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医学要求你在没有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最佳的决定
-
悉达多·穆克吉博士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多年前,刚刚在波士顿开启医学生涯的他目睹了一场生死攸关的手术。故事是这样的:
卡斯尔博士是一位资深外科医生的典范。跟他一起工作可是一份苦差事,但也不失为为一种荣幸。
一天,一位女士被推进手术室进行小肠肿瘤移除。当天负责手术的住院医师因病缺席,于是另一个医师在匆忙中取代了他的位置。这位住院医师极有天赋,而卡斯尔博士也在一边监督进程,一切都进行的非常顺利。
但是手术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病人的突然转身导致肿瘤附近的血管流血不止。这位医师立即开始手忙脚乱地止血,以防大量血液影响肿瘤的移除。由于在手术前这位女士并不是他的病人,他只能一边止血一边大声询问:“这个病人有什么出血性疾病吗?他有服用过凝血剂吗?”整个手术现场瞬间变得非常慌乱。
在这个时候,卡斯尔博士却在旁边很平静地问了他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怎么办?如果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答案,你又会怎么办?” 医师听到这个冷静的反问句,整个人也平静了下来,然后立即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小心翼翼地绕过血管进行操作。虽然最后整个手术因为中间的小插曲又延迟了几个小时,但是却没有出现任何事故,他也成功移除了肿瘤。
手术结束以后,卡斯尔博士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掌握了完整的信息,你当然可以做出最佳的决定;但是医学却要求你在没有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最佳的决定。”
这件事让穆克吉博士至今难忘。穆克吉在医学院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但在实际操作时,这些知识的确难以派上真正的用场。每个癌症病例各不相同,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存活率?如果一个病人因为个人原因隐瞒病情,医生该怎么做?学校能传授他如何对症下药,让他熟知人体各个骨骼的名称,却不能教会他如何处理这些特殊病例。
穆克吉在本书中所描述的“医学定律”正是关于这些不确定、不精确、不完整和不完美案例的定律。
-
-
2.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医生们才真正能做到对症下药
-
在穆克吉博士还是一个医学院学生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中度过的,因为每天都废寝忘食地在泡在手术室中观摩学习,几乎没有个人生活。每天,他只能从两件事中获得享受:一个是慢跑,另一个就是闲时阅读路易斯·汤姆写的书——《医学:最年轻的科学》。
这本书的作者汤姆同样也曾是一名医学生,而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学生生涯的故事。当时,医学界刚刚开始蓬勃发展。在这之前,最普遍的是反应性医学,而所有的治疗也主要分为三类:安慰剂,病痛减缓剂和肠道清理。由于1930年以前,人们对医学知之甚少,所以不论是什么样的病人,医生们都只会在以上三项治疗方式中选择一种。
汤姆在学生时代注意到诊断治疗方式上的一个变化,那就是,新的医生不再笼统的随便下药,而是认真观察并记下病人的每一个症状。从那时开始,疾病治疗从反应性治疗慢慢转变为了观察式治疗。而到了40年代,人们已经收集了大量关于这种新型治疗方式的信息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医生们得以推本溯源,知道了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犯心脏病、为什么人们会受到感染等这些源头性问题。也因此,他们可以更好的对症下药。
汤姆在书中写道:“对于一个实习医师来说,这个趋势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一直为了进入这个职业而努力奋斗,却在即将踏入门槛的时候发现这个职业本身已经在发生改变。一夜之间,医学这个职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看到了自己充满潜力的未来,我们见证了现代最年轻的科学的诞生。”
-
-
3.第一定律:强烈的直觉永远比简单的检查结果更加有用
-
受到《医学:最年轻的科学》的启发,穆克吉开始考量医学科学。他开始思考: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呢?当然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都是科学,因为它们都基于绝对的事实。二加二永远等于四,这是不变的真理。而这些科学都有着自己的定律,恒久不变。
你 但是医学并不总是如此,因为在医学中没有“绝对”二字,每个病例之间都各不相同。穆克吉渐渐开始执迷于寻找医学界的定律,认为这能帮助未来的学生们在一片浩瀚的医学大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个主题从一开始的个人兴趣变成了他毕生的追求,一发不可收拾。下面提到的几则定律都来自穆克吉的研究发现。
这条定律是穆克吉在偶然中发现的。2001年,他的事业在波士顿刚刚起步,一位名叫卡尔顿的先生来找他问诊。这位先生在很短一段时间内体重迅速下降,却怎么也找不到原因。卡尔顿先生人处中年,生活充裕,有着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不抽烟,也没有家庭患癌史。对于他的症状,癌症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奇怪的是,在经过一系列检查后,穆克吉却什么也没有发现。
卡尔顿先生日渐消瘦,身心疲惫,甚至他的护士们都抱怨他的血管太细无法进行抽血测验!穆克吉开始担心无法找到病因,卡尔顿先生也将性命难保。
一天,他在候诊室突然注意到,卡尔顿先生的边上坐着穆克吉以前的一位男性病人。这个病人经因为吸食海洛因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而他们两人谈话的方式,让穆克吉感到不安。之后,穆克吉一整天都在思忖,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不安呢?
