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罗贯中其人:革命失败,转身写小说
- 从今天起,咱们给各位带来一个全新的系列节目,恭喜各位,勇敢地跳个新坑,是的,筹谋许久的《三国演义》,从今儿开始,正式开讲啦! 说起《三国演义》啊,别说咱们中国人都不陌生,放眼整个东亚,只怕也是家喻户晓。跟《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一样,都位列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嘛。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四大名著里边儿,《三国演义》是诞生最早的一部,西游、水浒、红楼,产生时间都比三国晚。 而且吧,在被正式写成一本书之前,三国的故事,什么魏蜀吴、刘关张、五虎将、诸葛亮,早就流传许久了,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啊,什么“铜雀春深锁二乔”啊,更是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津津乐道。只不过呢,这些说法都比较文艺,虽然在知识分子中间一直没消停过,但确实也不怎么接地气,老百姓不太感冒。 直到罗贯中横空出世,他换了一种套路,把平平仄仄平平的诗歌,换成了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本小说。就这么着,三国故事才真正地被打造成了无人不知的爆款,而且,这一爆,就是五百多年。 明末有个著名的奇才、怪才,叫金圣叹,他这么夸罗贯中,说:“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这是说,三国故事是天下最精彩的故事,而能把这个故事讲好的人,是天下最有才华的人。 这个人,现在一般认为,就是罗贯中。 那么,这个罗贯中又是何许人也呢?他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部《三国演义》呢? 按我的理解,那就是搞革命不成于是投身书斋里的革命,写小说去了。我这么说可不是胡说八道,罗贯中本人还真是投身过轰轰烈烈的反元革命运动的。 罗贯中,元末山西人,不过他常年住在江南。下江南干啥呢?不是学隋炀帝,也不像后来的康熙、乾隆,他下江南,就是去干革命的。 革谁的命?革元朝的命。话说罗贯中年轻的时候正是元朝气数将尽的年代,全国到处都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明朝已经呼之欲出了。所以,那个年代的有志之士,几乎全部参加了革命,要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 罗贯中一大好青年,从小读三国志长大的,热血澎湃,激情爱国,于是,他靠着一腔热血,果断奔赴革命的前线,就像当年的进步青年去延安一样,大踏步开赴了江南。 可惜的是,罗贯中革命觉悟虽高,才华虽强,眼光却差了一筹。到了江南之后,他在众多革命领袖里挑来挑去,最后选中了苏州的张士诚。关于张士诚其人其事,想了解的,出门右转,打开路上读书app收听良辰兄讲的精彩系列《明朝那些事儿》,好听。 当时,张士诚在苏州,盘踞在隔壁南京的,是位大佬,未来的大明朝真命天子,朱元璋。 南京和苏州一墙之隔,离那个时代的真命天子朱元璋这么近,张士诚的命运可想而知,顶天了也只能是朱元璋成功路上的一块垫脚石。对于一直跟随张士诚的罗贯中来说,那就是从此人生彻底凉凉——跟错了人,站错了队,后半辈子永远贴上了一个出身不好的标签。想努力,想奋斗,省省吧,别费力气了,统统都没戏。 不过话说回来,国家不幸诗家幸,在政治上,罗贯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吧,他身处其中的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对他造成的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又给了他许多不一样的东西——对时代,对历史,对命运多了一番超越常人的思考。 这些思考,当然是不能拿笔就写、想说就说的,老朱家的文字狱,从来都不相信眼泪。所以,罗贯中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投向了他自己打小就耳熟能详的那段三分天下的燃情岁月。 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人,争夺天下的战争和权谋,可不就是一千多年前魏蜀吴三争天下的元末翻版吗?一样的刀光剑影,一样的尔虞我诈,鼓角争鸣,太像了,太像了。 历史最终选择了朱元璋,而三国的故事,也找到了最适合讲述它人——罗贯中。 说到这里,忍不住要插播一个小八卦:施耐庵和罗贯中是什么关系? 《水浒传》,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现在一般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可是,施耐庵是谁呢?此人的生平经历,几乎无迹可考,唯一的一点信息,还都和罗贯中有关系。这就很让人怀疑了。 有些学者认为,这两人那就是朋友,还有人认为他俩是师生,甚至说《水浒传》也是在罗贯中的指导下完成的,这相当于说施耐庵跟着罗贯中读博士,《水浒传》就是毕业论文。更有甚者,干脆认为他俩就是一个人。 到底是不是呢?这可把我难住了,那么多研究者都没搞清楚,我哪里知道? 