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终究还是太监的胜利
- 今天咱们接演《三国演义》。 上一回说到,在刘关张、曹操、孙坚等乱世豪杰纷纷登场之后,肆虐中原大地好些年的黄巾之乱,终于是被剿灭了。在这个过程中,刘备的运筹帷幄,关羽的英勇神武,张飞的一马当先,曹操的奸雄之志,孙坚的有勇有谋,等等,英雄们的人设、本领和性情,那是一一展现,就连这天下大势的分分合合,也一点点显露端倪。 不过呢,黄巾之乱,英雄们打得再精彩,那也只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楔子,一个故事正式开场之前的小序曲。真正的精彩,真正的传奇,完全还没开场。 实际上,不论是从小说故事的编排设计来说,还是从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来说,黄巾之乱虽然已经闹得人仰马翻、民不聊生,但对于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来说,乱世风云,其实才刚刚开始。 反过来说,如果东汉王朝的问题,真的就出在一场黄巾起义上,那剿灭了张家的迷信三兄弟,上到帝王将相,下到百姓黎民,包括刘关张这样的民间英雄、草根豪杰,收拾完黄巾军,那可不就可以回家好好过日子了?可惜结果并不是。要知道,世道坏到一定程度,那就不是解决几个人、清除几个邪魔外道,就能挽救得了的了。东汉王朝的乱,根子就不是坏在黄巾之乱上。 那位说,那坏在哪里?还记不记得,黄巾之乱怎么起的?病儿根还是在那些没根的人——太监身上。席卷全国的叛乱也好,所向披靡的邪教也好,全收拾了,也只是治标而已。事情的根本,终究是在于洛阳城里那些把持朝政的太监,那些毫无操守的宦官,尤其是那十位一手遮天的常侍们。只要他们还在,东汉王朝从上到下就永远不得安生,从里到外就注定永无宁日,好事儿也要被折腾成坏事儿,胜利也会被折腾成惨败。 这不,好好的平乱大胜利,很快就被这帮人给搅得乌烟瘴气。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那太监,就有一项拿手绝活——摘桃子、抢功劳。从秦二世身边的赵高开始,中央朝廷但凡偶尔打了个胜仗,战场上冲在前头的是当兵的,朝廷里冲在前头领赏的,那可就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们。 没办法,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大的功劳,再高的嘉奖,那也得是从中央发出去不是?而中央,那不正好在人家手里牢牢地攥着嘛。而且吧,其他朝代,弄权的一般也就一个两个大太监,就算再有荣誉感,往自己头上捞功劳,那也还有个谱,不至于说全捞自己身上。 但东汉不一样,我大汉朝自有国情在此,盛产大太监,哎,太监多,一出手一起步,那就是十个,要不怎么叫十常侍呢。瞅瞅,大太监男团化,都想抢占功劳,等他们瓜分完了,还有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的什么事儿? 刘关张三兄弟,虽身处江湖之远,也这么被远在庙堂之上的太监们给坑了。怎么个坑法?您往下听。 宛城之战后,黄巾军彻底覆灭,相关人员多少都有点赏赐。朱儁作为一锤定音的三军统帅,十常侍再不像话,也得在面子上过得去,于是朱儁毫无悬念地官升车骑将军、河南尹,放到现在,就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兼任北京市市长——注意,那个时候的首都,可是在洛阳哦。 朱儁升了官,面子给足了,表面工夫也就做到家了。再往下去,那可就都是十常侍们的寻租空间了。帮了朱儁大忙的哥几个,曹操,那不用说,人家家里就有宦官的势力,你爱给不给,给了老子也不在乎,打完仗干脆继续回家闭关修炼,参透天下大势去了。 孙坚,那也不用说,人家千里驰援过来,本来就是本着一颗红心、清风两袖,也没指望在你们中原这片是非之地捞什么好处,现在仗打完了,自然就回老家去,继续经营江东了。 只有我们的主角团,刘关张兄弟三人,一来朝廷中没有大靠山,二来回老家没有根据地。太监们一看,这等上好的韭菜,不割你们割谁?于是,胜利之后,还没来得及洗掉身上硝烟味儿的哥仨,就立马被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阴谋论课。
-
