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下)
中年丧夫,接管报业,纵横政商两界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婚姻中出现第三者,维系家庭还是毅然放弃?
- 在上期节目里,我们讲到,凯瑟琳结婚以后,就开始修炼,争取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孩子的好妈妈。在她放弃了个人事业之后,菲尔的事业风生水起,带领《华盛顿邮报》从一家地区性的小报纸,成长为全国性的报业巨头。但是,有得必有失,在《邮报》一路开挂的同时,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也让菲尔的身体和精神陷入了双重危机。
为了事业,菲尔不仅给自己定下高目标,还不分日夜地刷工作,马不停蹄地飞到各地出差。这样的工作强度,这样的心理压力,从接手《邮报》没多久,菲尔就得了各种病。为了减压,他开始酗酒,喝多了后就经常和凯瑟琳吵架。
凯瑟琳有的时候就劝他,别太辛苦了,心情轻松一点。可菲尔争强好胜,坚决不承认自己压力大。但不管他承不承认,压力就在那里。凯瑟琳记得很清楚,1957年10月的一个午夜,菲尔突然嚎啕大哭,整个人都崩溃了,不管怎么安抚都没有用。后来,菲尔到医院,被诊断出了躁郁症,就是情绪,一会儿狂躁,一会儿抑郁,在今天的医学上,称之为双相障碍。
但是,在当年,这个病并不被人们普遍重视,凯瑟琳和菲尔也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凯瑟琳那么崇拜菲尔,觉得他那么厉害,哪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得了抑郁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放在心上。菲尔也是一样,除了去定期看医生,压根不愿意接受任何专业治疗。结果就是菲尔的行为越来越反复无常,还变得很容易发脾气,而凯瑟琳作为他的妻子,只能一天天忍受丈夫的怒火和暴力。您说,这样的日子还怎么过呢?想想都很难。
此外呢,在菲尔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心结。那就是和凯瑟琳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门不当户不对。一个是富家女,一个是贫家子弟,一个家族资产丰厚,一个只能靠自己打拼,这样的家庭背景差异,要说菲尔这种要强的人毫不在意,那是不可能的。
虽然说,后来岳父把《邮报》交给了他,可是这不但没能拔掉他心里的那根刺,反而还让那根刺越种越深了。他经常质疑自己,现在的成功和名望,究竟是靠自己得来的,还是因为妻子和岳父的帮助?想着想着,他就钻进这个牛角尖里出不来了。和凯瑟琳之间的婚姻似乎不再是爱情的结果,而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成了一种束缚。有了这样的想法,可想而知,出轨成了早晚的事。慢慢地,菲尔和自己的临时秘书,也是公司旗下的一个女记者走到了一起。
在得知丈夫出轨以后,凯瑟琳觉得自己的世界崩塌了。她不敢相信,菲尔这么优秀的人会抛妻弃子,再说了,还有《邮报》,难道他也不管了吗?就像是为了验证凯瑟琳的想法,菲尔很快就向她认错,说要回归家庭。她虽然震惊,难过,但终究还是对菲尔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就原谅了菲尔。
但没过多久,菲尔再次离开,不但高调地宣布自己的新恋情,让所有人都知道凯瑟琳被戴了绿帽子,还请来了律师,打算离婚以后迎娶新欢。更过分的是,他还暗中布局,算计凯瑟琳在《邮报》的股份,想将邮报完全收归自己所有。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莫过于此。
就在凯瑟琳做好天塌下来的准备,打算聘请律师保住自己在《邮报》的股份时,菲尔却又莫名其妙地回到了家里。婚也不离了,股份也不算计了,似乎打算真的回到凯瑟琳身边,和她继续过一辈子。但抑郁症非同小可,凯瑟琳不得不把菲尔送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可是菲尔对吃药很抵触,更不愿意被电击,入院没多久,就设法说服了医生和凯瑟琳,回到了自家的农场。
谁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菲尔已经萌生了自杀的念头。回家没多久,他就拿起一把手枪,饮弹自尽。这一年是1963年,菲尔48岁,而凯瑟琳46岁。
-
2.丈夫自尽,凯瑟琳迎来人生巨变
-
3.满怀勇气,毅然刊登“五角大楼文件”
-
4.率先爆出“水门事件”,总统尼克松下台
-
5.历经工人大罢工,与巴菲特交往密切
-
6.从背后的女人到企业领袖,凯瑟琳传奇的一生完美落幕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凯瑟琳·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公司前发行人、董事会主席,1997年,动手写就这部经典之作,并于次年荣获普利策奖。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秦月,北京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她是《华盛顿邮报》的掌舵者,曾与十二任美国总统谈笑风生,被称为“美国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她就是华盛顿邮报公司前发行人、董事会主席凯瑟琳·格雷厄姆。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这本书将私人故事与时代融合,从经历婚姻巨变 到带领《华盛顿邮报》逆势崛起,从彻底公开“五角大楼泄密案”真相到发布“水门事件”调查报告,凯瑟琳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用真诚、客观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重现了美国近代史。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你都会不自觉地想到公共问题,并在关注共同利益或公共服务过程中回报社会,这也是你必须要做的事。
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的努力,许多人一出现疲乏便选择了放弃。正因此,他们永远领略不到竭尽全力后的光荣与欣喜。
家不是一座房子,而是回忆的巨大储藏室;如果说这是家的美好所在,那么,它同时也是为什么,只有家而没有人会让人不堪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