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那些年我们一起用错过的成语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良辰我作为上网冲浪的骨灰级选手,那是微博抖音公众号、段子小说短视频无一例外样样精通。在互联网文学界混迹的这些年,本人发现一个问题:当代网友的成语水平,属实是退化到森林古猿时代了,跟咱们的大A股一样,一路暴跌!各位网友老爷可千万不要扔鸡蛋呀!咱为什么张口就是这么一暴论呢?良辰我戏说不是胡说,这就给各位听众老爷举几个例子。 在每个黯然销魂的夜晚,网友们的成语鬼才属性往往就尽数展现了。良辰当年玩微博的时候,看到过这样一句忧郁文案,念给大家鉴赏一下:“他终于还是离开了,所以爱会消失的对吗?这一刻,我的心情,五谷杂粮。”What?为什么这位小姐姐失恋后心情会“五谷杂粮”?我关注的是情感博主还是美食博主呀?你说的应该是五味杂陈吧小姐姐! 厉害的还在后头,接着念下一条。七夕节这天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位单身贵族朋友,为了表示哪怕是在七夕这销魂的夜晚,母胎solo的他依然是个优雅的浪子,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人在广东已经漂泊十年。七夕节孜然一身,随心所欲,不念过往,不惧将来。”what?这个“孜然一身”是因为什么厨房事故吗,还是说七夕节这天吃羊肉串的时候太沉浸式体验了?大哥想说的应该是孑然一身吧! 网络小说也是成语重灾区,有作者描述一间茅草屋,说这间屋子遭受了几万年的风吹日晒,竟然还“亭亭玉立”。What?大哥,建国以后不准成精了呀,这个茅草屋也可以这么有少女感的吗? 此外,还有汇聚了全国语言鬼才的自媒体,那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营销号写新闻八卦。当年褚时健老爷子去世,一大堆自媒体复盘老人家的人生,说他中年做生意做到巅峰的时候不幸“铛铛入狱”,还有写“哐当入狱”的。What?那个应该叫“锒铛入狱”吧,什么“铛铛”、“哐当”的确很有画面感,直接让我“呱呱大笑”了。 呼!收功。差点忘了今天咱不是来吐槽网友的。我想说的是,成语这个老祖先留下的文化宝藏,真的是已经被我们玩坏了。时间像一把40米长的大刀,像ga韭菜把成语ga得面目全非。这让我良辰非常痛心,我今天就cos一回悬壶济世老中医,给那些被用错的成语诊断病因,对症下药,最终恢复它们原来的意思。 要想给成语“翻案”,那就要先找出他们的病症。通过良辰我多年诊断经验,误用成语的病症主要由以下四种:性别切换类,褒贬反转类,顾名思义类、基因变异类。接下来,请欣赏神医良辰的表演,让病危成语返老还童、去伪存真、重获新生。 第一类成语病症,叫做性别切换类。这是啥意思呢?难道说成语还能自己跑去一趟泰国,从一个纯爷们变成跳草裙舞的“萨瓦迪卡”吗?倒不是这个意思,所谓性别切换,是指一些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男性,后来在历史上兜兜转转、颠沛流离、曲折离奇,最后变成专门形容女性。 比如有这么一个成语,叫“小鸟依人”。是不是一听到这个词,就想到了给纣王喂葡萄的妲己、在吕布面前跳舞的貂蝉、大学时候跟你最萌身高差的那个她、啤酒肚老板身边的小秘书……咳咳,差不多得了哈,总之,我们现在总是用“小鸟依人”,来形容娇俏可爱又黏人的软妹子。 但是各位,毁三观的来了,谁能想得到这个词曾经是用来形容大老爷们儿的呢? 小鸟依人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在东汉的大学者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里,他解释“麻雀”这个词条的时候写道:“雀,依人小鸟也。”从这儿咱就隐隐觉得不对劲,这个“小鸟”,竟然就是麻雀,不应该是斋藤飞鸟这样的美少女吗?完全没有可爱的意味嘛! 好嘛,看来小鸟依人一开始就跟美女没啥关系,甚至跟人类就没啥关系。而用“小鸟依人”来形容人,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不过他可不是对某个贵妃说甜言蜜语,而是在表扬他的书法老师褚遂良。 褚遂良很早就跟随李世民打天下,辅佐他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可以说是国家智库的一员。而且,褚遂良不仅搞政治是一把好手,还是一位楷书大师,乃是初唐书法界的老司机。同样爱好书法的李世民,喜欢搜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因此他每次都要请褚遂良来鉴宝。 