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战国1.3
魏国崛起第二步:吴起掀起军事大改革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出逃鲁国,弃儒学兵
- 上一回我们说了魏文侯励精图治,重用李悝,锐意改革,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变法的国家,魏国也从此开始富裕起来。
但问题是,在春秋战国那会儿,光有钱是不行的。就像我们在《春秋》中讲过的,宋国一直很有钱,却经常挨揍。乱世中生存不易,想要走上强大之路,乃至开创霸业,拳头就必须足够硬,说直白点就是要能打,且必须要非常能打。春秋时候的几位霸主,嘴上的道义一套套的,但如果没有实打实的战绩做后盾,哪个愿意听他们的。
因此,不管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霸业,新生的魏国都需要一支崭新的、强大的军队。不用说,军事改革,自然就势在必行了。那么,是不是李悝接下来要在魏国搞军事改革呢?
不好意思,这下您猜错了。李悝的变法都是改良政治,改善经济,改进法律,打仗的事情,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了。不过没关系,那时候的魏国,就是一个吸纳各种国际一流人才的上升国家,要啥来啥。这不,魏国又来了军事领域的大神,比李悝更大,知名度更高。谁呢?战国初期的风云人物——吴起。
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吴起是top级别的大人物。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与孙子、孙膑并列,单列一篇《孙子吴起列传》,可见他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地位。事实上,在战国那会儿,吴起就已经是军神一级的人了。
到了唐朝,名将李靖评价说,历代名将无非“孙吴白韩颇牧卫霍”,也就是孙子、吴起、白起、韩信、廉颇、李牧、卫青和霍去病。在此之后,无论是唐朝立的“武庙十哲”,还是宋朝评的“七十二名将”,以及之后评出的“韩白李岳孙吴卫霍”,吴起都能毫无悬念地名列其中,并被誉为“兵家亚圣”,就是这么牛。
您可能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牛。听听我们的故事,您就明白了。
吴起,卫国人,保卫的卫,出生于一个叫左氏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曹县。年轻时候,吴起的各方面条件是相当不错的,《史记》说他“家累千金”,虽然比不上范蠡这样的时代首富,但也算是有一个亿的小目标了。
仗着家里有钱,吴起便游走四方,挥金如土,想要混出点名堂。然而,跑了不少地方,砸了不少银子,非但没能捞到一官半职,反而花光了钱,甚至把自己给搞破产了,最后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乡。同乡们一看,便开启集体嘲笑、花式讥讽,满屏弹幕,骂他是个败家子。
看了一眼十里八乡满屏骂他的弹幕,吴起是大踏步走出了家门,手起刀落,一刀一个,将那些骂他笑话他恶心他讽刺他的亲人熟人陌生人,斩杀干净,没有一丝丝犹豫,据说,一口气杀了三十多人。
听到这,有没有觉得后脊梁一阵阵冷风吹?一言不合就杀人,而且一杀就是三十多人,这个人得多可怕、心有多毒?最恐怖的港片最黑暗的韩剧,也不敢这么拍吧?没办法,史书上就这么写的,所以司马迁忍不住给他一句恶评:“起之为人,猜忍人也”。意思是吴起好猜忌,且性格残忍。
要我还得再加一个:特别爱面子。
杀了这么多人,自然不能当没事人一样大摇大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了。为了躲避通缉,吴起选择了潜逃出国,离开时,他咬着自己的胳膊,向母亲诀别,并立下一个很大的flag:“我吴起如果当不上卿大夫、相国这样的大官,就绝不回家。”
为了当大官,挥金如土,万贯家财且不顾,一心只把高官求;因被人嘲笑,变身杀人狂魔。这是怎样一个人?一个字,狠,真的是狠。狠到变态的地步。
且说他逃出卫国后,跑到了鲁国,拜曾子为师,学习儒学。这个曾子,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参的儿子。可是吧,才学了没几天,就被曾子逐出师门了,原因大概是因为学习太用功了。
事情是这样的,话说拜入儒门没几天,吴起的老妈就去世了,按儒家礼仪,父母去世,儿子必须回家奔丧守孝。可吴起说,不不不,我不要回去。再说了,我出来前那是立过flag的,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当然了,他也不敢回去:堂堂的连环杀人犯,踏一只脚上卫国土地试试?只怕前脚刚落地,后脚卫国阿sir就给他丢警车拖走了,到时候还不知道是给老妈奔丧呢,还是给自己奔丧呢。
总而言之,吴起没有回家守孝,也没有参加葬礼,这可把老师曾子气坏了。要知道他爸爸曾参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他父亲去世时,整整七天水米不进,曾家二字,那就是孝的代名词。
曾子心想,我怎么收了你这么个禽兽不如的家伙?简直是辱没师门啊。一气之下,开除了吴起的学籍,将其逐出师门。
看看,这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军事大神吴起的前半生:败家子、不孝子、杀人魔、坏学生,折腾了半辈子,梦想着出将入相,摔地上却是个国际在逃通缉犯。
-
2.杀妻求将,为鲁效力
-
3.掀起魏国军事大改革
-
4.城门立木,政治变法
-
5.河西开战,大破秦军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刘向,西汉皇族大学者,涉猎广泛,在史学、经学、神学、文学、目录学方面皆有建树,著有《别录》《新序》《战国策》《说苑》《列女传》等作品,并编订《山海经》《楚辞》。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50年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最动荡的变革时代。旧的制度与规则被打碎,新的秩序尚未建立,在新与旧的交替之中,军事奇才们驰骋沙场,上演了智慧与武力的巅峰对决;改革家们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纵横家们东奔西走,陈说利害,连横合纵;思想家们发展学说,传播主张,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根基……
每一段旋律都振聋发聩,每一个故事都精彩纷呈,每一次转折都令人深思。战争虽波澜壮阔,却也血腥残忍;复仇虽畅快淋漓,却也让人齿冷战栗;梦想虽远大,却也透露着壮志未酬的悲凉。人性的善与恶,坚强与脆弱,理性与感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每个国家只要倾力而为,都会迎来自己的巅峰时刻,哪怕是不起眼的小国;每个人只要抱定信念,总会找到自己的辉煌篇章,不管最终是胜利还是失败。请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的声音,回到战国,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