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秃”如其来的传统烦恼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又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俗话说的好啊,“一白遮百丑,秃头毁所有”,人到中年,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那是相当的重要,所以咱们新的一期大内密探,就来说说“脱发”。 那个、那个经典的广告词怎么说的来着:看前面的帅哥,清爽帅气,看帅哥的发型,清新有型!当今时尚圈,发型约等于颜值,选对适合自己的发型,能让明星们在红毯上、闪光灯前、海报里更加自信放光芒,引得一群宅男迷妹星星眼外加一掷千金挥金如土。当然,这是有头发的明星。 让发型师日渐焦虑的,是那些年过四十、头发日渐稀薄、发际线拼命后撤、还隐约可见锃亮头皮的——男明星们。毕竟男明星们到了30岁这个坎儿,最大的敌人不是肥胖就是秃头。 明星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你以为你是英俊潇洒的御弟哥哥,引得一路女妖精前赴后继,女儿国国王日思夜想,在无数个寂寞清冷的夜里一遍又一遍的问:女儿美不美?殊不知,你可能早就是那“铁掌莲花”裘千尺,头发稀疏、几近全秃,这扎也不是,不扎也不是,说没头发咱确实有,说有头发这貌似牵强。嘶!发愁。 根据不完全、非严肃统计:脱发,不负众望地成功一跃,跻身年轻人焦虑原因排行榜前三,久居不下。现在80、90后是脱发主力军,男性比女性脱发的概率更高,大约60%的男性在25岁之前就出现脱发迹象,而在30岁前出现脱发的比例高达84%。 当有一天你从睡梦中醒来,站在洗漱台前,双手熟练地摸着脑门抓头发时,突然惊心动魄地发现——脑门后面还是脑门,我头发呢! 啥时候开始,头发对你的容忍限度达到了历史峰值,一退再退、毫无底线。各位五湖四海的兄弟们,来,让我们一起为咱们的头发默哀、致敬!你们承担了本不属于你们这个年纪的责任。 当然了,各位姐姐妹妹,你们也别开心的太快,你们的脱发虽然没有咱们男性的突出,但是也足够吓人。当你美美地从梦中睡醒,枕头上散落一把头发,天哪,我昨晚做一个梦,今早就要承担这么大的代价?我舒舒服服地洗个澡,还要担心下水管道会不会被我的秀发堵住。 每次大扫除,扫帚上总要缠一圈头发……当十亿少女向魔镜发问:“魔镜魔镜,我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的时候,魔镜操着一口天津话回答:天哪,这哪儿来的鸡毛掸子! 其实,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困扰咱们的“脱发难题”,它不是新时代新科技的新生物,古代的俊男美女、才子佳人们,说到脱发,照样瑟瑟发抖。 在古代,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剪头发,毕竟老祖宗早有教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谁剃头,谁就是大不孝! 在清朝之前,汉族人不绑辫子,不剃头,不剪头,满头留发。小孩生下后,头发任其自然生长,到读书的年龄,梳洗后挽结为髻,这叫“束发受书”。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表明成童;等到了20岁的时候,行冠礼,表示成年。因此,古人的头发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年纪。 说到这儿,良辰觉得用发型看年纪的“绝招”不光古代有啊,现代也有。你走街上打眼一看,但凡头发剃成规规矩矩的小平头和小锅盖儿头的,八九不离十就是十几岁的学生党们。为啥?徐良有首歌唱得好啊,“学校不让留头发,土的掉渣……” 咳咳,言归正传,所以说头发对于男子是极为重要滴,在有些朝代甚至还用发型区分身份的高低,穷人有穷人的束法,贵族有贵族的束法。比如明朝,成年男子也不扎辫子,他们怎么做呢?一般的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袋后面挽成两三股发髻,只有读书人、秀才、贵族才把发髻挽到头顶上,有些贵族还爱装点金玉珠翠,那更是把荆钗布衣的普通百姓区分的明明白白的。 还有啊,在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刑”,说白了就是把罪犯的头发剃光,也就是司马迁说的“剔发受辱”,也有“削发代首”的说法。用头发来代替头,你说头发它重要不重要? 当然,用头发代替头,这波实用主义操作最溜的,还属三国时的曹操,行军途中,胯下宝马不小心惊踏禾苗,好巧不巧撞上了自己颁布的“践苗者斩”的律令,不得不“割发权代首”,那意思,我已经把我最宝贵的头发都削了,你们还要我怎样!对于这波操作,良辰我忍不住拍案叫绝哇!这简直是妙蛙种子吃着妙脆角进了米奇妙妙屋,妙到家了! 好啦,以上良辰提到的都是古代人头发的“社会性价值”,下面,咱们来说说头发的“艺术性价值”,是什么呢?不急不急,待良辰缓上一缓,喝口茶,歇歇再与您分说。 编导:卡!歇什么歇!扣你工资啊!接着说。 好嘞!打工人,打工魂!咳咳,刚刚说到这个古人的这个头发的这个“艺术性价值”,那是相当重要且有魅力滴。 古人是相当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的,特别是头发,男子成年束发,女子嫁人挽发。