突然他灵光一闪,所有线索在他头脑中一下清晰起来:病人的乏力,体重下降,还有萎缩的血管,都能归结到一个原因。穆克吉立刻认识到应该如何对卡尔顿先生进行诊断,而最终的测试结果也证明了穆克吉正确的推测:卡尔顿先生也是一位吸毒者,而他的艾滋病测验结果呈阳性。穆克吉在书中说道:“医学中每一个困难的诊断都可以通过概率论来计算。”
以卡尔顿先生为例,穆克吉一开始没有怀疑他患有艾滋病是因为这个可能性实在太低,直到他目睹病人和吸毒者交流的画面,才有了新的线索和足够的证据。
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病人所有症状全部测试一遍呢?测试结果需要在现有的概率前提下才能进行理智的解读。这听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即便用最好的仪器,测试结果有时也会有差错。因此,医生们只有在全面考量了测试结果和信息证据以后才能对这些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
一个医生需要根据概率提出假想。这不仅在医学界,也在很多其他领域适用。每一个银行家、股市投资商、甚至天气预报员都要通过概率和证据来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真理。
-
-
4.第二定律:“常规”教给我们规则,“异样”教给我们定律
-
这一章里,穆克吉从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故事开始说起。而这个故事,为他的第二定律带来了灵感。第谷·布拉赫是16世纪一位著名的丹麦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把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理论进行了拓展。
托勒密的理论都基于“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万物围绕地球运转”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当然漏洞百出,以至于他最后需要捏造一些荒谬的理论来支撑,比如所有行星和太阳在围绕地球运转的同时还相互运转。而哥白尼的观点则更加接近事实。他认为太阳系的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这个中心运转。但是因为哥白尼错误的认为行星的运行轨道都是规则的圆形,因而在进行计算时遇到了很多难题。
布拉赫则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把地球放在中心,认为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运转,但是其他的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理论在当时非常惊人,虽然后来也被证实是不准确的。而穆克吉用了一个和这段历史相似的例子来阐述他的第二个医学定律。
在癌症治疗中,当一种新的抗癌药推出的时候,1000个服用此药的病人里,它通常只对1个人产生疗效。这样的试验对制药公司来说是巨大的浪费。2009年,纽约一位年轻的癌症科学家大卫·索利特决定启动一项非传统的癌症研究项目。他找到了一项药物试验中唯一幸存至今的病人,进行了深度的基因研究,最后发现了两个变异的基因——TSC1 和 NF2。正是这两个基因,才让这位病人在药物的辅助下战胜病魔。
索利特接着把这两个基因和其他有轻度成效的病人进行了交叉对照,发现有些病人和那位幸存者一样携带TC1基因。最后,索利特得出结论,TC1基因携带者在药物辅助作用下将更加容易成功治愈癌症!现在,药物公司可以在临床试验前,将那些携带TC1基因的病人与一般病人分开,这样试验将更加有成效。
每一个理论都有成为谬论的可能性。如果医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医生们就需要全力以赴发现不同理论中的错误,从这些错误中得出更新更好的理论。
-
-
5.第三定律:每一个完美的医学试验,都掺杂着人们的偏见
-
其实任何学科里都会掺杂人类的偏见。因为不管我们累积多少客观的数据,最终都是由我们人类得出结论。医生也总是带着偏见治病, 因为他们想让治疗成功。
