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他用行动告诉你为什么眼神也能杀人?
- 你好,这里是路上读书,我是雪坤,午夜十分,翻开一本好书,陪你度过这喧嚣时代的每一个夜晚。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来自日本作家石泽英太郎的《视线》。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比如我们会用慈眉善目来形容一个人的善良;也会用横眉竖眼来洞悉一个人怨怒;甚至对于那些杀气腾腾的人,我们会说他眼神能杀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还真能引发无法想象的后果,一起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吧,看看为什么眼神也能杀人。 已到早春时分,寒意依旧很浓。不少行人苦着脸,缩着身子,匆匆走过,似乎一停下来就会让冷气追上,卷走身上的温暖。不过当人们路过神社时,都会纷纷把视线投到神社台阶上,不少人还停下来看一看。 神社前,一场结婚仪式刚刚结束,新郎新娘正被一群身穿礼服的人簇拥着来到台阶上,站在那里等车。大概是从那里去举行喜宴吧。 过路的人不约而同地望着新娘,连见惯大场面的刑警尾原,也被这艳丽的场面吸引,停下了脚步。尾原用眼神向身边年轻的刑警柴田示意了一下,今年秋天,柴田就要和尾原的侄女结婚,这多少有些期待的意思吧。 任何时候看新娘子都会让人心情愉悦,何况还是一个身材窈窕,长相出众的新娘子。只是,当尾原把视线从新娘子移到新郎身上时,他不由得吃了一惊——这张面孔实在是记忆犹新。 新郎叫有川透,在银行工作,去年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就是他被迫给劫匪打包现金的。那个案子已经结束了,劫匪也抓到了,只是尾原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始终觉得,若不是有川透当时转移视线,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身旁的柴田嘟囔着:“好眼熟啊,究竟是在哪见过的呢?”这时,两辆大型卧车滑行似地开到新郎新娘面前,待他们上车后,车子就在街角处消失了。 “你说很眼熟,是不是指新娘很眼熟?”尾原问。 “是的,以前执行任务的时候见过,但就是想不起来什么时候见过。”柴田说。 刑警执行任务时,对只见过一面的人就能记住他的面孔,这是一个重要的本领。显然,柴田在这方面还训练不足。尾原告诉他新郎叫有川透,是去年银行抢劫案中,被迫给劫匪装现金的那名银行职员。不过,柴田还是没想起到底在哪里见过新娘。 发生那起银行抢劫案时,柴田还没调到刑警部门,只是听过,并没有参与调查。 “那么,当你想起来了,告诉我一声。”尾原说。他对那个新郎有川透始终心存怀疑,尽管这种怀疑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尾原下班后一人在家,女儿和妻子都出去了,侄女也跟着柴田去参加音乐会。他关了电视,躺在沙发上,随手拿起桌面上的杂志翻看。无意中,就翻到了一篇标题为“视线业务”的文章。 文章是一位著名的产业心理学家写的,他在文中提到“视线”的微妙作用,并举了很多例子,在文章的最后,他说:“眼睛也像嘴那样会说话,有些人不用嘴杀人,而是用眼睛杀人。” 尾原反复咂摸着这句话,脑海里回想着有川透的身影。银行抢劫案发生时,银行已经把正门的百叶门放下来了,但对于急需办理业务的顾客,银行允许他们通过后门进来。那个抢劫犯就是装扮成顾客的样子进来的。一进银行,趁人不注意,他戴上了面具,拿着枪对准柜员,柜台旁边的警备员也在他的射程范围内。他凶神恶煞地让所有人都举起手来,然后目光在几个柜台扫过,盯着办理普通存款的柜员有川透,他的桌面上正放着农业协会刚刚存进去的两千万现金。 劫匪蹭地一下,窜到有川透的柜台旁,用枪抵着他脑袋。把袋子扔了过去,命令有川透将桌面的现金都装进袋子里。可是,就在那一瞬间,悲剧发生了。坐在有川透旁边的高山惠一,头部中弹,倒了下去。从他的姿势可以判断,他是想按桌子下面的警铃。枪声过后,银行内出现血腥般的静寂。只有劫匪沙哑的声音在催促有川透快点。 有川透用颤抖的手将钱装进袋子。劫匪一把夺过袋子,从后门逃走。从他进来到逃走前后不到五分钟。接着,警铃响了,附近的警察也赶了过来,尾原也在其中。警察向现场的人了解情况,其中一个前来办理存款业务的蔬菜店店长给出了关键信息。当时他站在劫匪身后,清楚地看到劫匪右耳根处有一个十日元铜币大小的痣,加上犯人的穿着和身高等信息,尾原很快就给出了劫匪的名字。 劫匪叫朝浦康介,几年前被尾原逮捕过一次。当时他才十几岁,给某个组织当跑腿。尾原念在他家庭环境不好,又没受过良好教育,导致走上邪路,对他心生怜悯,叮嘱他改邪归正。只是没想到他并没有悔改,反倒来抢劫银行。 尾原决定亲自审讯他,一开始朝浦康介还想抵赖,但到很快就老实下来,一一交代了实情。 不过,审讯中,有一段话让尾原百思不得其解。尾原问朝浦康介为什么要开枪,朝浦康介说他原本没打算开枪的,但看到对方想要按警铃就吓意识地扣动了扳机。 “你怎么知道他要按警铃,你看得到?”尾原问。 “帮我装钱的那个人,当时好像吃惊地看了他身边的人一眼,我被他的目光吸引,这才看到的。”朝浦康介说。 “你确定那个行员当时看了一眼?”尾原继续问。 “确定。” 一个更大的疑问浮现在尾原心中:如果,那一瞬间有川透没有把视线投向高山惠一,高山惠一就不会被枪杀了,那么,有川透的行为属不属于无意识杀人呢? 尾原将审讯记录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上司侦察一科科长,特地提到这个问题。