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来古人也会点外卖?他们都吃些什么?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在哲学上有三大究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往何处?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也有类似的人生问题:早饭吃什么?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 想到这,你可能就会打开手机里的外卖APP了:做饭是不可能做饭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去买菜做饭,只有点点外卖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当然会有人理直气壮:我根本就不会做饭,当然只能点外卖啦。还有人很委屈:我做饭太难吃了,连我自己都吃不下去,不点外卖难道要我饿死吗? 哎,等等,既然今天的你这么聪明,或者说是懒,或者说是料理苦手,那古代人也有跟你差不多的,他们肯定也有懒得做饭的人,以及手残党。那么他们又该怎么办?能不能就像你一样,随便儿点个外卖呢? 所以说古代有没有“外卖”呢?可能有的听众朋友要说了,怎么可能有呢,古代人又没有手机,他们怎么可能点的了外卖呀。这一位,来人,麻烦拖出去打死谢谢,谁说点外卖就一定要用手机的啦!naive! 或许又有人要说:我们不用APP,我们都是打店家的电话点外卖的,但是古代人没有电话……哎,我说你们能不能有点创意?除了手机和电话,古代人就没法通信了吗?你连这点意识都没有,你还想穿越呐?分分钟饿死你哦! 在这,良辰要郑重地说一下:第一古代确实是有外卖的;第二古代的外卖是丰富多彩,什么都有的;第三,古代点外卖也是有各自办法的。 总结过来就是:古代的外卖非常非常的发达,非常适合懒人和手残党。下面就让良辰我带你坐上刚从隔壁哆啦A梦那借来的时光机回到一千年多前,看看唐宋时期的人,到底是怎么点外卖的。 什么?你问为什么只能去唐宋时期?不能去汉朝或者三国时期吗?不好意思,穿越也要讲基本法的,有关“外卖”的记载最早只出现在唐宋那会儿。在此之前的懒鬼和手残党要怎么才能活下去,你问我,我哪里知道嘛。等哪天更早以前的资料出来了,我再带你们过去看看哈。 言归正传,想要外卖这种东西出现,必须要有强大的生产力、发达的商业、足够的城市规模和大量的城市人口做支撑。在唐宋那会儿啊,生产力已经算是农业社会的高峰了,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商业发达了,“市民”阶层也出现了,大伙儿的基本生存有了保障,那闲下来自然开始想着怎么“整活”,讲究起吃喝玩乐来,反正怎么开心怎么来。 到这个时候,外卖就出现了。 外卖是从唐朝中后期的“夜市”发展而来的。“夜市”跟我们今天说的晚上营业的店铺是差不多意思的,不过一开始它可不叫夜市,叫啥呢?鬼市,鬼鬼祟祟的鬼。 为啥大晚上做个生意,就鬼鬼祟祟了呢?你想啊,过去没有电吧?你夜市上摆个摊儿,靠什么照明?那还不就煤油灯啊、蜡烛啊、豆油灯、红灯笼啥的,那灯光昏惨惨,若有若无,那小摊一簇一簇,加上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影,穿的肯定也是破破烂烂,远远望去,你说那像啥?明明暗暗、忽忽闪闪,影影绰绰…… 各位,不信的,下回您去北京二环东直门内有个著名的美食一条街,叫簋街,你查查那地方的历史由来,过去,清朝时候哪个门哪个门,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朝廷出兵就走德胜门,处决犯人走宣武门,那要是死了人呢?您得走东直门,往城内运木材,往城外运死人。 好了好了,不穿凿附会了,我也就是随口一说,关于夜市,有鬼市这么一说。 当然,还有一说,说叫鬼市,是晚上做生意的人,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为什么要鬼鬼祟祟呢?因为唐朝早期实行的是“宵禁”制度,天黑了,你们给我老实在家待着,别想着上街玩!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反人类的规定,所以大家出来玩总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夜市自然发展不起来了。 直到唐朝后期,宵禁制度被打破,真正意义上的夜市才开始出现。