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爆笑历史剧明朝那些事·番外篇68
从兵败长江到收复台湾,从民族英雄到众叛亲离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围而不攻,坐失良机
- 上一回我们说了,郑成功统领大军进入长江,目标直指南京。郑成功一路上破瓜洲、克镇江,直抵南京城下,天下震动。当时的形式对郑成功极为有利:南京的清军只有一万多人,大部分是刚在镇江被锤过,一个个失魂落魄。而郑成功这边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看上去,攻下南京只是时间问题了。
然而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郑成功却已经不知不觉地犯了好几个严重的失误。
第一是拖拖拉拉。郑成功占领镇江,是1659年的六月二十四日,到南京城下,则是七月初九日。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镇江与南京相距不过六七十公里,动车半小时都不用,郑成功竟然花了半个月的功夫。常言道,兵贵神速,如果郑成功拿下镇江后乘胜进攻,很快就能夺取南京。但郑成功却在镇江磨磨唧唧,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阅兵上面,结果让自己错失良机。
第二,就是郑成功的军事布置很成问题。郑成功包围南京后,让部队沿着南京的七座城门排开,摆出了攻城的架势,看上去势在必得。然而南京是很大的,一共有十八座城门,就算郑成功围住了七个,其实只是围住了北面和西面。而在东面和南面两个方向,郑成功竟然没有布置任何兵力,清军可以正常的出入。兵法说“围三缺一”,是为了防止敌人困兽犹斗;可“围二缺二”,就毫无道理了。
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郑成功犯了兵家大忌——轻敌。
到达南京后,有人便向郑成功建议,说南京城内空虚,只要四面围攻,分分钟就能拿下。郑成功没有听从。相反,从七月十日、郑成功在南京城下扎营开始,此后整整十天,他一直没有发动进攻,甚至一枪一炮都不放,而是忙着登紫金山、祭祀明孝陵。
郑成功这么做,究竟是为何?按明史大家顾诚先生的分析,之前在瓜洲、镇江的胜利,让他已经飘飘然了。在郑成功看来,南京孤城一座,守军不过万把号人,只要吓唬吓唬,对方就会像镇江的清军一样,开城投降。
除此之外,清朝这边的诈降,也让郑成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两江总督郎廷佐、江宁提督管效忠派使者向郑成功求情,说您大兵到此,我等本应立刻投降。但按我大清法度,守城不到三十天,将官有罪,妻儿老小也要受牵连;但如果满三十天的话,即便投降,也不连累家人。我们家人都在北京,若是现在投降,怕是小命不保,还望您大恩大德,宽限个三十天,到时候我们自然开门投降,您得了城池,我们保全了老小,这不是两全其美嘛。
这种鬼话骗小孩子都不一定好使,但郑成功竟然就相信了,一口答应。部下赶紧提醒他,说这不过是清军的缓兵之计,根本不能信,应该赶紧攻城。不料郑成功表示,自己进入长江之后,战必胜、攻必克,对方早就吓坏了,岂敢使诈啊?而且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我们既然答应了对方,就应该做到,要讲信用晓不晓得?要不然怎样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并体现我们仁义之师的本质呢?
郑成功在那自我陶醉,而南京城中,清朝的官吏们却因为他中了计,一个个是弹冠相庆。随后,郎廷佐等人立刻发布命令,要求周边各州县火速派兵支援南京,哪怕丢弃自己的城池,也在所不惜。
严令之下,江苏省内的,以及江西、浙江的清军,很快就向南京汇集。由于郑成功没能把南京给围死,这些援军得以大摇大摆地进入南京城。在遥远的北京,之前非常失态的顺治也冷静下来,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就连清朝的命根子、驻扎在北京的八旗精锐也奉命出发。这些部队被下了死命令,昼夜兼程,驰援南京。
就这样,在十来天的时间里,双方的力量对比悄然发生了变化:南京城内的清军兵力翻了一番,而郑成功的军队则完全放松、乃至懈怠下来。当时郑成功派人巡视,发现有的士兵不在营区驻扎,而是在江边捕鱼。得知此事,郑成功感慨说:“捕鱼的要是炊事班,那还说得过去;要是野战军的话,那咱们可就完了。”
看来连他自己,都开始有危机感了。
-
2.兵败南京,大事去矣
-
3.寻找新基地
-
4.力排众议,跨海东征
-
5.驱逐荷夷,收复台湾
-
6.众叛亲离,英雄早逝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