计,能骗得到他? 这不,接到入宫的通知后,何进立刻召集洛阳城里所有反宦官的头面人物,开会。会场刚布置好,还没等领导发言,一个年轻人就站出来,提出了对本次会议的质疑。小伙子说,宦官势力盘根错节,在洛阳城里经营多年,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你们要动手麻溜点,怎么还在这儿大张旗鼓地开这种会?我劝你们还是小心点吧! 说话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 只不过,此时的曹操,还只是个下级军官,人微言轻,没人鸟他。大佬们热气腾腾开会呢,你啥级别啊?上来就泼冷水,这有你说话的份儿么?直接就给他撵出了会场。曹操呢,也是打心眼儿里觉得,这帮人成不了事儿,恐怕还得把命搭进去,于是也就乐得跑路了。 曹操走了,会场里其余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很是那么回事,就是谁也拿不定主意。这时候,宫中的密探传来了两条消息:第一,灵帝死了;第二,以蹇硕为首的十常侍,要先杀了何进,再册立王美人的儿子为新皇帝。 消息传开,会场大乱。在一片大乱之中,又站起一个人。此人话不多,但是一开口就掷地有声,每个字都说的让人无法拒绝。此人气度不凡,中气十足:给我五千精兵,我来替大将军你排忧解难。 这人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曹操前半生最大的对手,当时洛阳城里数一数二的军政新星,也是闻名全国的社会名流——袁绍。 袁绍的出身,按照当时的标准来说,可以说是最为顶级的了。虽说在书中,袁绍这会儿也才刚刚出道,但人早就收获了一个绰号,在京圈里广为流传,那叫“四世三公袁本初”。本初,袁绍的表字;四世三公,那是说他家世显赫。怎么个显赫法?袁绍他们家四代人里,就出了三个正国级的领导。这别说在当时那个森严的等级社会里,就是在今天,有这样一个人,家庭出身如此不凡,而且还成绩好,人还长得帅、有人缘、有威望,那得是什么样的存在啊? 所以,听了袁绍这番一个涂抹一个钉的话,何进何大将军,那是没有一丝一毫犹豫,当即便点了五千御林军给袁绍。 袁绍袁大公子,立马换上一身戎装,一边率领五千精锐将士,一边带着朝廷的文官集团,浩浩荡荡就进宫去了。一路上,无人敢拦。进宫后,袁绍直奔灵帝的灵堂,五千士兵结阵排开,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在一片刀枪剑戟的寒光之中,在灵帝的灵位前,穿着一身孝服,即位了,史称汉少帝。 即位仪式结束后,袁绍便领兵去办另一件大事儿:杀太监。 为祸东汉朝廷数十年的宦官集团,这一次,会就此覆灭,退出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吗?老皇帝已死,新皇帝还小,何皇后与大将军何进,会成为新一代的天下霸主嘛?看不上天下兵马大元帅何进何大将军的年轻人曹操,接下来又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而此刻远离宫廷血雨腥风的刘关张三兄弟,在平原县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呢?精彩节目,咱们下一讲继续。咱们下次节目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