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可见这会儿的“夜市”已经比较繁荣了。 而到了宋朝时期,直接取消了前朝施行的“宵禁”政策,除此之外还鼓励发展夜市、早市,各类 “买卖昼夜不绝”。无数商贩、市民穿梭在大街小巷,有的在吆喝,有的在讨价还价,给城市增添了许多热闹和活力。 由此看来,“宵禁”一取消,广大人民群众就开始过上了丰富的“夜生活”,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各种类型的青楼,饭店,酒楼,应有尽有。我们今天晚上最重要的是KTV夜店酒吧烧烤一样,可见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晚上嗨的方式还是差不多。 有一本书叫《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帝都汴京的生活。书中提到了一百多家店铺中,光酒楼和各类饮食店就占半数以上。明白了吧,“外卖”再怎么说也是店里出的餐,如果饭店都不发展,“外卖”从何谈起呢?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夜市有了,饭店也多了,可是跟外卖有什么关系呀,还是不知道外卖怎么出现的啊!哎,你想想,这些店开多了不就有了竞争,一些脑子灵活的老板就开始想办法开发新业务来吸引客户,于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神,外卖服务应运而生! 古人怎么点外卖呢?这个还真有点难。你想啊,先当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话,那怎可告诉饭店:“小二,明天中午,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给我来一套,送湖滨公寓37号楼520室,请我家小甜甜及她的闺蜜美美地吃一顿。” 没有手机电话怎么办?自然是你有钱你有小跟班,派仆人去饭店现场订购咯,或者提前与饭店约定,定时送饭。当然了,还有的饭店会主动上门,派出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宣传,需要外卖的人家付定金点餐即可。 要什么手机电话?有钱就有人给你跑腿! 这算是一个基本的流程。大部分有外卖服务的酒楼餐馆,在店外经常能看到店小二在外吆喝,有客人上门便把客人点的菜记录下来,再记录下客人的地址,送餐的时间,再把需求告诉大厨,等大厨做好后,小二就会把饭菜送到客人家里,客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满意了还可以打赏打赏商家。 据说宋孝宗赵昚就对民间的外卖情有独钟。《癸辛杂识》里边记载了宋孝宗隆兴年间的一次观灯节,入夜后,皇帝就点了夜市里的宵夜,什么“南瓦张家圆子”“李婆婆鱼羹”等等,吃得龙心大悦,“值一贯者,犒之二贯”。饭钱是一贯钱,打赏两贯钱,不愧是皇帝,小费给得很大方嘛。 如果你要问我为啥皇帝还要点外卖,嗯,可能是因为宫里的山珍海味就是不如宫外的香吧。鉴定完毕,是吃货没错了! 不止皇帝会点外卖,我看大吃货苏东坡,也很喜欢点外卖嘛。还记得咱们讲过一本书,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不?书里就说他,热情好客,既喜欢去别人家蹭饭,又喜欢请别人到自己家里吃。苏东坡可是出了名的大厨,烧得一手好菜,比如著名的“东坡肉”。在大家吃的心满意足之后便开始吟诗作对,好不快活。 不过苏东坡也是人啊,有的时候他也会偷点懒。懒的时候自己吃点干粮就对付过去了,跟你整包泡面差不多。可要是这会突然想请客怎么办呢?没错,他就会叫外卖,那个年代叫做“外会”。 当年虽说有外卖服务,可毕竟需要大城市作为支撑,因此,只有汴京这种大都市才有外卖服务。而且能点的起外卖的,还都是有钱人。比如前面说的,让仆人去饭店里预定。您想想,一个普通百姓家哪里请得起仆人了? 既然点外卖的人不差钱,那么外卖自然是怎么高级怎么来咯。不仅菜品高级,而且餐具也十分讲究。啥?都选择吃外卖了,餐具还要多讲究?当然了,你以为像今天的外卖呢,一个塑料盒子泡沫盒子,装一堆饭菜在里面就搞定了,告诉你们 吼,在当时要是这么对待尊贵的客人,怕是想关门大吉了! 所以当时外卖的餐具用什么呢?说出来吓死你们:银制餐具、象牙筷子,啧啧,高级吧,和今天的一次性筷子和塑料勺子比起来,这,完全没有可比性呀!至于餐盒呢?如果你喜欢低调古朴风,有木质、竹质的,要是喜欢宫廷奢华风,珐琅、漆器、陶瓷等材质安排上,反正总有一款适合你!当然了,主要还是以木质的居多,内部有好几层的那种。 说到这,我拿着一把塑料勺子,端着一个塑料盒子,留下了嫉妒的泪水。 