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爆笑历史剧明朝那些事·番外篇67
站稳脚跟,立志北伐,不信中原不姓朱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郑成功的白手起家
- 上一回我们说到,郑成功从日本回国后,按照父亲郑芝龙的计划,他本该潜心科举,金榜题名,为郑家光宗耀祖。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先是明朝灭亡,接着是清军南下,再后来,南明的几个小朝廷相继崩盘。随后,父亲郑芝龙降清,却惨遭软禁;母亲田川氏被清军侮辱,愤而自尽。就这样,带着国仇家恨的郑成功,走上了与父亲截然相反的道路:誓死抗清。
郑成功想要抗清,从一开始掉入了hard模式,钱粮先不说,连兵力都木有。原来,郑芝龙投降之后,清军便利用他的声望招降其部下。郑芝龙手下的两员大将施福和郑芝豹,带着手下的十名总兵,外加十一万三千兵马,全部投降了清朝。也就是说,郑家的大部分主力,乃至精锐部队,都成了清军,剩下没有投降的,也是群龙无首,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郑家的队伍就那么散了。
所以,当郑成功想为父母报仇、跟清廷抗争到底时候,往身后这么一看:没兵也没将。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人,据他的后代记载,郑成功起兵时,带着九十多名心腹,在今天广东汕头的南澳岛,聚集了数千人,然而“数千”这个词却非常笼统,两千也是数千,九千也是数千,之间差了好几倍。还有明朝遗民记载的更夸张,说郑成功当时只有三百部下,在厦门的鼓浪屿训练。但是吧,不管是几千还是三百,对于反抗清廷这个宏伟目标来说,那都无异于0。
所以说,走上抗清路线的郑成功,一开始是一穷二白的。就这么点人,如何对抗强大的清军呢?郑成功一开始也是理想主义者,但眼前的状况也让他变得现实许多,知道只能慢慢来,一点点地积累人马。
幸运的是,郑成功打出的抗清旗号、加上他是郑芝龙之子的身份,很快吸引了不少关注。许多人觉得他有种,想跟他一起复兴大明,纷纷汇集到他的麾下。加上清军在沿海地区的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不少人便投奔了郑成功。这让他的实力不断壮大。
郑成功是在顺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年底开始起兵的。第二年的下半年,他就敢上岸打仗了。1647年八月,郑成功派兵攻打福建的海澄镇,虽然首战宣告失利,但在转战泉州时,郑成功设下埋伏,击溃了出城迎战的清军,还击毙了对方一名参将,逼得清军退回城里。
不过郑成功的军队没有攻坚的经验,未能拿下泉州。等到了九月,清军大队人马前来增援,郑成功就不是对手了,只能撤回海上。
这一系列战役,合称“泉州之役”。从战役的规模上来看,只能算是一次小型冲突;郑成功虽然取得了一些小胜,却因实力不济,既无法扩大战果,又不能巩固胜利果实,倒头来是功败垂成。但是吧,不管如何,郑成功是雏鹰初啼,并借此向清朝当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绝不会像父亲一样当一个投降者。他要把抗清之路,彻彻底底地走下去。
-
2.抢地盘:同安与潮州之战
-
3.积蓄力量:从相持到投降
-
4.北上长江的计划
-
5.不信中原不姓朱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