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本书有什么看点?让幼儿园重新成为孩子的乐园
-
大家有没有听到过身边的家长感叹,呀,孩子一转眼就长这么大了!说不定你的爸妈也说过,好像你当年穿着开裆裤爬来爬去、跟小伙伴们在楼下疯玩的场景就在昨天,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你已经从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了每天为生活奔波的成人。
确实,童年是幸福又短暂的,你看,六七岁的小朋友们就要开始上小学了,等着他们的,还有中学和大学。所以,可以放开玩儿的这几年,真的是珍贵无比。不过在上小学之前,大家应该都上过幼儿园吧,有没有人因为不愿意跟妈妈分开进了幼儿园还大哭大闹的呢?幼儿园是一个过渡的地方,小朋友们在这里慢慢学会独立,为以后进学校做准备。
以前的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各种游戏,教他们唱歌跳舞。孩子们可以玩耍嬉戏,充满好奇心地观察和探索着周围的一切。然而时代变了,现在的幼儿园早就不再只是一个以玩为主题的地方啦,小宝宝一进幼儿园,就要开始严格的学习,他们有统一的课程和考试,今天的幼儿园宝宝,已经从无忧无虑的孩子变成了“小大人”,每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可是,很多教育专家不是说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吗?我们为什么却要逼着他们坐在那儿学算术背单词呢?可能有人会说,应该是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吧!其实,远远不止这么简单,想知道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吗?那就来听听我今天带给大家的这本2016年2月上市的国外新书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为了方便理解,我就把它翻译成《谁说不可儿戏》吧。通过这本书,我想很多家长朋友会了解到,幼儿园标准化教育的背后,其实包含了社会的变化、人们对儿童认知的理解以及教育资金的问题。
相信听完这本书,你至少会明白下面几个问题:为什么说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反而让不少孩子掉了队呢?在美国,跟幼儿园老师工资水平相当的都是哪些职业呢?还有,为什么说教孩子看日历完全是浪费时间呢?
-
-
2.现代幼儿园并不利于孩子的天性和好奇心
-
相信今天很多80后朋友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情景,十几二十年前的幼儿园,大多数时候都是老师带着小朋友做游戏、唱唱歌、跳跳舞。可是今天呢,80后爸爸妈妈,当您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是不是发现今天的幼儿园已经变成了学校的预备班,才几岁的小娃娃就已经要开始学语文学算数了,还有家庭作业和各种各样的考试。
简单来说,今天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幼儿园都讲求统一的形式,比如说统一的考试、校服,甚至有的幼儿园孩子背的书包都要一模一样,而真正的学习过程却被忽略了。
在美国,这一点更夸张,他们有一套叫做“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准则,对每个科目的知识掌握都有明确规定。比如,这套标准要求所有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要能够掌握某个程度的英语语法,也就是说,所有孩子都要达标,这么一来,孩子真正的学习过程好像就不重要了。
这样的体系有什么问题呢?相信大家一点也陌生,体制教育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不够关注个体的需求和能力。毕竟,这种统一标准的教学和考试让学生们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老师也没工夫去发掘他们各自的闪光点。这样一来,学生的两极分化就特别明显,能适应教育方式的人就成了学霸,适应不了的学生往往很快就掉队了。
既然这个体系弊端如此明显,为什么还要继续用呢?其实,幼儿园硬性标准背后的原因没那么简单,这背后有很多很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改变的影响。就拿美国来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幼儿园并不常见,但后来,随着女性纷纷从家庭主妇变成了职业妇女,幼儿园也越来越流行,因为白天没人带孩子了嘛。所以一开始,幼儿园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托儿所”,承担的主要是代为照看孩子的职责,并没多少人指望孩子们能在那儿学到多少知识。
然而,在随后的30年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和富人家孩子的教育水平也越拉越大。于是,2001年,布什总统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希望让美国的教育更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具备基本的阅读和数学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法案要求每个州采用严格统一的课程,让每个幼儿园孩子都学到相同的知识。
可是这真的好吗?真的能让每个孩子受到公平教育吗?
