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近视了怎么办?古代有眼镜吗?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你们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新的一期大内密探开讲啦,看谁的小眼睛,还没看着我?嘿,你,说你呢!往哪看?哦哦,没戴眼镜?不好意思啊。 难怪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爱意的表达”、没有一双清澈透明的双眼,你怎么勘破这世间的苟且,没有一双明亮动人的双眼,你怎么欣赏这四季的变换,没有一双灵动澄澈的双眼,你怎样去洞察这晦涩的爱意…… 编导:够啦!你要做作到什么时候? Nonono,当你因为没戴眼镜而被对面打来的乒乓球扇到眼冒金星怀疑人生的时候;当你因为上班戴隐形眼镜太匆忙开会时滑落,不得不疯狂翻白眼调整位置的时候;当你从挑人的年纪到被挑的年纪,好不容易介绍了一个结果却被近视度数太高会遗传下一代的理由pass的时候……你是不是想说:“曾经有一份正常的视力摆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 好啦,手动切换严肃档!在当今社会,“近视”似乎成了一种不算病的病,随处可见的近视人群仿佛以一种“裂变”的速度蚕食鲸吞着人类的“新鲜眼球”。我们很难说现在哪个行业没有近视小分队,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IT行业几乎人人都是近视专柜的注册VVVIP,毕竟全球公认一个IT男的标配就是板儿砖厚的镜片加“无火也能自燃,春风吹它不生”的发型。 那么,如此猖獗的“近视”,它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诶,这句子很熟悉是不是?下一句该回答:“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往西天拜佛求经而去。” 说到唐僧,良辰我严重怀疑,他就是一名高度近视患者,要不你看他怎么回回撞妖精枪口上?这不是高度近视是什么?还把师徒四人中唯一一个带了隐形眼镜的猴哥,给撵回了花果山?这不是眼神儿差又是什么? 1.当古人眼睛近视了 好,扯偏了,言归正传。这近视啊,的确不是现代才出现的症状,古代也有!而且,古代人要是近视了,那真是惨兮兮。别的不说,因为近视是少数群体,遭到社会性嘲笑,还有群体性攻击,那是逃不掉的。 比如吧,著名的古典笑话集《笑林广记》,就记载了这么一则笑话:说有一人近视,走路迷路了,看见前边路边一块大石头上立着一只乌鸦,以为是个人,就去问路,石头不理他,这人就急了。再过一会儿那乌鸦挥了挥翅膀飞走了。这人还悻悻地说:哼,我问路你不告诉我,看吧,风把你帽子吹跑了,我也不告诉你。朋友们,这要是放到现代,那就是大型社死现场了啊,我替人尴尬的毛病又犯了,代入了一下,简直尬到脚趾能抠出个三室一厅来。 无独有偶,还有人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嘲讽近视眼:“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我就站你身边,你却问我你谁啊?看壁画把鼻子磨破了,锁书箱把眉毛夹着了,吹个煤油灯还能把嘴唇烧坏了。这视力我估摸着得有一千度了吧?看不下去了,抓紧时间去看看眼科吧! 你说说,在古代你要是眼睛近视,看不清东西已经够郁闷了,影响日常生活已经够悲催了,出门跟人打个交道,还可能遭到群体性嘲笑,外加人身攻击,嘲笑的还有理了,这简直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嘛。 2.近视不是你想得就能得 欸,这边这个热情举手的朋友又想发问了,你不用问,我都知道,我懂……你是不是想问古代又没有电视电脑游戏机,可以无视黑夜去TIMI,也没有网文电影大IP,可以抵挡寂寞来追剧,咋的他们就近视成这样式儿的了呢? 如果你要把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人都挨个验个光,你就会发现,其实近视眼主要集中在文人团队中,不为别的,就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印刷术应运而生,阅读成本大大降低。科举时代正式到来,世家垄断成为过去,寒门子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干就完了!于是,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萤囊映雪……古人对自己那是真狠啊! 学习热情高涨,但是读书的硬件跟不上呀,没有空调就算了,连电灯都没有,没有电灯也就算了,书本不是用龟甲兽骨刻,就是用竹简写,后来有了线装书,可是一般是竖版的,还没有句读,读起来那是相当的费眼又艰难……难读的书本再加上忽明忽暗的灯光,这可不就把眼睛学坏了吗! 唐姚在《武功县闲居》一诗中这样写道:“薄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可见古时人们读书对视力的伤害是极大的。呼,幸亏我不是在古代,要不每天看这么多稿子录这么多音频,我还不1000度近视啊我! 什么?什么?我歧视近视?想啥呢,你以为在古代,是个人就能近视的吗?良辰我把话撂这儿,你要不是智商高、地位高、财富高的“三高”人员,这近视眼你还得不起呢!为啥?你想想,普通人书都不看,那会儿也没得手机玩,正常用眼哪有那么容易近视呀! 据《中华遗产》记载:曾经有好事者根据史料,列出了一串古代近视的文化名人,像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唐代诗人韩愈、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明代大才子祝枝山,清代名人纪晓岚等等。你听听,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社会显贵阶层?有穷的吗? 先来看看白居易,人到中年,有天他写诗发牢骚,“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说的是,明明晴空万里他却像是身处薄雾,明明秋风寂寥他眼前却是繁花朵朵。说的有点像幻觉,但这其实是老白在借诗抒发自己“眼神不好”的牢骚啊。 此外,他在《与元九书》中还吐槽说自己读书读到口舌生疮,写字写到手肘生茧,眼睛里像进了飞蝇,动不动就数以万计。这啥状况?高度近视的朋友秒懂——“飞蚊症”! 再来说说大文豪欧阳修,欧阳老先生的确也是个近视眼。南宋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说这欧阳老先生啊患了近视,不仅读书十分艰难,甚至还影响到了他处理政府公文。 了解欧阳老先生的都知道,欧阳老先生在政治上颇负盛名,晚年顺利地“乞骸骨”告老还乡去了,还对外给自己起了一个“六一居士”的别号,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下棋、会友论道,美得很美得很! 可见近视并没有影响老先生的工作效率,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嘿!“山人自有妙计”。