但只有在一个情形里,古人会怀着期待甚至喜悦的心情,去散发或者剪发。是什么情形呢?是什么情形呢?猜一猜猜一猜——这个情形就是“洞房花烛夜”。 古人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根据古代传统习俗,洞房花烛夜,两情相悦的男女会披散头发,各自剪出自己的一绺宝贝头发,结成结,寓意心心相印,白头到老,永结同心。啊,好罗曼蒂克啊! 而在古人的诗句中,发丝即是相思、依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思妇早上起来化妆照镜子,担忧满头青丝变作白发,青春的容颜消失。游子晚上长吟不寐,离开了爱人也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呜呜,多么凄美的爱情,良辰我慕了。 在今天咱们俗气的想象世界,长发几乎就是古人的“专属代名词”,你看看今天满大街,有几个长发飘飘的?再看看我们电视剧里面的大侠“刀光剑影只见发丝微动”,还有风神俊朗的仙人,哪个不是长发飘飘、衣袂飘飘、仙气飘飘。飘柔,就是这么自信! 知道头发对古人来说有多重要了吧? 好啦,高兴的事情说完了,该来点悲伤的气氛了——人们对头发有多珍视,脱发的时候就有多悲伤!要说在古代哪些群体是脱发的高发群体呢?那必然是诗人! 这个群体啊,懂得多,想的也多,多愁善感,伤春悲秋,满腹牢骚。而且他们都对自己的外貌格外关注,良辰经常能从各种大文豪大诗人的诗中嗅到那么一丝丝“秃头”的小无奈、小羞怯。 话不多说,先请出主打悲伤风格的“诗圣”杜甫先生,先来看看他的一战成名之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家遭遇战乱,山河依旧存在。长安城里的草木呢已经变成了深绿色。我受到时局的感染,看见花开就落泪,听见鸟鸣就心惊。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多么感慨悲壮的诗句,有毛病吗?没毛病。 请注意,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什么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我忧愁啊,愁得我头发一把一把地掉,用手挠挠头,头发更加稀疏了,现在可好,连个簪子都插不上了,愁啊!” 作诗会脱发吗?怎么前三句还是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到最后一句就有些小无奈小忧伤?害,头发就是要掉,真拿它没办法! 写《春望》的时候老杜才45岁,过了几年,他又写了《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有时骑猛虎,虚室使仙童。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老杜写诗,随时会更新自己的头发状况,这下可好,跟之前比起来,他的发量更感人了。“发少何劳白”显然头发都没有了,白不白也就无所谓了。这时的老杜可才52岁啊。 诗圣杜甫抱着自己掉的一地头发正愁着呢,这边诗魔白居易申请出战!要论脱发哪家强?河南乐天响当当。一首《白发》道尽了辛酸,“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头发啊头发,你是跟我约好了时间吗?怎么今天早上我一梳头,就掉了一把又一把的头发。 白居易显然是外貌协会的终身成员,对他自己的头发格外在意,“脱发诗”作了一首又一首。40岁的时候他又写了《沐浴》,“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知。”想来是洗澡的时候看见自己掉的一地头发,既心疼又无奈只能寄情于诗,发发牢骚。“天哪,我才40岁,我的头发少的已经不需要用梳子梳了,那等我到70岁怎么办?” 果然,白居易一朝戏言终成真,这一年他45岁,作了《吾雏》,“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这是白居易写给独生儿子的一首诗,显然这个时候老白的头发已然“落尽”了。这还没到70岁呢,一口毒奶倒是奶中了自己。 要说众人都在担心白居易这个“外貌协会终身会员”加“头发十级爱好者”会不会因为“秃头”而伤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时候,老白却自己走出来了。他在《嗟发落》一诗中表示,各位亲朋好友,你们别担心了,自从我“秃头”之后,我是早也叹息,晚也叹息,现在它已经无情地掉光了,但是我仔细想了想,“秃头”也不算是一件坏事。 怎么不算坏事,“白阿Q”这就解释了:我既不用梳头,也不用洗头,少了一堆麻烦事;夏天燥热,头发浓密的人汗流浃背,还得把头发盘成髻,我就不用,凉快的很,拿凉水往头上那么一浇,舒服!还有现在佛教这么流行,我哪天顿悟了,连头都不用剃了,直接做个自在和尚去。老白这摆明了是个“小傲娇”,从前的头发对我爱答不理,现在的白居易让你高攀不起! 当然,说到脱发,不提陆游是说不过去的,最离谱的是,人家还因为脱发成灾,产生了些许超前思维——植发了解一下?他在《细雨》一诗中写道:“壮心已与年俱逝,脱发应无术可栽。”古代虽然没有植发技术,但咱们现代有啊,朋友们,不能因为头发少就日渐消沉啊,头发少我们就植发,头发掉多少我们就栽多少,哪里掉我们就往哪里栽。勇敢牛牛,不怕困难!奥里给! 