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人“鸡娃”谁家强?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21世纪的社交场合,聊什么最能快速融入陌生人群?答案是:聊孩子。只要聊养孩子,有娃没娃的都在一块儿操心。 这没娃的,要么天天琢磨着怎么要孩子,看个《甄嬛传》都能吓得立马下单一双银筷子,生怕冷不丁冒出来个华妃想谋害自己;要么就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之前,往朋友圈转发几条《上一个劝我要孩子的亲戚,如今怎么样了?》的微信文章,给自己壮壮声势。 这有娃的呢,心里也踏实不到哪儿去,宅家追剧也能把血压追到超速,《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一系列养娃大戏,让已经焦头烂额的家长们每天还要分出一半的心思来操心屏幕里别人家的娃。 其实说到底,大家操心的都是相同的事:既怕自己养不好娃,又怕娃自己不学好。 正是瞄准了这种心理,一窝把娃养出了名堂的“虎妈狼爸”都乘风而起,成了鸡娃界红人。就问问你,有多少90后不知道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个不曾谋面、但是只要开家长会就必然被提起的“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多少花季少男少女的噩梦?不仅如此,刘亦婷的那个让犯错的女儿手握冰块直到融化的“虎妈”,也成为无数父母效仿的对象,哎,可怜了多少东北的男娃女娃们啊。还有,朗朗的“狼爸”也榜上有名,为了督促朗朗弹琴,他甚至还曾吃过药、跳过楼,作妖起来毫不手软。 为了让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爸妈们向动物园致敬的脚步也在加速。这不,这几年走红了一个新词:“鸡娃”。 “鸡娃”是什么意思?指的是那些疯狂给孩子打鸡血的家长,拼命催促孩子学习,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在让孩子为“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而读书。别人家的孩子开始学计算机?咱家娃必须学会搞编程、写代码。别人家的孩子开始考雅思?咱家娃必须能独自一人畅游美国八大洲。十岁的孩子,六千的词汇量,在美国够用了,但是在北京海淀区还远远不够。 一开始,鸡娃只是“称霸”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甚至有网友在南极碰见了一群来自朝阳区的小学生在毕业旅行。但近年来,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小学鸡”也难逃内卷的噩梦,鸡娃教育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小学鸡”们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没日没夜地东奔西走,一群家长也跟着苦不堪言,纷纷想把时钟往前拨,想送自己的娃回到古代,去安安稳稳地读个几年不用考级、不用拿奖、不用花钱报课外辅导班的圣贤书。 你以为古代就不鸡娃了吗?错!白日做梦! 估计大家心里也都明白,鸡娃,实际上不就是“升级换代”了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吗?从古到今,哪个当爹娘的不盼着儿女成才呐?“娘不盼别的,就指望你有出息”这句话,光在《武林外传》里,断指轩辕就对李大嘴说了好几遍。 可李大嘴最终也不成器,考上个武状元还得靠cosplay。武状元是什么?是皇上的人!那可是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呀!在这儿我就想给李大嘴他妈提个醒儿了:您以为皇上家就消停了吗?要知道,皇上“鸡娃”起来,那是毫不手软! 话说五六岁的皇子们,当别人家的小朋友还穿着开裆裤吃着糖人、抓着癞蛤蟆时,作为未来扛起江山社稷重任的他们,早早就开始四书五经了。别说什么不满入学年龄不能入学,入学年龄都是他家定的,学校都是他家开的,课程表可能都是亲爸爸写的:早上四五点起床,五点学到下午三点,学完儒家经典,接着来一轮满文、蒙古语,这还是文化课,下午的体育课学骑射,完了还要来点艺术课,书法字画音律啥的。上课老师都是名扬四海的顶流,你都不好意思上课打呼噜。 学就算了,学不好还得挨收拾。因为亲爸爸也就是皇上,还会时不时来抽查,做不到对答如流,就提早跟未来的皇位say goodbye,所以,身为皇帝家的小鸡娃,不用皇阿玛亲自下手鸡,六岁的小孩早早就学会“鸡”自己了。哎,如此摧残祖国的幼苗苗,果然是最狠帝王心! 