我眼神儿不好使,读书艰难,那就雇一个眼神儿好使的小书童给我读着不就得了!好一句土豪发言,这就好比现在的路上读书,我不想用眼睛看书,那我就用耳朵听就好了,虽然常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当然,欧阳老先生听书的成本显然比我们现代人听书的成本要高多了。 到了清代就不得不提一下纪晓岚这个“贵中之贵”的大才子了,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张国立老师倒是把纪晓岚的幽默风趣、机敏多变演得活灵活现,甚至还有那么一丝风流倜傥。纪晓岚才华出众自是不必说,然而根据史料上的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就是容貌上不占什么优势,“短视”就是近视眼。 纪晓岚曾出任督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判案不力本应受罚的,乾隆却说:“纪晓岚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物,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都情有可原”。啧啧啧,这下明白良辰为啥说纪晓岚是“贵中之贵”的才子了吧,做臣子的能让皇帝看重到如此地步,亲自拟旨为你开脱,多么宠溺的爱情,OH不,君臣情。给我锁死这对儿CP! 3.千金易得,眼镜一副难求 咳,朋友们,我们学习讲究个“三W”,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已经给大家分享了WHAT 和 WHY,那现在良辰就来讲讲在古代,要是真的一不小心得了近视眼儿,究竟该咋办呢? 老祖宗的智慧是无限滴!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都能建成,治个近视眼还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so easy!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其实古代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治疗和缓解近视的症状。其中最备受推崇的方法就是:休息。毕竟对于古代那些废寝忘食、闻鸡起舞的工作狂们来说,既没有护眼台灯可供照明,又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用眼,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就是矫正视力的最好办法。 刘禹锡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诗中也提出:“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建议减少阅读以保护和恢复视力。这和现代人用眼过度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古代人用眼过度是为了读书学习,现代人的用眼过度就五花八门,难以辨析了。 休息的方法好是好,但只是对于能歇下来,对自己好的人有用,要是真碰上那些视书如命的文人像白居易这样的,那休息显然是不可能的!那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啊! 那怎么办呢?欸,别慌!古人还提出了效果更快更好的治疗方法:针灸、吃药。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提出的矫正视力的药方多达71方,不少都是很好的视力保健品。其中有一种叫“神曲丸”的,能够“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 保健品终究只是保健品,其实也不能保证近视很快得到改善,如果真的碰到了一个性子急的近视眼怎么办?总不能给他配一副眼镜吧?能!我们的老祖先啊早就想到了这个办法,1980年江苏一个汉墓就出土了一只东汉初年的放大镜。 到了宋代,有文献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而叆叇,这两个字比较复杂,反正指的就是眼镜,这时期的眼镜到底长啥样,无图无证据,我也不清楚哈。 不过,至少明永乐时期已经有和现在差不多的眼镜啦,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明代画作《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挂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口有一位老者鼻梁上就架着眼镜呐! 有句话说得好,千金难换好视力,其实古代的眼镜有时候也是一副难求!为啥?有那么贵?对,有的眼镜,用料讲究,还需要别国的进贡材料,有时举一国之力都未必能制作完成。像黄玉、石英、水晶石等等,那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宝石,我们现在眼镜店里的眼镜根本没法比。 当然啦,即便是这么珍贵的眼镜,在眼镜大户乾隆皇帝那儿也不算事儿,据史料记载乾隆爷拥有至少35副眼镜,放在宫殿各处以便随时使用。更奇葩的是,这位乾隆爷,还曾作诗表示自己对眼镜那是“深恶痛绝”。 他咋说的呢?“器有眼镜者,用助日昏备。或以水晶成,或以玻璃制……然我厌其为,至今未一试……”只不过嘴里说着拒绝,身体却很诚实。否则后宫三千佳丽,各个美丽动人,乾隆帝难道忍心把她们都看成模糊的马赛克吗?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乾隆爷的眼镜究竟是近视镜还是老花镜,不得而知,不过根据《阅世编》记载,当时的确已经出现近视眼镜了,“惟西洋有一种质厚于皮,能使近视者秋毫皆晰,每副尚值银价二两,若远视而年高者带之则反不明”,只是这时候的近视眼镜价格还比较贵,市场上还很难看到,或许再过几年,当地的能工巧匠也能制作出来,价格就会更加亲民了。 好啦好啦,各位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阿姨、大爷大娘们,还是那句话,健康至上,良辰在这里祝愿各位小伙伴“学业有成视力佳,工作顺利钱多多”。 今天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奇遇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近视不是现代人才有的症状,古代的近视眼主要集中在文人团队中,这是因为他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曾经有人根据史料,列出了一串古代近视的文化名人,像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唐代诗人韩愈、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明代大才子祝枝山,清代名人纪晓岚等等。那么在古代,近视了该怎么治疗矫正呢?休息、针灸、吃药、戴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