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谈价码,受招安
- 各位路上读书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良辰周。今天继续为您带来《明朝那些事儿》之番外篇。 上一回我们说了盐贩子张士诚的发家史,在遭遇朱元璋之前,张士诚的运气可以说是好到爆炸,每逢大难总能逢凶化吉,仅仅三年时间,就从泰州投机倒把的二道贩子,变成了天下绿林大盗的super idol。 然而,渡江之后,张士诚的好运气,就好像被他落在江这边没有随身携带一样,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遇上了一生的劲敌:朱元璋。倒也不是朱元璋主动找他,而是张士诚膨胀了,想挑个软柿子捏捏,看去看来,他就觉得朱八八最软。 可他十万个没想到,他这手刚一伸过长江,就被朱元璋烫了一手泡,紧接着,就连他亲弟弟的命,都搭进去了。在这之后,张士诚是北丢常州,南丢长兴,刚刚到手的太湖流域,转眼间就被挖走了一大半,局面一度相当狼狈。 当然,我们前面说了,这时期的故事,是一个三角恋关系,张士诚被朱元璋打得灰头土脸,别忘了,身后还有个陈友谅呢,陈同学果断插了一脚,有效牵制了朱元璋,也得亏这一脚,不然张士诚只怕要被打回去继续贩私盐了。 软柿子变成了硬柿子,硌了牙的张士诚没想着去买副牙套,而是又把心思转向了元朝控制的浙江,放下朱元璋,努力经营江浙沪包邮区。 想要经营包邮区,元朝政府同意了吗?不同意没关系,反正这时候已经都是靠抢了,反正之前也跟元朝正规军打过几轮,哪一次不是大获全胜?对此,张士诚信心满满。 但是吧,这一次情况不一样了。元朝安排的不是自家的蒙古兵,而是特地从西南调来了一支苗兵过来,这苗兵自古以来就是战力极强的军队,传说还是蚩尤的后代。就连诸葛亮都只能安抚不能消灭,张士诚就更别想了。 这下子又麻烦了,啃不下朱元璋,苗兵又打不赢,张士诚一想,算了,投降算了,反正之前就投降过一次,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再说了,这一次投降的条件也很齐全,张士诚帐下正好有一个蒙古将官,这人以前驻扎在采石,负责阻挡朱元璋过江,结果被朱元璋打成筛子,没有完成任务,害怕回去后被丢蒙古草原上喂狼,就主动投靠了张士诚。 害,瞅瞅这两人,还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专业投降二十年。 这人来自元朝组织内部,还认识不少高级官员,人脉他有,沟通渠道也有,就这么着,通过他,张士诚和元朝江浙行省的左丞相达识帖睦尔取得了联系,这名字太难记,我们就叫他小达吧。 投降这种事,张士诚是专业的。他盘算了一通,既然短期内没有再扩大势力的可能,趁着本钱还在,跟元政府谈个好价钱。上次招安连个知州都没混上,这次怎么也要封个大官。多大呢?张士诚一开口,就要元朝给他封王。 我估摸着,要是元朝政府听说了这报价,只怕要气得够呛,what?你先前自个封王我们还没跟你算这笔旧账呢,如今你主动来投降,还要当王,你以为你是孙悟空吗?要不要赏你个齐天大圣当当?要不是当时《西游记》还没写出来,我都怀疑张士诚是猴子看多了,异想天开。 当然了,要说呢,其实元朝中后期那种没落时代,什么王啊侯,那爵位就跟咱们今天流量明星的热搜一样,一天能买好几个,本来也不是啥稀罕事儿,只是难就难在,人家这些都是蒙古贵族内部特供,汉人根本没机会。更何况张士诚这种造反头头。 所以,关于张士诚要封王,负责沟通的小达都懒得向上级打报告,当场拒绝。 正所谓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生意不成交情在。被拒的张士诚豪不气馁,他降低一档,王我不要了,封个三公吧。到底是干走私做生意的,有得赚就行。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谈妥,元朝封了他一个太尉。 不过,元朝也留了个心眼,在封赏张士诚的弟弟、部将的时候,给的都是淮南行省的官职,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把张士诚的活动范围圈定在淮南行省,防止他往浙江方向渗透。 可是吧,元朝这算盘算是打歪了。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压根不讲武德,一转身他就自封下属,不仅封了淮南行省的,还封了江浙行省的,完全没有把元朝的命令当一回事。 总而言之,张士诚虽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却压根不受元朝的管束,一切兵马、钱粮、城池都由他自己掌控,非但不许元朝插手,连具体情况都不向上报告。所以说,这次招安,就是个面子工程。
- 2.鸠占鹊巢,张士诚笑到最后
- 3.沉醉虚名,格局终究太小
- 4.越打越菜,索性弃武从文
- 5.犹豫迟疑,时机一去不复返
- 6.大势已去,至死不屈是豪杰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乱世之中,诞生了许多英雄。北有支撑元朝的几大豪杰,中有揭竿而起的红巾军领袖,南有朱元璋的诸位宿敌。金戈铁马,沙场红尘,滚滚人海之中,到底谁能脱颖而出?到底谁能雄霸一方?到底为何又是朱元璋夺得了天下?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回到元末明初,聆听豪杰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