-
-
3.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满足大人的需求,而不是从孩子出发
-
我们都知道开会的形式,基本就是一个人在讲,其他人静静地听。现在的幼儿园呢,也差不多是这种状态,幼儿园宝宝基本不允许再嬉戏打闹,老师们要求宝宝都要像成年人一样规规矩矩坐在那儿,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事实上,三到五岁的儿童,正是好动的年龄,儿童的天性就是要嬉戏打闹,现在要求他们规规矩矩学习,这不过都是为了满足大人的需求,扼杀儿童天性的做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现在家长们越来越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在过去50年间,公共卫生数据越来越公开透明,父母知道了这些信息,自然会越来越紧张自己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都希望幼儿园是安全的场所,能让他们放心地把孩子留在那儿。那么,还有什么比宝宝们坐着不动更安全呢?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确实让孩子更安全了,因为在1960到1990这三十年里,1到4岁儿童的意外死亡率下降了57%。但同时,这也让家长们越来越不信任玩乐式的教学方式,他们觉得这种方式既不安全又没效率。
这还不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都想让孩子以后考个好大学,而幼儿园就成了给整个学习生涯打基础的地方。于是,幼儿园的重点从玩乐转向了学习。有研究就发现,越是收入水平低和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往往越是反对玩乐式的教育,他们很喜欢让孩子去上能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预备式课程。毕竟,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而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正经”的教学。
这种成人式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呢?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全美国都在用的“直接教学”模式,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以行为训练为主,基本就是老师告诉学生应该学什么。这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因为大家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也基本属于直接教学。可是问题就在于,这种教学法没办法提起孩子们的兴趣。比如说,大多数幼儿园老师每天都会教孩子星期和月份,可能还会问他们今天是星期几或者几月几号?但研究发现,孩子们通常都不会记得这些细节,因为他们并不会像大人一样有星期或者月和年的概念。
-
-
4.大人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和需求
-
听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了,在学前教育这件事上,大人的需求似乎比孩子的更重要。事实上,我们普遍都没有认识到,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场合都是学习的机会,他们的自学能力非常强。换句话说,把严格的课程强加在这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身上,恰恰是在扼杀他们的天分。
父母当然都是为了孩子好,既然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创造力,我们为什么还会认同和支持呢?问题就出在,人们对孩子的认知能力的缺乏认识。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也有让人难以置信的学习能力。比如说,10个月大的婴儿,其实就已经能分辨出不同的语言了。
随着人们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越来越了解,大人就想让他们学更多的东西,于是就采用了“填鸭式”的方法。可是力气都用错了地方,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只能在玩耍中学,而不是通过严格的训练法。举个例子,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就能学到如何跟别人互动、分享和等待,这些都是社交中的必要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比从书本上学习更有意思,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嘛!可悲的是,大人们偏偏忽略了这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幼儿园曾经是让孩子为以后上学做准备的地方,现在却渐渐变得真跟学校没什么两样了。
要说我们对孩子认知能力的理解有多差,看看人们如何衡量他们的表现和行为就知道了。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用的是跟大人一样的一套标准,结果呢?可怜的孩子们被贴上了错误的标签。如果一个孩子对某种学习环境反应不大,或者发育的速度跟小伙伴不一样,就可能被说成是多动症。这种错误的归类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一种被误导的是非对错观,可能觉得自己或者别人不正常,而这给他们未来人生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
-
5.教育资金不足,幼儿园改革寸步难行
-
现在我们对儿童的思想越来越了解了,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那为什么还不采取措施,让幼儿园变得更适合孩子呢?
表面上看,幼儿园老师承担着培养祖国花朵的责任,这工作多重要呀!你可能会觉得工资一定不低吧!可是在美国,他们却是收入最低的人群之一,比卡车司机和酒吧招待的薪水高不了多少,很多时候甚至连医疗保险都没有。这真是糟糕透了,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低工资就等于低质量,就那么点儿薪水,如何保障幼儿园老师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呢?