大家脑补一下扛着锤子来砸文物的王刚老师,大概褚遂良就是这么个形象。本身就有能力,和皇上关系又好,所以褚遂良的官越做越大,最后唐太宗死前托孤,满朝文武里只找来两人,其中一个就是褚遂良。 对于这样一位重臣,皇帝是如何评价的呢?有一回,李世民跟另一位托孤重臣级选手长孙无忌聊天,就聊到褚遂良,太宗是这么说的:“禇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翻译过来就是:“褚遂良这人呀,学问高,性格刚直正义,对朝廷忠心耿耿,跟我非常亲近,就像鸟儿依附于人一样,真是惹人怜爱呀!” 话说如果用今天“小鸟依人”的用法来理解李世民这句话,良辰我脑子里就出现了奇怪的画面:褚遂良一脸娇羞地扶住皇帝的手,轻声说道:“陛下,这个字应该是这么写滴。”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呐! 除了小鸟依人之外,“如花似玉”这个成语,竟然也曾经是用来形容男人的。这个词出自《诗经》,原文是这个样子的: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听不懂,没关系,这首诗说是一个女子,看到一个下田劳动的帅哥,觉得他跟那些王公贵族子弟太不一样了,德智体美全部领先,自己一下子就对他心动了。碰到男神,就要表白,表白就得吹点彩虹屁嘛,她就说:我的这个小哥哥呀,“美如英”,也就是长得像花儿一样美;颜值高也就算了,我的这个小哥哥呀,“美如玉”,品德像玉一样纯洁高尚。 所以说,“如花似玉”本来是用来形容一个让人始于颜值、忠于人品的人类高质量男性。后来呢,“玉”就很少用来形容人的品德了,花更是逐渐成为专属女性的形容词,所以如花似玉就用来夸赞美女,而非帅哥了。 讲完了性别切换类的成语,让我不禁感慨啊,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男的都可以变女的,那么夸人变成骂人、骂人变成夸人也就不稀奇了吧。没错,接下来,咱们就来聊聊褒贬反转类的成语。 有个成语我们很熟悉,叫“呆若木鸡”。还记得上学的时候,良辰我坐在教室第一排,上数学课的时候,在老师眼皮子底下打瞌睡,双眼比花木兰家门口的雌兔还要迷离,但又不敢趴桌上,面部表情可以说是生无可恋。数学老师直接“一键三连”:“起立!这题选什么?干什么吃的?”接着就是怼脸输出,一个粉笔砸我头上,恨铁不成钢地甩我一句:“呆若木鸡!”从此我就深刻地认识到:呆若木鸡,绝对是个贬义词。 然而,数学拉胯的我,走上历史之路后,猛然发现:“呆若木鸡”,曾经竟然是用来夸人的。呆若木鸡,源自《庄子·达生》。故事大王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寓言,说的是训鸡高手纪渻子为齐宣王训练斗鸡的故事。单说齐宣王你可能没啥印象,这人就是“有事夏迎春,无事钟无艳”的渣男男主角。 而这位齐宣王不仅喜欢美女、喜欢音乐,还是个斗鸡爱好者。为了培养出一只公鸡中的战斗鸡,他请来了训练师纪渻子。纪渻子带着斗鸡封闭式训练,练了足足四十天,带着鸡出山了。 齐宣王一看直接气晕了,曾经那只威武骄傲的霸道总裁鸡,现在看起来有点傻里傻气,对手冲着它叫唤,这只鸡还像块木头一样没有任何反应。 但就是这样一只傻傻的木鸡,跟对面气势汹汹的斗鸡对线的时候,竟然百战百胜。为什么呢?因为其他斗鸡一看到这只木鸡,没有一个敢上去,转头就跑了。因此,纪渻子真的培养出了一只天下无敌的斗鸡。 庄子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人应该修炼到呆若木鸡的境界。人要像木鸡一样,不动声色,精神内敛,从不争强好胜、虚张声势,修炼到这个程度,你这人就活明白了。所以说,“呆若木鸡”曾经的意思大概就等于“大智若愚”,绝对是个褒义词。但是,后来像良辰我这样翻过《庄子》的饱学之士毕竟是少数啦!呆若木鸡就变成了贬低他人痴呆的一个成语。 呆若木鸡是从褒义变成了贬义,那么有没有原本用来骂人,后来被用来夸人的成语呢?当然有,而且是个被用得“炙手可热”的成语,那就是“炙手可热”。 什么?这里禁止套娃?还要扣工资?嘿嘿,我错了我错了,我刚刚就是示范了一波“炙手可热”这个成语的错误用法嘛。 今天,我们夸一个明星红得像刘德华、一个话题火得霸榜微博热搜、一个节目热门得像大内密探,我们就赞叹:某某真是“炙手可热”呀!然而,我们都搞错了,这个成语,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这个成语出自杜甫的诗《丽人行》,原文是“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是个啥意思呢?听良辰给你慢慢道来。