不过有意思的是,“施耐庵”这个名字值得琢磨。施耐庵,施耐庵,咱们现在说多了,念起来也挺顺口的,但你再仔细想琢磨一下?琢磨一下这三个字,这什么呀?耐心的耐,庵堂的庵,这两字合在一起组成的人名儿,啥意思呀?这就不像个正常的中国人的名儿,您说是不是?耐和庵两字啥意思,哪有中国人名字叫耐庵的? 所以有些人就琢磨了,这该不会是罗贯中的一个笔名吧?要我说,还真有可能。当时北方的口语,和咱们今天的已经比较接近了。你看啊,这“施”,发音“是”;耐,发音有点像“乃”;庵呢,“俺”。施耐庵,施耐庵,听起来就像是罗贯中老师悄悄在呐喊:hi,是乃俺!是俺!是不是挺像这么回事? 当然,这只是咱们的一种推测和想象,到底施耐庵是不是罗贯中本人呢,我也不知道。只是说存在这种可能,可能罗贯中写完三国演义之后,又换一笔名“施耐庵”写了一部《水浒传》。 那位说,干啥要换笔名呢?这我哪里知道呢,没准儿是罗老师太谦虚,四大名著一人占俩,实在说不过去。平生有一部光照天地的《三国演义》,也就够啦。
-
2.不朽成就:说它是经典文学名著,低估了
- 说完罗贯中,咱们再回头来说说《三国演义》这部书,通常咱们都说,那是四大名著之一,古典文学里的名著和瑰宝呀。 各位,要我说,甭管您怎么吹嘘三国作为小说有多么牛,哪怕说它比红楼梦好,是五千年来中国最顶尖儿的文学名著,在我看来,这都是看低了它。 为啥?因为,《三国演义》的传奇性和重要性,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成为了一部文化经典。 什么叫文化经典?就是它无处不在,它对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这么说吧,一般的书,甭管它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也好,还是某某国国民小说也好,你只要不看不读,对你来说,这本书其实就跟不存在一样。跟你的人生,发生不了关系。你比如说吧,百年孤独有名吧?你不读它,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跟你的人生没关系吧? 但《三国演义》不一样。怎么不一样?问问你,你身边,或者说你认识的所有人里吧,真正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有多少?我说的是书啊,不是影视剧。五个指头就够数了吧?别说一般人了,就是你问一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没几个读过。 但是,没读过又怎样?一丁点都不影响咱们津津乐道什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什么三英战吕布,什么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什么三顾茅庐,什么草船借箭,等等等等。 所以,我说,给三国演义颁发一个经典名著的奖章,那是拉低了它,应该把它定义为文化经典。 当然了,晋升为文化经典的文学著作,并不在少数。但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累,换句话说,都是靠着熬资格,熬年限。 可《三国演义》它又不一样了,因为它几乎是一问世,就造成了广泛的文化影响,一面世,就被改编成了各种各样的戏曲,相当于在今天被搬上了大荧幕,而且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续作、同人、外传、别传,填满了大小书商的促销书柜,成为了当时的顶流IP。可以说,现在人能想到的花样,咱们的老祖宗基本都玩儿过啦。 直到今天,关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电影、漫画甚至是游戏,各种各样的花样儿,仍然是层出不穷,而且这些衍生出来的周边还会又衍生出新的周边,一个版本的电视剧看完了不过瘾,就再拍一版、再拍一版,我们的于和伟老师甚至一个人就要集齐三国领导人了。关羽的拍完了,再拍赵云的,再拍诸葛亮的,甚至现在连司马懿的大男主电视剧都拍出来了。游戏版本的更新换代,那就更快了,三国志,三国群英传,三国无双,不知陪伴了多少男孩子的课后时光。 另外,《三国演义》甚至还肩负起了教咱们中国人说话的重任。大量的成语、歇后语,从小说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什么周瑜打黄盖啊,什么张飞吃豆芽啊,还有什么单刀会华容道长坂坡,什么隆中对空城计捉放曹,早已成为了老百姓们的口头禅,我们几乎是天天听、处处见,听的心照不宣,说的心有灵犀,彼此一拍即合……往大了说,这是极大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往小了说,那也是让读者千百年来津津乐道,停不下来。 总之,就像愚公移山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三国演义》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永远春风化雨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
3.巨大文化魅力:“努尔哈赤们”的兵书