听到这您可能要说了,我特别怕外卖的一点,就是送过来凉了,特别是冬天,还得拿到微波炉里面转一圈。放心,古人也会碰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也研发出了一种保温的黑科技,啥呢?“湿盘”,也是一种装食物的东西。 这玩意儿分为上下两层,都是陶瓷材质,上层陶瓷较薄,下层陶瓷较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以保持口感,瞧瞧,这不比现在送餐的“小黄盒”“小蓝盒”高级多了? 好了,知道古代外卖的高档餐具了,咱再说一下外卖小哥呗。那幅著名的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大家都知道吧,算是一幅宋代人生百相图,良辰我帮你们瞧过了,画中的大量房屋多是餐饮商店一类。定睛一看,捕捉到正在送餐的外卖小哥一枚!一家小饭店前有位店小二正端着两只碗准备出门送外卖,只见他端起碗就走,行色匆匆,像极了今天骑着小电驴速度快到出现残影的外卖小哥。 再仔细一看,还不止一个外卖小哥,在街的那头则有另一个伙计头上顶着一个大盘,盘上叠着好几盒食物,手上还拿了一个支架,正大步流星地往前走,他可能是某个大酒楼的工作人员,接了个大单送较远的外卖,还有其它几位小哥虽然比较模糊,但也能看到他们的手里端着美食,说不定也是送外卖的人。 这些小哥是全职送外卖的吗?不,他们应该是店小二兼职,虽然没有小摩托可骑,只能靠两只脚,但那会儿也没什么红绿灯,一路跑就完事了。当然有些酒店实在是生意火爆,店小二在店内都忙不过来了,更别说是去送外卖了,于是跟今天万恶的资本家一样,那会儿的老板也搞起来“外包”,请一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兼职送外卖,久而久之他们这类人也有了专职称呼——闲汉。 当时的闲汉,比今天的外卖小哥还更勤快些。据一些当时的市井笔记记载,每当见到有客人进入酒楼,“闲汉”们便会靠近,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再顺便推销一下店里的外卖业务,外卖小哥还负责拉客、推销业务呢,两个字,敬业!总之这些闲汉本来就是无所事事,来兼个职还能换几个钱也是美滋滋,何乐而不为呢? 前面说的外卖,高级食材,高级餐具,显然不是寻常百姓能消费得起的。所以普通人中的手残党和懒鬼,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出门左转,到街上买个馒头包子,对付一下委屈的小心灵。 不过,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外卖这种东西,终究还是会普及化的。 这不,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相比宋朝更为发达,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随着餐饮业不断发展,外卖也开始多样化了。 还是先看有钱人的生活。有钱,在任何时代都是很爽的,明清时期,土豪点外卖时,很多饭馆不仅能把做好的菜送到你家,甚至还可以直接登门帮你承办筵席,让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五星级饭店的服务与菜品。 这种宴会一般由“四司六局”承包,这里的四司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饯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讲白了就是有编制的厨师,自带锅碗瓢盆,美酒好菜应有尽有。 有的土豪点这种高档外卖,目的是请客。那问题来了,有人是暴发户,有钱没文化,写不好请帖咋办呢?没关系,从下请帖给客人再到安排座次、桌前服务等等,外卖公司全部一条龙服务。金主爸爸只要出钱即可,保证给你办得热热闹闹的,你不用费什么力气便可以在家举办宴会,吃完了还有专门的人来收拾,既让你和朋友吃的开心,又让你在朋友面前赚足了面子。 这大户人家搞那么大的排场,周围的普通居民肯定也会羡慕,难道普通老百姓只有眼馋的份了么?也不一定,做生意的,大钱愿意赚小钱也不会放过,有钱人有他们的排场,普通人也有次一些的选择,这一点在古代的外卖市场细分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高级的名为“正店”,四舍五入就是现在的豪华五星级大酒店,这种酒楼一般不提供我们理解的那种外卖服务,他们是专门为有钱有地位的大客户提供服务,有一整套服务程序,哪天你要是脑子抽风想叫几个馒头,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在拿他们开涮。 