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爆笑历史剧明朝那些事·番外篇71
合则生,分则死,再好的兄弟,终究抵不过权力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投降清朝,孙可望身价暴涨
- 上一回说到,李定国在衡州之战中击毙了敬谨亲王尼堪,两蹶名王,震动天下,却也激发了孙可望的嫉妒之心,阴谋加害。双方从此分道扬镳,势不两立,最终刀兵相见。再后来,孙可望人心尽失,部下集体倒戈,他本人仓皇出逃。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清朝,做了可耻的叛徒。
刚一投降,还没见着人呢,孙可望就急不可耐地写信给西南总督洪承畴,说要借兵报仇,为清朝扫荡西南,消灭永历和李定国。洪承畴当然没有这么上头,表示要先上奏朝廷再说。
但冷静之后一思索,他也被这个提议激动的按捺不住了。
在此之前,洪承畴总督西南已经四年,却因摸不清虚实,只能在外围的湖南、广西徘徊。但这四年开支可不小,军饷自不必说,连粮食都要专门从江南运来,花费简直不敢想象。
烧钱烧了一堆,但连基本的KPI都完不成,洪承畴是压力山大,开始萌生退意。在孙可望投降前半个月,他向朝廷递交了辞职信:我年纪大了,生了病,眼睛也快瞎了,恳请允许退休。
辞职信刚送往北京,孙可望的投降书就到了洪承畴手里。他立刻意识到,解决西南问题,在此一举。于是洪承畴连忙又写了一封奏疏,解释了孙可望的重要性,并表示自己病好了,眼睛突然也亮堂了。那感觉简直是他去做了视力矫正手术。随后,洪承畴便在长沙会见了孙可望。
按他的参谋记载,洪承畴见孙可望时,施以王爷的礼节,以示尊重。孙可望也毫不客气,自称“孤”,两人随后大吹法螺,互相吹捧。这时候清廷收到了洪承畴的第二封信,非常重视,当即派出重臣去往长沙,册封孙可望为“义王”,并陪他入京觐见。
孙可望到北京时,大批高官显贵在城外列队恭迎,场面非常隆重。第二天,顺治亲自接见,十天内吃了三场御赐酒席,赏赐金银、府邸、蟒袍、朝服、绫罗绸缎等等。总之,为了哄好孙可望,顺治是下了大手笔。
说到这,我们借用明史大家顾诚先生的话来感慨一下:“这里作一点对比也许更能加深了解清胜明败的原因之一。1649年孙可望统率数十万貔貅之众,以云南全省之地自愿归附风雨飘摇中的永历朝廷,南明君臣在封一字王上备极刁难;而清廷对仅率数百人狼狈来归的孙可望却毫不犹豫地加封王爵。不能不看到清廷的度量和眼光比永历朝廷高明得多。”
皇恩浩荡,孙可望愈发坚信,投降清朝绝对是走对了路子,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为新主子效力了。那么孙可望都干了些什么呢?
第一是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情报,诸如南明兵力有多少,将领都有谁,都在哪里驻军,哪里储备粮草,等等。这样,清廷就了解了南明的军事状况。
第二是绘制了各种军事地图,把云贵川三省的山川、河流、道路、险阻,全部展示给清廷,并负责讲解。听课的除了洪承畴,还有各种总兵、将领。如此看来,孙可望要是不降清,去当个地理老师也是不错的。
第三就更坏了:孙可望在他的那帮随从里面,找了一群熟悉云贵川地理的人,专门给清军当向导。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旧部投诚,大搞政治攻势。
总的来说,孙可望是把云贵川三省的所有情况和盘托出,又积极呐喊招降,直接让南明变成了小透明。就好比你玩游戏时开了全图视野,没有战争迷雾,路怎么走、哪里有敌人、敌人有多少、什么动向,你都一清二楚。那还不是随便打?
于是,孙可望降清后才两个月,1658年的二月下旬,清军就兵分三路,由吴三桂、多尼、卓布泰等名将统领,从陕西、广西、湖南出发,向南明发起了大举进攻。
-
2.清军来袭,李定国应对失策
-
3.进退失据,留得仓皇西撤
-
4.血战磨盘山:李定国的最后一声怒吼
-
5.狡兔死,走狗烹,孙可望的销声匿迹
-
6.宁死荒徼,毋降也!
-
7.兄弟合则生,分则死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