2.政治课不及格的刘皇叔
- 刘关张三兄弟到底被上了一堂什么样的政治阴谋论课呢? 首先,十常侍们先给了刘备一个下马威,说你仗打得不错,朝廷知道你表现优秀,后面的事儿,你就放心吧,等着吧,朝廷马上就给你分配工作。刘备这政治菜鸟,一听这话,那有什么好说的,自然是老老实实等着朝廷分配工作呗。可是,这一等,就等了个遥遥无期。害,要不怎么说职场菜鸟呢,换了个老油条,那肯定是不等人说,立马主动来表示表示,然后朝廷对你的关照关照就来了。刘备没有,就一直干等着,他也没想到这是那群死太监在坑他。 但是,刘备作为汉皇后裔,在朝廷里,那多少也是有点人脉的。有一天,三兄弟在街上闲逛,忽然碰见了刘备的一个老朋友,这个人叫张钧,在朝廷做郎中。不是朝廷的太医,是皇帝的从官。 这个官职的级别虽然不高,但能亲近皇帝,能直接和皇帝说上话,实际上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办公厅一类的领导,地位仅次于丞相等中央大员。当时做郎中的还有谁呢?还有一个叫蔡邕的。蔡邕这个人在当时其实已经非常有名了,但还是不如他女儿的名气大。那么他的女儿又是谁呢?她的女儿,就是创作出《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的著名才女,蔡文姬,现在还活跃在王者峡谷里的那位。 说起这位女士,其实还和我们的主角之一曹操有点关系。话说东汉王朝当时难以自保,除了黄巾军这种内乱之外,匈奴这个外患也逐渐做大。匈奴军队是趁你病要你命,隔三差五就要南下洗劫一番。 随着匈奴人的放肆程度不断提高,连蔡文姬这样的高官子女、著名才女都被抓走了,还被迫嫁给了匈奴王室,生了两个孩子。这就相当于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抓走了林徽因,还让她给天皇生孩子,这让大汉子民如何能不痛心、不愤慨? 所以后来曹老板统一北方,作为大汉男儿的官方领袖,给匈奴人统统打服之后,在停战协议里特别加了一句:赶紧把我大汉的国民女神蔡文姬给我送回来!匈奴人当然不敢不放,蔡文姬也是归心似箭。但在双方一拍即合之前,有一个事儿,实在是叫蔡文姬割舍不下:孩子怎么办?没办法。在当时的社会里,这孩子就是人家匈奴的,蔡文姬这一走,就注定要和自己的亲骨肉永别了。那首流传至今的悲愤诗,就是蔡文姬写自己和孩子分离的悲痛之情的作品。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总之啊,这个张钧,在官方圈子里,那也是当时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刘备碰见他,自然免不了向他诉苦一番、抱怨一通。 张钧一听又惊又怒,还有这等事?简直是无法无天,当即就跑去跟皇上一通报告。皇上一听,也是又惊又怒,惊的是,哎呦,竟然还有这么一回事儿?怒的是,好啊,你一个小小郎中,竟敢如此攻击我最亲密最信任的太监?我看你是当官当腻了。 二话不说,把张钧罢了官,赶出了首都洛阳。然后,又把对刘备等赏赐不均的事儿,交给太监去办。 好啦,这事儿捅到皇上那里了,太监们很生气呀,好呀,敢情你还是个有背景的人啊。但他也无所谓,既然皇帝把这事儿交代给咱们了,那咱们还是按照老规矩办,办出大太监应有的特色和水平。 十常侍们一合计,没想到一个小小卖草鞋的,还有这种门路,当今之计,也只好先给他个一官半职,咱们要割的这棵韭菜,躲得了这一茬,还躲得了下一茬嘛?于是就给刘备找了个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的官当,换算成现在的待遇,就相当于到地方上当个县警察局长。 要知道,刘备的功劳那是有目共睹,打仗的时候大小也是一个团的总指挥,结果被发配到边远县区搞治安,这要是换了别人,还不赶紧去孝敬一番,疏通疏通,走走门路?但是刘备作为本书的主角,那必须得两袖清风啊,岂能与十常侍同流合污? 接到任命的刘备,二话没说,直接把自己的军队原地解散,带着两个弟弟、几个亲信,就走马到山区上任去了。而且到任之后,也不搜刮民脂民膏,也不巧立名目搞点苛捐杂税,反而尽心尽力、爱民如子。到任才三个月的功夫,县里的犯罪率那是刷刷往下掉,老百姓的满意度则是蹭蹭地往上涨。 十常侍一看,这还了得?你这不有违我们东汉贪污腐败的基本国策、官逼民反的基本方针嘛?你不贪污、你不腐败,你一个臭编草鞋的,你拿什么给我交好处费啊?你要不再逼出个造反的来,我镇压谁去?我拿什么请功领赏啊?赶紧的,小的们,给我办他!