在现代啊,“没毛”病的治疗方法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一打开网站,就自动冒出来各种治疗脱发小妙招,什么“一抹生效,三十天让你枯草变密林”,更有甚者在网上宣扬一种“物极必反”的治疗方法:你不是头发稀疏吗?那咱们干脆全给他剃了,让他从头开始生长,你别不信,我表妹的眉毛就是这么长出来的! 良辰总觉得这一招好像在哪儿听到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高手”出招,招招毙命!这种方法估计是不太管用的。 那到底该怎么办啊,古代人难道只能像老白说的那样,抛弃红尘,遁入佛门了吗?不不不,他们远比你想象的聪明。 在古代,如果你是“地中海”,那么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戴帽子。《晋书·舆服志》记载:“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帻,也就是头巾,戴头巾本来是底层人才有的装扮,但汉元帝除了额前的头发比较浓密外,其他地方秃了,于是他只好用头巾遮住。 那位说,你刚不还说了一句“王莽顶秃”吗?想象一下,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正喜滋滋地准备搞登基典礼呢,尴尬的事情出现了,奢华的王冠怎么也不能在他稀疏又光滑的头顶上站住脚。害,又一个典型的“地中海”,正头顶都没有头发,你找谁来都扎不起丸子头啊,怎么戴皇冠?你说是不是。 这下丢脸丢大了,还好“绝境使人成长”,王莽给帻加了个盖子,把这个盖顶部升高做成“介”字形的“帽屋”,成功营造出里有扎丸子头的假象。这波操作,良辰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这么好用的东西怎么能独享,大家纷纷效仿,还喊起了口号“王莽秃,帻施屋。”呵呵,不知道王莽听了有没有气的吐血? 除了戴帽子这一生硬的做法,戴假发也是遮盖脱发的好法子。《庄子·天地》说:“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传说早在尧舜时期,舜帝给人治疗头疮,就用假发来遮羞。到后来一直沿用演变成了“䯼髻”,类似一种假发套,用金银丝或头发编织而成,扣在头顶上,十分逼真,增加发量的效果杠杠滴。 说到这儿,肯定就有可爱的朋友要发问了,这说了半天都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物理方法”,难道我大中医就没有治疗“脱发”的应对之策吗?必须有,马上安排! 根据中医的理论判断,头发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肾和血不好,肾血虚弱,头发自然营养不够。要从温肾补血开始调理,从而达到生发养发的功效。曹操的二儿子魏文帝曹丕就深受脱发困扰,他让御医潜心研制防脱发秘药——马鬃膏,据说效果奇佳! 另外啊,古人未雨绸缪,知道头发金贵掉了不好长,便研究出来一套“护发套装”——“香皂、鸡蛋、花露油”,《红楼梦》里的小姐姐们就是这么护发的。先用香皂洗头,香皂跟我们现在的香皂不一样,《千金药方》中记载:是由猪胰、皂荚配各种香料药材制成的。 洗完头之后呢,再往头上打个鸡蛋,准确的说是“打个蛋清”,好家伙,搁头顶上做菜呢?不过还真有相关记载,《濒湖集效方》中就说到“妇女头发垢脂,鸡子白涂之,少顷洗去”,鸡子白就是蛋清。 把蛋清洗之后,最后再用花露油在头发上按摩。这花露油也不是凡物,是由花瓣与青油熬制而成的,青油是什么油?乌桕树的籽榨成的油被称作梓油,也叫青油,至于花露油一般用什么花瓣,我猜应该是茉莉花,因为《本草纲目》中说茉莉花容易催生头发,所以更适合做头油。 瞧瞧这一套套的流程,跟老祖先们相比,良辰简直活得像个野人。 最后呢我想说,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脱发都是一个大难题,中医讲求“以心养身”,注重心情舒畅,年轻人不熬夜早睡早起自然身体好。不过脱发了也不用太着急,帽子、假发安排起来,实在不行不是还可以植发嘛,不慌不慌。 那么今天的关于古人脱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身心舒畅、心想“发”生,都能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哦!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奇遇,喜欢探求,喜欢想象的文科生。想把千门万户的奇遇写给你,想把天马行空的奇遇写给你,更想把内心细腻的奇遇写给你。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在古代,诗人是脱发的高发群体。杜甫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白居易说“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陆游说“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晨梳脱发虽无数”……
在今天,“没毛”病的治疗方法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可是在过去,人们脱发了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