科长看着笔录,听着尾原的报告,皱起眉头,考虑了很长时间,说,这个问题不必再谈了。但尾原还想继续说下去,科长却说:“追究视线问题,已经超出了警察的职责范围,而且视线是不会留下证据的。” 案子就这么结了,但视线这个问题,始终盘旋在尾原心中。 尾原的侄女和柴田听完音乐会回来了。尾原的侄女进厨房弄宵夜,柴田趁机坐到尾原旁边,高兴地说他想起来在哪里见过那个新娘:“今天的音乐会是在公园举行,我这才想起,我是在公园里遇到过那个新娘子的。去年夏天,公园里流氓横行,有伤风化的事经常发生。东区警察局总动员,从七月十五日开始,连续三个晚上对公园进行盘查。 “我也从派出所被征调出来。当时我在那公园的葫芦池旁边的藤蔓架下边看到一男一女,不知道是一对情侣还是小混混在耍流氓。我蹑手蹑脚地走近藤蔓架,想要弄清楚具体情况,悄悄听了一会,才知道原来是一对苦恼的情侣。从他们的对话中,我知道女方已经跟其他男人订了婚,但她喜欢的人却是身边的那位,两人正商量着怎么跟父母坦白,好解除之前的婚约。 “我就打着手电筒走了过去,灯光照在他们身上,他们两人吓了一跳。那个女人就是那天的新娘子,她那双因恐惧和胆怯而睁得圆圆的大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么说,那男的就是那天的新郎了?”尾原问。 “不,不是的。看样子他们最后也没能走到一起。”柴田说。 第二天,尾原在警察局拿来一张高山惠一的相片,问柴田,是不是公园里那个男人。柴田一看相片就说:“是的,就是他。” 柴田问,这人是干什么的?尾原没有告诉他,这就是银行抢劫案中被杀的那名银行职员。他收起相片,趁着外勤的时间把银行的一名警备员约到咖啡厅。点了两杯咖啡后,尾原说想以个人的名义,私下打听几件事。 他压低了声音问,“有川透柜员最近刚刚结婚,听说他的订婚期很长?” 警备员听后一愣,然后说有川透两年前就订婚了,毕竟和他结婚的对象是银行常务董事的女儿春日江飒子小姐,要一段时间的考核期。接着尾原又问,他们订婚期间有没有解除过婚约。这个问题让警备员很疑惑,不过他也如实地回答了。 “有这样的传闻。在去年八月,也就是抢劫案发生前的一个月,是有这样的传言,但具体是否如此,就不得而知了。”警备员说。 “我还有一个问题:春日江飒子小姐和那位不幸去世的高山惠一先生之间,有没有什么传闻?” 警备员的眼睛微微向下,好像在回忆当时的情景,然后才说,当时银行内,很多人都觉得他们两人都很好,自然有人会议论一二,而且两人也没否定过。 跟警备员谈话后,尾原对自己的判断越来越明确。他判定事情的真相一定是这样的:案发前一个月,因高山惠一的介入,春日江飒子要与有川透解除婚约,于是有川透对高山惠一怀恨在心。恰巧,抢劫案发生了,就在高山惠一试图趁劫匪不注意按警铃时,却被有川透的眼神给出卖了,被劫匪一枪致命。 尾原相信真实情况就是这样的,但是,谁又能证明有川透的视线转移是有意为之,还是确实被高山惠一的举动吓了一跳后的无意识反应呢?这个问题让尾原又陷入了沉思。不过结局也很明显,高山惠一死后六个月,春日江飒子小姐又和有川透继续履行婚约了。 以上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后,对于有川透视线转移的原因,你是不是也和文中的尾原一样难以确定呢?假如他转移视线是有意为之的,那他自然就有教唆杀人的嫌疑,而且这种行为是极其恶劣的,因为他当着众人和警备员的面,当场教唆他人行凶,不但实现自己的目的,还逃离了法律制裁。 另一方面,假如他的视线转移,仅仅是因为受到惊吓后的无意识反应,我们确实找不到任何理由去苛责他。那么对于高山惠一的死,只能希望于有川透存有一丝的恻隐之心。 但不管怎么说,确实是有川透的视线转移,才导致高山惠一的死亡。在那么一瞬间,包含了善与恶两个极端的解释,你相信你一种呢?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听完之后,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路上读书,您的音频图书馆,我是雪坤,我们下一期再会。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石泽英太郎(1916.5-1988.6),日本推理作家,在日本出生,在中国大连长大,在大连商业学校毕业后,就职于满洲电业。1962年凭借《威胁旅行》获得第一届All读物推理小说新人奖,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其著作有《羊齿行》、《唐三彩之迷》、《赛车谋杀案》、《视线》等。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川明,不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在一次银行抢劫案中,银行柜员有川透因为自己的一个微小的举动,导致劫匪枪杀了有川透的同事高山惠一。柜员有川透的行为属不属于犯罪行为,这让刑警尾原困惑不解。一次偶然的机会,尾原了解到有川透和死者是情敌的关系,这让尾原更加明确有川透是有意这样引导劫匪杀人的。但有川透却没有被逮捕归案,因为……
1977年,作者凭借《视线》获得第30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短篇奖。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由于无意识的行为,造成别人的死亡,是否算是犯罪?
俗话说:“眼睛也像嘴那样会说话”,“女人不用嘴杀人而是用眼睛杀人”。
人生是漫长的呀,究竟谁幸福,还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