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新人口论
拂去历史迷尘,回看我国“生育”歧途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五十年代的一篇长文,影响我们到今天
- 说起“人口”这俩字儿,那可真是谁都不陌生。大到刚过去没多久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小到街坊邻居谁家成了婚、生了子,都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仔细想来时间过得可真快,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居然就已经是2016年元旦的事儿了,一转眼,三胎政策也放开了。不过,政策怎么说,和大家怎么做,那是两码事儿。想当年二孩政策一出,人人都竖大拇指说“好”。六年下来,确实有不少心心念念要再生个孩子的家庭如愿以偿。可是,养着养着,发现现在养个孩子,这成本可太高了,心累,钱包更累。结果,出生人口短暂上升以后,就开始明显回落。
等到2021年5月的三胎政策一出,老百姓不但没有高兴,反而还愁眉苦脸的。网上还出现了一个成语新解,叫“民不聊生”,意思是——国家想让你生三胎,人民摆摆手,说:不聊生孩子的事儿,咱们还是好朋友。
百姓心里愁啊,愁奶粉钱,愁鸡娃,愁学区房;国家也很愁,愁人口负增长,愁老龄化加剧,愁越来越高的社会抚养比。每到这个时候,有人就要拿独生子女政策出来说事儿,说要不是当年计划生育搞那么猛,那么严,现在人口至于下滑吗?然后又顺手把马寅初老先生给拉出来,争议一番。
那位说,马寅初是谁呀,争议他干嘛?害,还不是因为当年马老最早写了本《新人口论》,然后提出了“计划生育”的提案。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和人口学家,学术水平一流。1949年后,先后担任过不少院校的教授,甚至北大的校长。和许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样,马老的人生也是遭遇了颇多磨难,他后半生的起起伏伏,就和咱们今天讲的这本《新人口论》脱不了干系。
《新人口论》发表于1957年。马老在这本书里指出,如果按照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人口增长率,也就是千分之二十二,50年后,中国就又有26亿人。所以,他主张搞计划生育。
且不说马老这个主张对或不对,文革到来后,马老就因为这个言论,被四人帮给打成了右派,说控制人口的主张是披着学术的外衣,贩卖反动政治观点,向党的社会主义路线进攻。后来,马老被迫辞去了北大校长一职,而且还被要求不得发表文章,不得发表讲话,不得接受采访,不得会见外国人士和海外亲友。就这样,马老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论坛上,一消失就是近20年,一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
当年主持平反工作的胡耀邦同志留下了这么句话:“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我们再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再后来,1982年,计划生育被制定成了国策。
如今的我们回过头看计划生育,心里可能五味杂陈。但是,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和现实环境,又来否定《新人口论》,那就又错了。马老出生于1882年,这本书成书于1957年,和现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都是天差地别。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本书是先进的、理智的,是符合时代需求的的,当然,它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那么,今天再读《新人口论》是不是就没用了呢?也并不然。总有一些事情,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
在这本书里,马老不但提出人口增长幅度要合理,安排生产活动要合理,还掷地有声地提出,要通过教育提升人口质量,率先把人们的视野,从简单的人数,扩展到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匹配。
看看咱们今天,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正是当初马老所说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的体现吗?咱们今天说要注重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不正是在践行马老当年说的“提高人口素质”吗?可见,这本书,确实有着超越时代局限的真知灼见。
所以,咱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本影响了中国几十年的《新人口论》,到底讲了些什么。
-
2.“新人口论”和马尔萨斯主义不一样
-
3.控制人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
4.计划生育政策的“应当”与“不宜”
-
5.人口质量如何提升:文化技术下乡
-
6.那个年代的失业——从人口学视角讨论
-
7.后记:一本薄书,半生浮沉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马寅初,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口学第一人。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学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1957年,我国经济学家马寅初挥笔写下《新人口论》。社会主义有没有可能人口过剩?有。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口有没有过剩的威胁?有。怎么解决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从那以后,马寅初的一生浮沉皆为这本书。“计划生育”的国策更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仍为人说道。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马尔萨斯从掩盖资产阶级政府的错误措施出发,我则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
由于受现有工业水平和国家财力的限制,还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研究的要求。欲达到这个目的,唯有加速积累资金,一面努力控制人口,不让人口的增殖拖住科学研究前进的后腿。
就今日科学落后的中国来谈,提高农村中的科学水平是很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先传播在农村中急迫需要的技术知识,并先提高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