上世纪早期,一位叫威廉·豪斯泰德的著名美国外科医师认为,很多乳腺癌治疗方案失败的原因在于,医生在手术中没有摘除足够的癌细胞。他管这叫“不干净手术”。针对这个现象,他的解决办法就是“彻底切除乳房”。在这个手术中,他不仅会清除掉肿瘤,还会同时移除部分控制手臂、肩膀和胸部的肌肉。
不过他的手术也并不是每次都成功,很多女病人的癌症会很快复发。豪斯泰德当时并没有认识到癌细胞并不会呆在同一个地方,而是会在整个身体里移动。但是由于他对这个理论的坚持和热情,整个医学界也都对他坚信不疑。
直到80年代,有些医生开始挑战“彻底乳房切除法”的权威性,把保守性手术和局部放射性治疗相结合,得到了和前者相似的手术结果。从1900年到1985年间,有10万到50万女性接受彻底乳房切除手术。而今天,人们已经不再进行这种手术了。
为了避免医学中的偏见,很多研究都尽可能确保实验的客观性。参与实验的病人甚至对自己参加的实验一无所知,以避免产成不必要的感觉。但是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实验对象要人为挑选,而这些实验对象本身也带着自己的偏见。你也许认为这些试验都是随机的,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最终,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回到医生手中时,他们在读取数据、分析结果的时候,也会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偏见。
-
-
6.医学是最人性的科学,它既美丽又脆弱
-
了解了上面的这些例子,你就会发现,简单来说医学定律就是这三类:经验,异样和偏见。
在费城,有一名6岁的小女孩罹患白血病,医生截取了她的一部分免疫细胞,生成了一种能杀死癌细胞的病毒,然后把它重新注入了女孩的身体里。
几个小时以后,病毒产生了反应,杀死了所有的癌细胞。但同时小女孩的身体却开始衰竭,最后进入了昏迷状态。她的身体意识到体内细胞的斗争,并且试图停止工作。
医生们这时候恐慌起来,开始寻求其他帮助。最后他们机缘巧合地决定使用一种治疗关节炎的药物,来帮助缓解小女孩体内的炎症反应。没想到药物立竿见影,小女孩很快醒了过来,而她的癌细胞也彻底消失了。
但是她的癌症会回来吗?谁也不知道,因为她没有过类似的病史。她的反应属于正常还是异样?这也是一个未知数,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我们又要如何进行没有偏见的研究实验呢?目前为止这还无法实现。
穆克吉承认这三项医学定律只是他自己总结的定律罢了,它们帮助他在医学生涯中成为一个更好的医生,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是唯一的定律。
伏尔泰曾说过:“医生知药不知病,知病不知人。”在医学界,总有太多的未知。所以医学这门“最年轻的科学”也可以说是最人性的科学,因为它既美丽又脆弱,指引着医学研究者不断去探索未知的奥秘。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肿瘤专家和研究学者,这本书取自他真实的个人故事,而且他提出用定律和规则的形式看待医学的理论。医学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和奇迹,而穆克吉在书中提到的定律能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这个神秘而复杂的领域。如有兴趣,读者也可以在TED系列讲座中找到根据该书改编的著名演讲。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如果掌握了完整的信息,你当然可以做出最佳的决定;但是学医则要求你在没有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最佳的决定。
● “最年轻的科学”也是最为人性的科学,它是如此的美丽而脆弱。
● 每一个理论都有成为可能谬论。如果医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就需要全力以赴发现不同理论中的错误,并得出更新更好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