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玄宗统治下的唐王朝,在玄宗统治后期,他迷上了杨贵妃,又任用贵妃的表哥杨国忠当宰相,这下杨氏兄妹可就牛逼哄哄了,什么贪污、结党、穷奢极欲一个都不落下,国家被搞得乌烟瘴气。 公元753年的三月三,杨贵妃等人到曲江边游春开party,各色美女、绫罗绸缎、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那阵仗跟开海天盛筵一样。这些都让有志中年杜甫看在眼里,你们在这里倒是玩得高端奢华上档次,当时的百姓却过着贫穷悲惨的生活啊! 一辈子忙着忧国忧民的杜工部,终于忍不住了,于是他写了《丽人行》一诗,看似是一本正经地歌颂游春的盛况,其实是在讽刺杨氏兄妹的骄奢淫逸,尤其是诗中的最后两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意思是:杨家现在权势滔天,气焰极盛,没人敢跟他们碰;各位可千万别凑上去,万一惹得丞相发怒可怎么得了嘛?实在是嘲讽值拉满。所以说,“炙手可热”这个成语一开始就是在阴阳怪气那些一朝得势、耀武扬威的小人,跟今天的用法可太不一样了。 说了这么半天,良辰我发现啊,性别切换症和褒贬反转症,其实都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只是因为时间太久远,大家不熟悉成语背后的历史文化典故。毕竟像良辰我这样的文化人还是少数嘛,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但接下来要说的这类成语,就很麻烦了,它们得了“顾名思义”症。如今大家都是外貌协会资深会员,看人先看颜值,看成语也就只看字面意思,而不去理解每个字的深层含义,最终就导致了误解。 最典型的顾名思义症受害者,就是“惨淡经营”。一看到这个成语,我们就想到这些场景:老板跟小姨子跑了的江南皮革厂里,工人在挥泪甩卖皮鞋;校外培训机构的销售,半夜在人家门缝里塞广告。 总之,惨淡经营似乎就是说生意萧条,营生困难,毕竟“惨淡”两个大字在那摆着的嘛。但是,各位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惨淡经营原本可不是这意思。 “惨淡经营”原本的意思,说的是费尽心思地构思策划,就像互联网大厂里的产品经理,整天琢磨今天该提点什么奇葩需求,苦心思考折磨程序员的一百种方法。这个思考的过程,那就叫“惨淡经营”了。 惨淡经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杜甫,出于《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原文是“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这又是啥意思呢?坐稳了,良辰小故事课堂又开课啦! 杜甫这句诗是写给一个落魄画家曹霸的,话说曹霸这人是曹操的后裔,在唐玄宗时期是个美术大触,曾经接了皇帝的外包项目,在凌烟阁上修补了24位开国元勋的画像。甲方唐玄宗非常满意,直接把曹霸大哥挖到了朝堂之上,封他做了左武卫将军,曹霸可以说是非常风光。 可是好景不长呀,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曹霸流亡到了成都,从一个地位尊贵的宫廷画家,变成靠给路人画像维持生活的街头艺人,一下子就变得underground起来。 有一回,诗人杜甫也来到成都,在朋友家玩耍,看到墙上的画,非常震惊地问:“这个不是曹霸画的《九马图》吗?”朋友心想:“撒子哟,那不是个gai娃儿画的咩?”杜甫就几经打听,在街头找到了曹霸,暖男老杜一下子感慨万千,就写了这么一首诗,赠给曾经的左武卫将军曹霸:当年皇帝把一张白娟铺在你面前,你动笔前匠心独运,整日苦心构图设计。 反正就是在追忆曹将军当年在皇帝手底下包工程的光辉岁月,可不是说曹将军在皇帝手下干活,还干得生活惨淡。 还有一个成语也是“顾名思义”的严重受害者,那就是“人尽可夫”。今天用这个成语,那就属于率先使用核武器了,一开口,就要上演宫心计、刮起腥风血雨。但是,这个词一开始可跟女性私生活问题没半毛钱关系。 这个成语典故来自《史记》,这个故事刘学兄在《郑世家》中也讲过的哈。话说郑国的权臣祭仲有个女儿,有天晚上女儿发现老公雍纠看起来很紧张焦虑,就深情款款地问老公:“发生肾么事了?”雍纠打死都不肯开口。但是夜晚熟睡时,祭仲女儿听到丈夫说的梦话,一下子震惊了:自己的老公竟然跟当时的国君郑厉王联手,想杀掉自己的父亲! 祭仲的女儿心情非常复杂,不知道到底该站在哪边,就去问自己的妈妈,说:“父亲和老公,哪一个更亲呢?”妈妈开口就是金句:“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意思是说:傻丫头,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到处都可以找呀。