除了工资低以外,美国政府分配给教师培训的资金也不够,特别是幼儿园老师。因此,我们之前说过的“直接教学”就成了最普遍的方式,虽然它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但你想想,如果老师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不知道如何跟小孩子交流,那最容易的办法不就是拿着书照本宣科了。
最后,教育资金的普遍不足,导致课程质量不高。要想让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个性化的引导非常重要,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哪来那么多的人手和材料给孩子们个性化辅导呢?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停留在标准化的教学。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幼儿园教育的现状,老师们只会拿着单词表来衡量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样既方便又省钱,没人会根据他们每个人的情况因材施教。就算有的老师有想法,想要做出改变,可是由于教学指标和资金所限,不得不做出妥协。
-
-
6.跟老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活跃的学习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
可能有点80后父母会觉得,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跳皮筋、玩泥巴都只是消磨时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实际上,玩耍才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好办法,更重要的是,儿童天生就很享受这样的学习过程。
很多人都觉得只有多读书才有用,玩是玩不出什么名堂的,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玩耍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它对认知能力的建立就至关重要,例如记忆。
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基本上所有哺乳动物都会通过玩耍来学习生存技能,你有没有在纪录片里看到过猩猩幼崽或者小象互相追逐打闹呢?其实,智力越高的动物,花在玩耍上的时间就越多。和我们人类一样,他们依靠本能的情况并不多,而主要通过练习和经验来学习技能。
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呢?除了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玩耍的场所之外,孩子跟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很关键。如果孩子能跟老师放开了互动,也就更乐意学老师教的东西,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某个小朋友问过的问题,然后让全班的小伙伴一起讨论,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用孩子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引导,但要确保他们才是讨论的主角。
说白了,就是不要把答案直接教给孩子,而是要积极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不论是对于多大的孩子,这种方法的效果都很好,可以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
-
7.要改善学前教育,孩子的个体发展才是关键
-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两者选其一,你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有学习的热情,还是能背下所有的知识呢?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可是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将来的教育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呢?
首先,我们应该确保幼儿园以孩子们的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反推法,先想想我们希望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然后再建立达到这个目标所必须的学习环境。不难看出,这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打破幼儿园的标准化教学,而把孩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位。
比如说,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习的技能而不是死背知识,毕竟,学会了技能,孩子就能灵活运用,来满足各自的需要,再学知识也就不难了。另外,像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还有小组沟通能力这样的通用技能,不仅能在课堂里学习,其实生活当中也能学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了。
不过,老师和家长再努力也没用,还得有资金支持才行。因此,教育拨款的改革才是重中之重。有了足够的钱,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比如时间、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丰富的教学材料等等。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改进幼儿园教育呢?
首先,幼儿园是我们整个教育的基础,会对孩子以后在学校的表现有深远的影响。举个例子,芬兰的幼儿园教育就非常关注孩子的独立能力、健康和对待别人的方式。而研究发现,芬兰中学生的表现在全世界排第二。这两者之间肯定不是巧合吧。
另外,如果能够通过适合年龄的活动来教孩子一些通用技能,比如玩耍和游戏,他们以后的学习表现可能就会越来越好。假如一个孩子很小就学会了整理能力,会收拾自己的房间和玩具,那以后上学甚至工作的时间规划能力也会更强。
所以说,把孩子的个人发展放在教育的首位,就能营造一个更有利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学习环境。
总之,主动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幼儿园教育的良好基础,虽然在玩中学表面上并不如统一的课程有效果,但各种研究都发现,其实玩耍也是一种学习,还能让孩子受益无穷。
好了,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对家长、老师,还有我们每一个人有所启发,了解什么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也许我们能从点滴做起,多陪他们玩游戏,把一些小知识都融入其中,引导着他们去发现、去探索这奇妙的世界。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美国早期教育家与作家,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曾在《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媒体上发表文章。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Ivy,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们嬉戏打闹、快乐玩耍的地方,而现在,标准化的教学和考试却限制了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幼儿园教育变化背后的原因何在呢?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这本书让你看到,除了大人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以外,人们对儿童认知能力的低估以及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的不足,都让幼儿园变得越来越像体制教育的学校。
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园重新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呢?注重每个孩子的个人发展才是关键。另外,还要培养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 体制教育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不够关注每个人的需求和能力。毕竟,这种统一标准的教学和考试让学生们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老师也没工夫去发掘他们各自的闪光点。
● 研究发现,越是收入水平低和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往往越是反对玩乐式的教育,而是喜欢让孩子去上能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预备式课程。毕竟,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而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正经”的教学。
● 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场合都是学习的机会,他们的自学能力非常强。换句话说,把严格的课程强加在这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身上,其实恰恰是在扼杀他们的天分。
● 在美国,幼儿园老师是收入最低的人群之一,比卡车司机和酒吧招待的薪水高不了多少,很多时候甚至连医疗保险都没有。然而研究发现,低薪水就等于低质量,薪水不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也高不到哪儿去。
● 我们应该确保幼儿园以孩子们的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不难看出,这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打破幼儿园的标准化教学,而把孩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