有个叫徐冀的清代文人有句超狠的吐槽,“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读书读到闻者落泪,这“鸡娃”手法也太有皇家风范了! 那可能有人就说了,皇上是一国之君,“鸡娃”是必须的,不然怎么管理好国家?好吧,你要这么说,就是逼我拉出一批非典型狼爸虎妈了。 曾国藩曾大爷都知道吧?湖南乡下鸡窝飞出的著名金凤凰,年轻时候靠爹妈鸡外加他自鸡,在人生即将落魄的中年阶段,意外鸡进了进士阶层,随着他的发迹,曾家也大大地显赫了一把,当然,曾家这个大家族也大大发扬光大了鸡娃的光荣传统。百年曾家,也就四代人的功夫,出了足足二百多位文化精英,这比大街上捡到钱的概率还要高不少吧? 和曾大爷类似,后来让无数青年膜拜的梁启超叔叔,他家也够“横”,九个孩子三个院士,剩下六个,全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奇怪不奇怪?曾国藩和梁启超的孩子都这么有出息,是不是他们这样的名流世家也搞“鸡娃”那一套?答案是:yes!不信的,你们去翻翻曾国藩家书,还有梁启超传啥的。 不过别激动,别看着曾大爷和梁叔叔鸡娃成功一大片就赶紧上阵,要知道,鸡娃界有一条铁的定律:有的娃不用鸡,有的娃鸡了也没用。这不是我说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鸡娃”大师颜之推自个儿讲的。为了“鸡娃”,他可是写了一厚本儿的《颜氏家训》。 大师说了,有的孩子天生就是读书的料,你不“鸡”,娃也能成才,用不着你每天急赤白脸地逼逼叨,跟个唐僧一样让人烦;有的娃呢,天生一颗榆木疙瘩脑袋,资质平平只是你不肯承认,你“鸡”娃,娃也听不懂,叽哩哇啦你一堆,也是白费力气对牛弹琴,把自己整的跟个苍蝇似的嗡嗡嗡。 所以,颜大师的意思是,真正需要“鸡”的,是那些资质平平、才智中等的娃。 是不是听起来还挺心酸的?看起来,想一想,要是搁在古代,很多娃娃只怕连被“鸡”的资格都没有。不知道北上广的鸡娃母亲们听到这儿,心里会不会默默点播一首《感恩的心》送给这个时代。 人家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打孩子的招数都不一样,有的妈爱拧耳朵,有的妈爱掐大腿根儿,但目标都是一个:就是要把你治得服服帖帖的。鸡娃也是一样,当妈的但凡开始“鸡”你,招数比蔡依林还要七十二变。 孟子他妈的招儿,咱们就不提了,搬学区房这事儿在其他“鸡妈”面前,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宋朝,朱天赐他妈就已经懂得将“鸡娃”营造成一种社会新风尚,想要“学习强宋”。朱天赐是谁?北宋江苏饶州人,小时候曾经参加过“神童考试”,把书背的劈里啪啦响,并一举拿下官职,从此人生开了大挂,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这给饶州的“虎爸虎妈”们做了个好榜样,家家户户的娃娃们可遭了殃,当地的背书大潮比前些年的“疯狂英语”还要猛烈。不管家里孩子水平怎么样,长到五六岁、大概能念书时,家里就会专门请老师来教他们读《五经》。孩子每背出一本书,教书先生也会得到事先商量好的赏钱,所以白天黑夜地都在让孩子苦读经书。 光读书也就罢了,这些娃还不能好好坐在房间里读。因为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专心,把他们装进竹篮里,再高高地挂在树上,断绝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 那么问题来了,众多家长纷纷效仿这种“鸡娃”,难道真的有效果吗?你还别说,真有偶然通过考试成为“神童”的小孩。从此,“饶州出神童”的美名便广为流传,哎,但饶州娃娃们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啊! 其实刚才说的家长,还只是督促小孩读书,至少还算得上安全,还有更疯狂的家长呢。曹操“鸡娃”起来,可是要儿子提着脑袋上战场的,毕竟世道太乱,他认为儿子们必须要学会骑马射箭,将来才能干大事。 他儿子曹丕在《典论·自叙》里说,“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您瞅瞅,五岁的小孩能有多大力气,曹操就已经安排上开始练习拉弓了。六岁,咱们还在扔飞镖的时候,曹丕就已经学会了射箭;八岁,咱们的“嘚儿驾”还只是拟声词,曹丕就已经跟着他爹能够骑在马上射箭了,甚至还上了真实的战场。 不过话说回来,被“鸡”得最惨的还得数欧阳修,“鸡妈”“鸡爸”齐上阵,逃都没法逃。欧阳修他爸是个清廉的小官儿,家里穷得一塌糊涂,但是他妈却出身于江南名门望族。这个“高知女性+正直官吏”的CP组合,大家一听也能猜到故事的走向了,无非是欧阳修从小耳濡目染爹妈的良好品行,随后成长为一代大师? 错!历史怎么可能让你猜中? 