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生老病死的生意
揭秘中国人寿保险市场背后的文化密码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红火热闹的中国寿险,曾经也门可罗雀
- 毋庸置疑,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交流是世界的主旋律,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繁荣,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世界的交流变多了,风险也增加了。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放慢、工作不好找、全球局势也变得动荡起来,整个社会在走向“内卷”,中产阶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怎么办呢?有人说了,买保险。
确实,这几年来,咱们中国的保险行业是越来越红火了,各种各样的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出口保险等等,为我们的健康、安全、财产和贸易提供着方方面面的保障。
就拿2020年来说吧,这次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保险行业却仍然蒸蒸日上,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6%,达到了4万5千多亿!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要数人寿保险。2020年,我国的人寿保险和健康险业务同比增长了15%,远高于行业水平。可以说,疫情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为健康、为生命上一份保险的必要性。买一份保险,多一份保障、少一份后顾之忧,成为不少人的共识。
确实,在今天,人们防范风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砸到保险里面的真金白银,也越来越多,整个行业风生水起,热度持续高涨。但是各位,说起卖保险,就在并不遥远的十几二十年前,那可不是一个好词儿。生活中,谁谁要是说“哎,那谁卖保险去了”,十有八九,不会是羡慕的口气;再有,要是平时接着个电话问你要不要买保险,第一反应绝对是挂电话。
确实,保险,曾经在咱们中国并不是特别受欢迎,就在30年前,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发展是举步维艰。在那时,推销保险产品很困难,尤其是人寿保险,不管是规模还是增长率,在同行业里面都不够看。
可能你会说,当然不喜欢啊,卖保险的不就是想赚我的钱吗?真的是这样吗?卖保险又不是行骗,又不是传销,劝你买保险也是为了你的人身财产安全,怎么就让人不喜欢呢?其实,保险行业在中国曾经不受待见,这背后有很深刻的文化原因。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人忌讳谈“死”。要是一个推销员一上门就说“死”字,保不齐会被这家人轰出家门。
第二,中国人也不习惯人寿保险这种“用钱换命”的逻辑。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里,“死者为大”,要是人一死,就去跟保险公司扯皮、算钱,岂不是不尊重死者,把他当成一摞白花花的银子看待?
又不能谈“死”,又不能谈“钱”,可人寿保险不是“死”就是“钱”,这让保险公司怎么办呢?听起来,要打开中国的人寿保险市场,实在是很艰难。
可是,今天大家也都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寿保险市场在中国却是飞速增长的。一直到这两年,你是不是会挖空心思打听,哎,有没有靠谱的保险经理推荐啊?你买的哪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啊?有没有性价比高的推荐?
瞧瞧,好奇不?保险业是怎么把这个很艰难的生老病死的生意给做起来的?它在中国遭遇了哪些水土不服,而保险公司和推销员们又是用了什么样的策略,让咱们“不买几个保险就没安全感”的?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这本《生老病死的生意》。
-
2.水土不服:人寿保险在中国的艰难简史
-
3.腾飞的秘诀:不谈生死只谈钱
-
4.“瞧,那个卖保险的!”:认识保险推销员
-
5.中国人为什么买保险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陈纯菁,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社会文化、市场行为、全球化以及当代中国社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Sue Fan,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一边是传统文化下的生死禁忌,一边是现代经济理性下的保险生意。全球化与本土化力量如何纵横博弈?犯了忌讳的人寿保险在中国怎么站稳脚跟?两种文化如何交互、互动、发展,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的人寿保险市场?本书立足社会田野调查,为我们展现了新兴的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形成史。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文化就像“工具箱”一样,为行动策略提供资源和技能,影响了市场形成的过程。
精明的经济主体总有办法克服生死观和其他文化价值观的阻碍,在中国开创一个盈利的人寿保险市场。
利润导向和看重资本积累的商业模式,从不会像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自然而然地被接纳。
由于人情是中国文化中互惠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着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所以当公众对寿险有所了解却尚无需求时,人情就成为了保险代理人的法宝。
一方面,理性化的趋势引人注目。另一方面,面对着一个日趋理性化和现代化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