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大汉王朝.19
大功臣晁错之死:千古冤案,到底冤不冤?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一夜之间,形势突变
- 上一回说到,削藩的诏书到达了吴国,早有预谋的吴王刘濞,便拉起了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济南国和淄川国,掀起了著名的“七国之乱”。叛军势头凶猛,连战连胜,这让削藩的主要策划人晁错,变得是手忙脚乱,昏招迭出。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竟然还想着公报私仇,打算借机搞掉政敌袁盎,但是呢,下属的一番劝导,又让他犹豫了。
可他这么一犹豫,就有人就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袁盎。
这一点很值得玩味:您想想,晁错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跟自己的两个副手商量计划,应该是相当秘密的事情。可是,这等机密,分分钟就能被人给捅出去。这说明啥,说明晁错的人际关系相当堪忧啊,就连副手都跟他不是一条心。当官当到这个份上,还有啥好说的。
袁盎知道这个消息后,想必是十分震惊的,可是他能怎么办呢?当时他已被贬为庶人,如果以草根的身份去见汉景帝,当然是不行的。怎么办?不行动就是死。于是,他连夜去见了一个关键人物:汉景帝的舅舅、魏其侯窦婴。
为什么要找窦婴呢?有几个原因,第一,窦婴是汉景帝计划派遣的四名统帅之一,他要是觐见,自然无人阻拦;第二,窦婴为了削藩之事,跟晁错吵过架,两人有梁子。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袁盎找他引荐,顺理成章。
按史书记载,袁盎见到窦婴后,当即表示,他知道刘濞为什么会造反,希望能够见到汉景帝,当面陈述。当然两人应该还说了些别的什么悄悄话,但因为史书没说,我们也搞不清楚。总之,窦婴很愿意帮这个忙,马上就去汉景帝那里,把袁盎给狠狠地夸了一通。汉景帝也立刻下令,要召见袁盎。
在这我们回顾一下:袁盎是下午、或者晚上知道消息的,过了几个小时,他就能以平民的身份觐见汉景帝了,这番应对真是快稳准狠。
话说袁盎入宫时,已是深夜,进去一看,汉景帝正和晁错在那商量如何调度兵马和粮草。估计商量完这个事,晁错就要准备搞袁盎了。真的就是差一点点时间。
且说见袁盎来了,汉景帝便放下手中的活计,问了他两个问题:“听说你在吴王那里担任过相国,他有个部将田禄伯,这人怎么样?如今吴楚反叛,你怎么看?”
袁盎的回答非常自信:“不足为虑,很快就能打败他们。”
哎,汉景帝不是问了两个问题吗?为什么袁盎只回答了后面一个呢?
说到这,良辰想反问您一下:当时汉景帝最担心的是什么?当然是能不能消除叛乱了。袁盎的回答,果断而干脆,直接击中了汉景帝的焦虑之源,顿时让汉景帝对他产生了兴趣,从而为接下来能够继续对话建立了可能。至于第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也就没有必要回答了:既然刘濞都不足为虑了,一个田禄伯又能如何?
还有一点,要是袁盎老老实实地回答“田禄伯这人挺有水平”,反而会让汉景帝更为焦虑,结果是适得其反。袁盎直击痛点,很快就让汉景帝把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了。
果然,汉景帝就接着袁盎刚说的话,又开始发问:“吴王富甲天下,又招募了很多豪杰,并且到了年老之际才宣布反叛,想必是准备了许多年。您为何会觉得他不堪一击呢?”
袁盎马上答道:“吴王确实是很富有,但他招募的那些所谓的豪杰,都是些亡命之徒、无赖之人、不学无术之辈。如果是真的豪杰,肯定会教导他施行仁义,辅佐天子,又怎么会反叛朝廷!”
一番话有理有据,不仅汉景帝连连点头,就连在一旁的死对头晁错都说了句“袁盎分析的很对”。那一刻,晁错恐怕还有点侥幸心理,觉得袁盎是来给自己犯的错擦屁股的呢。
汉景帝内心有点小兴奋,又追问了一句:“有什么办法对付叛军吗?”
袁盎这下放心了,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取得了汉景帝的信任,慨然答道:“臣自有妙计,请陛下先屏退左右。”
-
2.帝王的抉择,皇权的弃子
-
3.晁错之死
-
4.刘濞不退兵,汉景帝自责
-
5.晁错死得冤吗?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阳洋,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407年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在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奠基了中国疆域的基础,确立了汉文化的主流思想,更奠定了汉民族的根基,它让“汉”这个字,从东方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字,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的共有名称。
自汉朝立国,一个伟大、统一而稳定的中国,屹立于东方,崛起于世界,并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时至今日,它所开创的范式,它的经验与历史教训,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
请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的声音,穿越回两千年前,走进大汉王朝的生命机体,与它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