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光养鸡可不行,还得养猪!
- 咱们中国,是世界有名的猪肉消费大国。据说现在,全球每年一半的猪肉,都是咱们中国人给吃掉的。这猪啊,全身都是宝,猪肉香嫩,猪皮软糯,猪舌猪耳猪蹄猪血猪肝猪脑猪尾巴猪大肠猪拱嘴猪牙花,哪哪儿都能吃,哪哪儿都好吃。 在咱们的印象里,猪就是特能吃、特能长膘。生活里有人要是胖一点,就会被嘲笑成肥猪。可你别瞧猪的脂肪那么老厚,它要是没了东西吃,饿死的速度也可一点也不比人慢。甚至,还会猪吃猪! 那位说,你开什么玩乐,只听说过人吃人的,哪有猪吃猪的?再说了,猪的生存能力那么强,啥都吃,谁能让猪猪饿成了那样?各位,别不信,在今天这年代,啥稀罕事都有,今儿,老刘就跟各位说一档几百万只猪被活活饿死的奇闻。 饿死猪的是谁呢?请记住这家上市公司的名字:雏鹰农牧。 雏鹰农牧的创始人叫侯建芳,河南新郑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企业家。1988年,22岁的侯建芳参加了高考,想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成绩下来一看,傻眼了:就差了1分,没考上大学,落榜了。 十几年寒窗苦读,一朝名落孙山,侯建芳很不甘心。可是再不甘心,那也没办法,家里一贫如洗,哪有钱供他去复读呢?于是,揣拿着100块钱,侯建芳跑去郑州上了一个23天的畜牧培训班,学完后回村里,租下40亩地开始养鸡。慢慢地,养鸡场的规模从100只鸡,发展到了几千只。侯建芳也成了当地的一个养鸡大户。 90年代的养鸡,哪怕是现在的养鸡,大多是靠天吃饭,一碰到什么鸡瘟、传染病之类的,立马损失惨重。这不,养鸡场刚开了没几年,1995年的一场禽流感,让侯建芳差点一朝回到解放前。 那是他第一次碰上禽流感,还没反应过来是啥情况,乌泱泱的5000多只鸡,就一批批倒地,好家伙,死得剩下700来只。侯建芳着急坏了,到处问兽医怎么办,可每个人给的答案都不一样,有一个专家告诉他:像这种情况,不管有病没病,所有的鸡都要统统杀死再处理掉,还有,两年内不要再养鸡了。 侯建芳一听傻眼了,要按这建议,我不彻底破产了吗?还是两年不得翻身的那种。这他哪里能接受。最后,他去买了一个火焰消毒器,把能用火烧的地方全给烧了一遍,不能烧的地方,就用消毒药水泡。你还别说,还真管用。当年,剩下的那几百只鸡,基本一只都没再死,而且高峰期的产蛋率达到了97%。 好消息还没完。一场禽流感过后,很多鸡都被无差别地捕杀了,疫情过后,鸡蛋供应非常紧俏,价格从平时的2块5一斤蹿到了4块2一斤。结果,有鸡有蛋的侯建芳,因祸得福,大赚一笔。 到了2003年的非典,类似的情况又重演了。这次,鸡倒是没死,可物流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侯建芳的养鸡场,只能进不能出。就是你可以买饲料运进来,但鸡下的蛋,就不让你运出去了。鸡蛋运不出去,那就莫得收入;可那么多鸡还要吃饲料啊,你饲料还得照样得买。这不,很多养鸡场撑不住,就把鸡杀了卖了。 当别人都这么做,侯建芳却想了个法子。 大家知道,虾有蜕壳,蛇有蜕皮,这鸡啊,也有换羽一说。和其他很多鸟类一样,鸡在冬天来临之前,都要换一次羽毛,破损的旧羽毛换成茂盛的新羽毛,时间一般需要3到4个月。鸡在换羽毛的时候,不用喂饲料,只需要喂水就可以了。而且,因为鸡在换羽的时候,卵巢机能会下降,所以这个时候的鸡也就不下蛋了。 针对这一点,侯建芳就提出,咱们搞点小动作,让这些鸡内分泌紊乱,来个“强制换羽”,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饲料不用喂了,下蛋时间推迟了,养鸡场的资金压力不就缓解了? 就这样一波操作,侯建芳的养鸡场顺利的渡过了一场资金危机,“非典”疫情过后,鸡蛋价格又一次暴涨了,侯建芳收割了一波暴利。 可是好景不长,2003年的非典危机刚刚度过,转眼就迎来了2004年的禽流感。那个时候还有首改编的歌呢,电视上的点歌台天天放:“一样的鸡肉,一样的鸡蛋,一样的我们咋就成了传染源。”这个问题,侯建芳也想问啊。为什么禽流感每过几年就得来一次呢?养鸡的风险咋就那么大呢? 几次三番,防不胜防,侯建芳决定:咱不能光养鸡了,还得养猪!
- 2.雏鹰模式,成就养猪第一股
- 3.为子谋划,不务正业玩电竞
- 4.极限扩张,债务违约以肉偿
- 5.饿死活猪,股价破一终退市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芳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这几年,猪肉价格像过山车一样急上急下,牵动着不少人的钱包和心。猪肉养殖是一门怎样的生意?所谓的“猪周期”是怎么来的?做猪肉养殖的上市公司,面临着怎样的风险?为什么竟然会有养猪的上市公司,把几百万头生猪给活活地饿死?雏鹰农牧的故事,带您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