- 说了这么一大堆《三国演义》的不朽成就,咱们再来说说三国演义巨大的文化魅力。 《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明朝建立后,罗贯中也就把这书写完了,可以这么说,《三国演义》和大明朝是同龄人,生命起点一样,但是,直到大明朝跌跌撞撞走了276个年头,最后自挂东南枝,三国演义呢,还活得一派容光焕发,而且吧,还活了个永垂不朽。所以说啊,这世上没有什么千秋万代的宏图霸业,能够永垂不朽的只有思想与文化。 一个大明王朝,能比得过一部三国演义?我看不见得。而且,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您知道朱元璋的大明怎么完蛋的?那位说,这我知道,前有李自成后有皇太极,轮番上阵揍没的呗? 嘿,要我说啊,这里面啊,可能还有《三国演义》一点事儿,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他老朱家的大明,可能不会完蛋得那么彻底。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干翻明朝的八旗子弟们,就是一个个拿着《三国演义》当兵书用的。我这么说可能有夸大嫌疑,您姑且听之。 话说明朝末年,大明最大的敌人,是山海关外的女真人。当然了,这会儿他们已经叫作满清了。当时的满清,部落气息还很浓,和大明朝比,社会制度十分落后,甚至可以说,还算不上完整。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制度不行。教育制度不行有啥严重后果呢?这么说吧,要是和平时期,影响真不明显,或者说不致命。但你要说战时,两国交战打得不可开交,前方部队说,我要20个会操作远程大炮的士兵,后方回答:不成不成,咱们军校还在选址筹备中,还没培养这样的军事人才。那边说,我这新打下了一个城池,要个懂钱粮会吏治的文官来接手,后方说,咱们这边能写会算的文化人都派光了,要不您从俘虏的明朝官员里找一个顶一下? 再想想满清,过去是游牧渔猎为生,被努尔哈赤统一成一块,才几年功夫,好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得指望着去关内抢劫呢,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搞出一套自己的军事培养体系呢? 所幸,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时的几代领导人,还不是后来抽烟遛鸟、割地赔款的八旗子弟,一个个都是朝气蓬勃、富于进取的独角兽。咱们不会,咱们学啊!自己没有老师,就跟敌人学!知己知彼,一箭双雕。 可是吧,想学,也有问题,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毕竟汉人这边,上下就已经四千七百多年了,历史上打过的仗浩如烟海,从哪学起好呢? 看来看去,努尔哈赤他们,既没选择庞涓孙膑诸葛亮,也没选孙武韩信岳武穆,最后,一眼看中了罗贯中,一个闹革命闹失败了的书生。为啥呢,不怪别的,只怪罗贯中的书是当时第一网红书,从关内火到了关外,可能孙子兵法输给三国演义,主要是没它好看。 于是,努尔哈赤等领导人,最后拍板,财政统一采购,我部成年男子,人手一部《三国演义》!干嘛使?就当兵书使,当成军事教科书,专门学习带兵打仗,专门打明朝。 后来,有一个叫王嵩儒的人,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了一本叫《掌故零拾》的书,书名的意思就是讲讲过去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就说到了《三国演义》被当成兵书的事儿:“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其后有托为关神显灵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就是说,满族人入关之前,拿三国演义当兵书研习,关外人看不懂汉字,那就组织人翻译。翻译完了一看,什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什么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吕布,这公开课简直都要学不过来啦。 学来学去,努尔哈赤的军官们,发现了一个最厉害的人,那就是关二爷关羽。崇拜关羽崇拜到什么程度呢?崇拜到要给他追授官职,要给他编造各种传说,甚至最后干脆要给他建个庙,给他供起来。这事儿其实细琢磨琢磨,也挺有意思。当年关羽跟着刘备,一心要恢复的,可是汉家天下。没想到千百年后,自己竟然被异族给追授了莫大的官。不知道关二爷泉下有知,看着这历史烟尘微微茫茫,该作何感想啊。 这事儿对于罗贯中和他的《三国演义》来说,就更加荒唐了。他一个山西人,在家里写书写的好好的,怎么就突然火到东北去了呢?而且当时的东北还是敌国,而且还被当时东北的一把手钦点成了敌军总指挥,而且敌国全国上下,还看自己写的书看得和真的似的,从里面学带兵打仗,打得还是自己家。 假如今天有人看了武侠小说就去闯荡江湖,看了言情小说就去和暗恋对象表白,这得是看得有多入迷?可那会儿满清上下看了《三国演义》,就来打仗了!这就相当于今天美国和俄罗斯打起来,美国大兵人手一本《战争与和平》,俄国红军人手一本《拯救大兵瑞恩》。最关键的是,满清全军上下还真跟着罗贯中,从《三国演义》里把带兵打仗这点事儿学会了,而且学以致用,真的打赢了,没用几代人,就一举消灭了明朝。不知道罗贯中泉下有知,又该作何感想啊。 好了,今天就先给各位说到这儿,咱们下一讲就正式进入到《三国演义》的故事,给大家好好说说那一段群英争雄的时代的风云变幻。咱们下次节目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