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从肥皂厂到牙膏厂
- 如今这年头,大家伙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有空去健身房撸撸铁,没空定期去医院体检体检,防患于未然,这都是常规操作了。但是,还有一个地方,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那就是咱们的口腔。什么电动牙刷,什么冲牙器,都有了自己的几个网红小品牌。 老一辈儿的人就不理解啊,说这不就个牙齿嘛,你们有事没事整这个干啥?各位,下次有老人家感到困惑,请告诉他,口腔健康不是小事儿,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蛀牙列为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记住喽,蛀牙是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说到这里,再问问大家:你每天刷几次牙?有两次吗?每次刷几分钟?用没用过牙线?我估计,答案应该不太乐观。国家不是还统计了嘛,咱们中国的成年人,有蛀牙的人占到快90%,而牙周不健康的比例更是高达97%。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假装在刷牙”。 估摸着,有的听众已经在心里犯嘀咕,准备关音频走人了:诶?我刚点开音频标题,是两面针,一个牙膏公司啊,怎么你老说牙齿?难不成老刘你马上话锋一转,要说两面针垮了都是因为我们不爱刷牙?不消费牙膏? 诶,大家可别自己瞎猜啊,我没这意思,就是提醒一下大家要注意口腔健康。至于两面针这家公司,它的失败,还真不赖咱们消费者。赖谁呢?您接着往下听。 说到两面针的历史,这话可就老长老长了,咱还得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小日……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不仅把飞机大炮开到了咱们的国土上烧杀抢掠,还向咱们国家大量地出口日用工业品,通过不对等的国际贸易,掠夺我们的国民财富。 在当时啊,很多人心里就义愤填膺啊:日本人都打进家里来了,这万恶的侵略者!你还愿意去买日货,给日本企业创造利润吗?当然不愿意了。就这样,抗日军在前线和日本的军队作战,老百姓们就在后方,抵制日货、支持国产。1941年前后,广西柳州就先后建起了五家小型的私人肥皂厂,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打破日本对日用商品的垄断。 时间这么一晃,就来到了新中国,1956年,公私合营,五家小肥皂厂合并成了柳州市日化厂,开始生产肥皂型牙膏。估计有些年轻朋友会会奇怪:肥皂就是肥皂,牙膏就是牙膏,肥皂型牙膏算什么东西呢? 其实,最早的牙膏就是用肥皂来发泡的,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慢慢地转变成用表面活性剂来发泡。所以,肥皂厂做牙膏,完全就是一脉相承,正常得很。像重庆的冷酸灵牙膏,历史渊源几乎也是一模一样,也是从肥皂厂慢慢发展过来的。 牙膏这个东西,可以做技术创新的方向比较有限。本来嘛,清洁牙齿的东西,除了让发泡剂的口感好一点,让摩擦剂对牙齿的损害小一点,还有包装样式美观一点,你还能创新到哪儿去?可问题是,这些创新的地方都很容易复制:你在原料里头用天然碳酸钙,那我也能用;你用复合塑料管装牙膏,我也可以上个复合塑料管的生产线。这么一来,不同品牌的牙膏,还能有什么差异? 于是,各个厂家就开始琢磨,怎么在普通的牙膏里面加点料,好变得与众不同。有的在里面加点氟,坚固牙齿;有的在里面加点氯化锶,防治牙过敏。有的在里面加点植酸钠,给爱抽烟的男同胞们去去烟渍。 而柳州的这家小肥皂厂,也有了自己的主意——我们广西不是中草药资源特别丰富吗?我们干嘛不推出一款中草药牙膏!
- 2.草药护龈,产销之王
- 3.外资进场,隐忧初现
- 4.主营下滑,王牌丢失
- 5.走不通的多元化之路
- 6.回归主业,艰难保壳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曾几何时,电视广告里还在响亮地放着“一口好牙两面针”,大街小巷的公交车还涂满了两面针的活招牌,火热的影视剧片尾还印着大大的两面针LOGO…… 而今,两面针却隐形在了酒店的免费洗漱包里。
从昔日的国产牙膏龙头,曾与外资相抗衡的民族品牌,到如今的小酒店专用,市场占有率跌破不足1%,两面针的大败局,败得循序渐进,败得悄无声息,败得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