事实是欧阳修他爹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去世前,就对夫人交代:“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要是这话真的应验了,我是没机会看到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对儿子的期待告诉他。”从此,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曾经的一言一语,成为了他成长路上动态更新的座右铭。 欧阳修他妈从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鸡”欧阳修,而是重复使用使用一句金句:“你爸说了”。家里穷,没钱买纸笔,欧阳妈妈就在地上弄了一堆沙,拿根草在上面教修修小朋友写字,一边写一边唠叨:“修啊,你爸说了,咱家不图你能赚多少钱,不图你将来买多大的房子,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孝顺。钱啊财啊不能分给所有的人,但是最重要的是仁爱之心。” 念叨完,欧阳妈妈一定会在末尾加上一句,“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意思,你别嫌老妈唠叨,别嫌我烦,我啊,教不了你什么,这都是你爹的愿望。嚯!这谁还敢不听啊! “鸡娃”太疯,真的很容易把人心态搞崩。 就拿皇帝来说吧,原本只是想招几个神童装点一下皇家门面,现在成了KPI,这游戏就变味儿了。咱们前面说的“饶州神童们”,就曾经把宋哲宗给折腾烦了。他寻思着,我这一大老爷们儿,天天坐着听小孩子背书,无不无聊啊?于是大笔一挥下令要求礼部消停几天,别再搞什么神童考试了。 皇帝是想消停几天了,但“鸡娃”的家长们不答应啊!已经身居高位的饶州老乡们也不答应啊!熊熊燃烧的造福家乡的社会责任感把他们浑身上下烧了个遍。 出身饶州的朱天端、范天佐等进士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说自家早就“鸡”出了一堆张嘴就能哇哇背五经的天才神童,麻烦皇上看两眼。“鸡娃”的家长们也不敢坐以待毙,带着自己家的神童一股脑儿地开始冲,要求皇上亲自考试,不能埋没了人才。 皇上也没辙了,如果直接让大家散了也容易弄丢了民心,显得自己不近人情。也不知道是谁给出了个招,下诏说:我们要会射箭的神童,只会背书的就先回家吧! 这下子饶州人民可傻了眼了,不是光背书就行了,这咋还内卷上了呢?饶州娃娃们接下来又该过上怎样水深火热的生活?估计不说,你也能猜到几分。 就这么个鸡娃劲头,到了2021年也丝毫不减。别人家的孩子报了兴趣班补习班,自己家孩子也要报,毕竟现在都在鼓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嘛,不能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前些阵子六一儿童节,国家还准备了一份三胎政策的厚礼,让年轻父母们叫苦不迭。“鸡”一个娃,累;“鸡”两个娃,咬咬牙还能忍。可是要一口气“鸡”三个娃,生产队的驴都受不了这个工作量。自己累不说,娃也很累的好不好? 而且,你以为这些喝“鸡血”长大的孩子离开家庭之后的表现一定会很好吗?有专家和媒体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娇惯”的一代,是长不大的彼得·潘。谁能想到,鸡娃教育却养出了一代妈宝男和娇娇女,除了读书,除了和其他同龄人较劲,这些娃长大了,可能什么都不会。 不会就不会吧,还能继续教,可问题是孩子的学习压力一旦超负荷,甚至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在母亲的“高压政策”下喘不过气,最终患上了抑郁症,可不可怕? 所以呢,各位父母们,别再疯狂鸡娃了好么?多关注自家孩子的健康成长,少关注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增加焦虑。有句话说得好,“欲要鸡娃,必先自鸡”,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更重要。 行了,今天的话题结束了,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五梨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鸡娃”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鸡”起娃来更疯狂!曹丕五岁,父亲曹操就开始训练他骑马射箭;一代文豪欧阳修的人生,是从“狼爸虎妈”齐上阵鸡娃开始的;在北宋的江苏饶州,因为出了一位神童,掀起了一波背书大潮,一时间“鸡娃”成风……
可终究是,鸡娃太疯,心态必崩,欲要鸡娃,必先自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