-
3.张翼德发怒抽打督邮
- 刘备没按官场的套路出牌,没给十常侍好处,这帮太监就开始想法子要整治刘备了。于是,在第四个月的时候,一纸公文就火速送到了安喜县里,说是当初因为军功封的官太多了,好多人都是只会打仗,不会当官,根本就不合格。现在国家就要严查这批人,一经查实,统统免职。 送信的督邮,来了之后,一言不发,趾高气昂,摆足了官老爷的气派,把个张飞关羽气得够呛,刘备呢,好歹是皇室后裔,修养在线,任你跋扈,始终毕恭毕敬。这督邮念完了公文,就开始跟刘备进一步找茬了,问他:你谁啊? 咱得说,刘备不愧是刘备, 面对这种明知故问的咄咄逼人,面不改色,自报家门:回督邮,我是刘备,是咱们大汉朝中山靖王的后代,也算是个皇亲宗室。黄巾反贼叛乱之后,我从涿郡老家组织民兵驰援朝廷,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三十余场,有些苦劳,所以朝廷关心,给了现在这么个小官干着。 那督邮听了,一脸早知道你小子油嘴滑舌的样子,就说了八个字:诈称皇亲,虚报功绩! 这等于是说刘备欺君。说完,也不等刘备解释,头也不回地就走了。旁边的县吏赶紧凑上来,跟刘备卖弄他浅薄的公务员常识:领导,督邮那意思,是让你意思意思! 刘备能不懂这点桌底下的潜规则吗?人家只是不愿意罢了。他冷眼瞪了那县吏一眼:我对县里的老百姓秋毫无犯,上哪弄钱给他?要弄你去弄吧。说完,也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小县吏听了一愣,留在原地左思右想,这算哪门子事儿啊,我这不好心好意提醒你吗?嗨,热脸贴了冷屁股。他想来想去,不成,这个新领导不行,不识好歹。我哪能跟着混?于是,这小县吏出门便去找督邮,反手就来个举报,举报县尉刘备徇私枉法、贪赃枉法、乱纪违法。 督邮一听,大喜过望,正愁找不着理由收拾刘备那老小子呢,现在好了,你这堡垒从内部直接不攻自破了,二话不说,他就要雄赳赳气昂昂地抄家伙往外走,可没想到,正赶上一个黑脸壮汉雄赳赳气昂昂地进来了。 关于这一幕,好消息是,这个壮汉手里没抄家伙,坏消息是,这个壮汉叫张飞。 张飞怎么会来找督邮呢?原来啊,刘备平时为官一任,两袖清风,积攒下来的民望终究是派上了用场。那个小县吏前脚刚走,县里的差人,立刻就跟上去了,发现这县吏竟然是去告密的,差人害怕呀,赶紧把刺探来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跟张飞说了,这张飞本来正在窝火呢,一听这事儿,张飞能忍?站起身就直奔督邮去了。 张飞到了也不废话,就问了一句:认得我吗?还没等人回答,直接开打。由于来的匆忙,没带家伙什儿,张飞随手就拽了两根柳条,对督邮浑身上下进行了十分均匀的抽打。等到抽断第二根柳条,督邮已被打的半死不活,也合该他命不该绝,还没等抽断第三根柳条,得知消息的刘备,慌忙带着关二爷赶到了。 刘备关羽赶到事发现场,一看这场面,关羽就说,大哥,人打也打了,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他,解解恨,咱们辞官回乡罢了。啥叫人狠话不多,关二爷就是。 也许是本着息事宁人的原则,也许是本着慈悲为怀的善心,耳朵里听着督邮一声声上气不接下气的惨叫,和一声声一改来时傲慢无礼的求饶,刘备的心啊,终究还是软了下来。 且罢且罢,既然世道容不下我们兄弟三人,我们远远地离开就是了。杀不杀这一个狗官,又有什么用呢?杀了他天下也不会变好,留他一命,天下难道会比现在更糟吗? 说罢,刘备便拿出了自己的官印,挂在了那督邮的脖子上,让他赶紧滚,自己则带着两兄弟,前往代州投奔自己的远房亲戚刘恢去了。 各位,刘关张三人靠着当世无双的魄力和武力,虽不能在这腐朽的体制中好好过日子,但至少还凭着勇气,靠着主角光环,全身而退。然而,在奸人当道的乱世之中,大多数人,那是没有主角光环的,他们只能逆来顺受,最后被一点点地逼入绝境。 比如,刘备挂印辞官一个月后,皇甫嵩、朱儁,就双双被罢免。再一个月,十常侍的两大亲信,赵忠官拜车骑将军,张让封列侯。又过了一个月,长沙农民区星造反,渔阳农民张举、张纯造反。 此时,黄巾军的叛乱,才刚刚镇压下去,而民不聊生之火,眼看着又要再一次席卷中原大地。面对这千疮百孔的刘氏天下,东汉王朝的下一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十常侍作威作福的日子,究竟要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一次的农民叛乱,又会由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呢?精彩节目,咱们下一讲继续。咱们下次节目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