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千丝万缕:头发的隐秘生活
江山易守,头发难留;这条跨越全球的产业链,也有你一份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为什么要听这本书?了解头发的另一种命运
- 千丝万缕,一个成语,意思是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这说的是什么呀?就是咱们的头发。说起头发,这可是现代人的宝贝。以前看个洗发水广告,大家的评论都是“这个头发好飘逸”,“那个广告脑洞真大”,现在呢?评论可能都是这样的:“这个发量!慕了!”
说起来也真心酸,现在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三座大山:一个是脱贫,一个是脱单,还有一个就是脱发。男生愁秃头,怕还不到中年,就顶了一个“地中海”。女生愁发际线,怕哪天梦想成真穿越到了清朝,发现自己的发型不适合当女主,反倒适合当个阿哥。
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拥有一头秀丽蓬松的头发,不少人可能会选择去植发。也就是把后脑勺上的毛囊一棵一棵地连根挖出来,再一棵一棵地种到脱发的地方,只要有了毛囊,头发就能春风吹又生,看起来也就没那么秃了。没错,植发用的还是自己的头发,其实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可做植发的人还是很多,毕竟效果看起来杠杠的。
但是,只有植发人才懂得植发的痛。别看头发掉下来的时候无声无息,要把它们种回去,那可是针扎一样的痛。种一根,疼一下,植一次发,大概要忍受2000到3000次这样的疼痛。相比之下,戴假发就好多了,既没有疼痛,又造型多变,尤其是用真人头发做成的假发,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大家可能已经听说过了,咱们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假发制造和出口国,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七八成。可以说,咱们中国的假发,已经成了老外的“刚需”,平均每2秒钟,就有一顶假发被买走。但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心里就有个问题了:这么多假发,得用不少头发吧?那这些原材料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就靠着收头发的小商贩们走街串巷,就能支撑起这个跨越全球的行业吗?
我们今天这本书,就是来给大家解答这些疑问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伦敦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爱玛·塔罗。她花了三年时间,走访了中国、缅甸、印度、英国等等许多国家,哪里和头发有关,她的脚步就到哪里。她发现,在日常的头发背后,自有一番隐秘生活。而且,头发不只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部分,而且还关乎宗教,关乎种族,关乎经济,关乎时尚。
相信听完这本书,你至少能了解关于头发的历史,一窥那不为人知的头发贸易,还有现代工业生产给头发产业带来的意外改变。话不多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这本《千丝万缕》。
-
2.献祭或污秽:头发的文化内涵
-
3.剪发或落发:假发的原料从何而来
-
4.利益与压迫:假发行业的另一面
-
5.天然或人造:商业世界的时尚热发
-
6.不只是假发:头发的神奇妙用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爱玛·塔罗,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人类学教授,也是BBC等多家媒体的特约嘉宾。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沈不周,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平均每2秒钟,就有一顶中国制造的假发被买走;在印度的提鲁马拉神庙,一年卖头发就能净赚1亿元;在缅甸,有专门的头发村,家家户户以手工整理发团为生计,理好的头发再出口给中国,经由中国河南制造成假发销往欧美……
数百年来,头发早已不仅仅只是长在我们头上的一缕缕青丝,它还是一条充斥着宗教、文化、娱乐、时尚与经济的全球产业链。英国人类学家塔罗耗时三年,走遍世界各地和头发有关的场所:发廊、工厂、美发沙龙、商店、博物馆、假发店、寺庙、手工作坊等,与各行各业的人交谈,揭开了一幕话题丰富的全球头发贸易图。
谁能想到,那些离开了我们的头发,可能并没有默默地在垃圾堆里腐烂,而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发挥着全新的价值。它可能成了别人头上的假发,甚至可能变成了药品和化妆品,用另一种方式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一个刚刚剃过的光头可能不那么体面或者顺眼,然而它象征着满足感、成就感以及走入全新生活的必经之路。
像万花筒般越来越复杂的头发分类到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不是真实性,而是选择的多样化。
从行业链顶端的定制假发的制作和定型,一直到最底端的从一堆堆碎头发里择虱子,耐心无处不在。
头发不仅与外表和美容相关,它是创造、摧毁和重建身份的媒介,这是一种象征着人类生存意义的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