这个“人尽父也”,就是人尽可夫的前身了。 可见,人尽可夫原本的意思是:相比起父亲是唯一的,而丈夫是可以在茫茫人海中去选择的,强调的是一个家庭伦理秩序,绝对不是对女性的咒骂。 最后,我们要诊断的是,病得最离谱的基因变异类成语。这些成语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被完全扭曲了原本意思,简直就是基因突变式的变化。由于它们已经是病入膏肓,想要让咱们人民群众接受这些成语的原意,那恐怕是不可能的啦! 衣冠禽兽这个词,现在咱们都用来骂那些表面光鲜亮丽、其实道德败坏的坏家伙,但是曾经它可是个非常光荣的头衔。最开始的“衣冠禽兽”,指的是明王朝的朝廷命官。 因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严格规定了官员制服,饭可以乱吃,但衣服不能乱穿:文官的衣服上绣飞禽,最低级的九品官员绣的是鹌鹑,最高级的一品官绣仙鹤;武官的衣服上绣走兽,最低级的九品官是海马,最高级的一品官是麒麟。 所以说,在明朝建立之初,“衣冠禽兽”是官员的象征,人民群众都希望自家娃儿能考取功名,穿上绣有飞禽走兽的制服光宗耀祖,过一把“衣冠禽兽”的瘾。 但后来,明王朝的官员没了太祖皇帝的铁腕管制,一个个贪污腐败、结党营私搞得飞起。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认为这些“衣冠禽兽”一个个干的事情禽兽不如,所以这个成语逐渐变味了,明代末年的陈汝元就在小说《金莲记》里写道:“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穿窬”可以理解为窃贼,可见这时候人们已经用衣冠禽兽来骂人了。 还有个成语是胡说八道,我们习惯用这个成语来批评人家瞎说、乱说,尤其是一些衣冠禽兽专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对吧!但是,最开始,它不是鄙视地表示“对方说不对”,而是一脸懵逼地说“咱们听不懂”。 胡说八道是什么意思呢?这回我们可以“顾名思义”了,就是说“胡人”在说“八道”。听众老爷们这时肯定在想:什么玩意儿?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呀!你搁这搁这呢?别急,听我解释: 胡人,不是洛杉矶湖人,是中国古人说的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兄弟,很多人住在新疆,而佛教最早就是从印度北上,经过新疆,到陕西关中地区,传入咱们中国的。所以说,这些西北地区的胡人,很早就受到了佛教教义的影响。 而八道,是指佛教基本教义的“八正道”。简单说来,就是脱离苦海的八个具体操作方法,分别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大概胡人的思想不像印度人脑回路那么清奇,在初学阶段对复杂抽象的教义理解不了,而对八正道这个实操指南印象更加深刻,所以他们在向汉人传播佛教时,最喜欢讲的就是八正道了。 可是胡人毕竟离中原文化核心区域太远,汉语水平不够高,口音浓重,没有一口地道的“长安腔”,在传播佛教时经常叽哩哇啦说半天,那些长安、洛阳的爷仍然一头雾水,听了半天只憋出一句话:“你说撒?”于是,“胡说八道”这个成语就诞生了,后来又不知道怎么的,就从原来的“听不懂”变成瞎说的意思了。 历史的力量,可以让沧海变桑田,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成语的原意被改变,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良辰我认为,咱们作为中国人,如果让网络语言把优美凝练的成语挤下历史舞台,那就太可惜啦! 好的,今天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小鸟依人、如花似玉,曾经都是用来形容男人的?看似贬义的呆若木鸡其实是用来夸人的,而炙手可热竟然是用来骂人的?惨淡经营不是在困境中艰难营业,人尽可夫不是指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衣冠禽兽一开始不是指坏人,胡说八道也不是瞎说的意思……
其实很多成语的意思,我们可能都理解错了,本期大内密探,盘点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用错过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