不那么高级的店叫做“脚店”,一般指有着某种特色菜的店,比如现在看到的某某“羊肉店”“龙虾店”之类的,该有的都有,但以他们店内特色为主,接待的自然也是中档消费的客人,基本上属于市民阶级的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店就有着大家理解的那种外卖服务了,不过起步价还是不低,毕竟外卖小哥也不容易。 最低档则是“分荣”,类似于现在的大排档,夫妻店一类的,这种小饭馆的外卖生意最火爆了,毕竟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消费得起,最接地气,同为劳动人民,他们的服务也很贴心,大街上随叫随送,还能尽可能得保持新鲜热度。甚至有的餐馆啥都不干,就专门经营外卖,这跟我们今天许多外卖店是一模一样的。 总的来说,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卖商家的等级划分,普通人也能吃上外卖了,再也不是只有眼馋的份了。 说了这么多,有些吃货可能急了,你说了半天,最本质的东西——食物本身还没说呢?别急,我这就告诉大家古代的外卖究竟送些什么,深夜放毒时间到! 曾经有吃货统计过各种美食、菜单,比如《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等南宋笔记,就记载了当时的食物种类,收录了许多临安的美食店菜单,极其丰富。最常见的就是一些粥饭、面食、点心啥的,满足广大人民的日常需求。来来来,给你们随便念几样:石髓饭、大骨饭、汤泡饭、羊肉面、鱼皮面、燥子面、猪排、羊排、鸡排、春饼、旋饼、羊脂韭饼、献糕、沙团子、四色馒头…… 除了这些常见的美食,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比如兔子肉、烤猪皮、野鸭肉、水晶鲙、动物内脏之类的东西也深受人们喜爱,卖这些奇怪食物的店每天都会营业到很晚才打烊,晚上想吃夜宵又不想出门的人,对这些店的外卖绝对是爱的深沉。 你看,宋代的饮食文化,贼丰富啊,据说在宋代以前普通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到了宋朝有了“夜市”才多出一顿饭,我在这里代表广大吃货感谢宋朝为大家多贡献一顿饭。 说到美食怎么能少得了之前咱们说的“大排档”呢,大排档里卖的东西虽然名字听着有些拗口,但跟现在的美食还真差不多,比如撺肉羹、骨头羹、蹄子清羹,这类都是汤;还有煎肉、煎肝、煎鸭子、煎鲚鱼之类的,就是大家都喜欢的烧烤啦,像现在烧烤摊上常见的烤豆腐、煎鱼、煎茄子之类的东西当然也有,原来古人也这么会吃啊。这些“大排档”深受底层人士喜爱,忙碌了一天后叫个外卖,饱餐一顿,安逸! 至于那些高大上的豪华酒楼,就更不用说了,美食绝对少不了的。光是店内装潢就很气派,门口用上等木材做出的木雕摆着,还挂着半边猪羊,店里还有各类雅座、包间。菜肴绝对够丰盛,有句话咋说来着,不怕你口味刁,就怕你不来,各色美食肯定能征服广大吃货的胃! 这类酒楼的外卖也很受欢迎,比如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都是上了史书的“网红外卖”,连皇帝都是回头客,经常点来招待外宾。这个安利很强大,我吃了,等等,我好像吃不到这些美食啊…… 行了行了,不能再说好吃的了,再说下去我都要饿了。 沧海桑田,转眼间21世纪已经走到第三个十年,但不变的还是人们的“懒”和对美食的追求,不知道大家平日里是自己做饭多呢还是叫外卖多呢? 好了,本期节目就聊到这了,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银时,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会选择点外卖,尤其是上班族。可你知道吗?早在唐末宋初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外卖这种模式了。最早的外卖是从夜市发展而来的,宋代取消“宵禁”制度后,夜市发展得更加繁荣,餐馆增加了,外卖服务也应运而生。古代的外卖美食众多,餐具食盒也多样,送外卖的一般是店小二,也有兼职的“外卖小哥”。明清时期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外卖”方式,而且商品经济相比宋朝更为发达,因此外卖也进了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