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一枪未发,溃逃朱仙镇
- 上一回说到,左良玉自从当上了高级军官、成为一方统兵大将后,就开始了自行其是、不听指挥以及欺软怕硬的风骚路线。对朝廷来说,他着实是个超级超级大trouble,用他吧,嚣张又跋扈,不用吧,又没人比他更能打。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又把开封给围了,朝廷无奈,只好命左良玉率军救援。这次救援行动,朝廷非常重视,调集了好几路兵马,以及许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为了安全起见,崇祯特意把左良玉的老领导兼恩人侯恂,从牢里面放了出来,担任督师。除此之外,他还从穷得叮当响的国库里拿出了十五万两白银,发给左良玉的军队,以振士气。 这可真是要权给权,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了,而左大帅手握18万大军,乌泱泱开去,看起来确实是要把李自成给一举荡平了。然而结果呢? 按史书记载,官军汇集后,便驻扎在开封西南边的朱仙镇。朱仙镇虽是个不起眼的小镇,但因为位于战略要地襄阳通往中原腹地开封的必经之路上,因此也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在朱仙镇的历史上,曾爆发过两次大战。第一次是南宋时期,岳飞以五百骑兵大败金兀术的十万大军,取得了辉煌胜利。第二次,就是我们要说的这一场仗。当然,今天很多人知道朱仙镇,都得感谢金庸老爷子的在武侠小说里多次提及。 且说朱仙镇那边的战况,眼看官军杀来,李自成留下一部分人马继续包围着开封,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主动出击,杀奔朱仙镇。官军驻扎在镇北,李自成就把军队驻扎在镇西,那架势,显然就是虎视眈眈。 一个镇西,一个镇北,乖乖,按左大帅那脾气,这不是立马要火星撞地球,率领18万大军掩杀过去?可结果你猜怎么着,左大帅一看农民军那阵容,那规模,那气势,惊呆了,万丈雄心,顿时化为没有。左大帅怕了!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很快,恐惧的情绪,就像瘟疫一样,在18万大军中蔓延,之前咱们提到的,那些很能打的将领,什么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啊,也重度感染了,没一人敢上前应战,都开始争相推诿,——你去,不,你去,凭啥啊,凭啥是我啊,你先上,我给你打掩护——吵来吵去,吵去吵来,彼此心照不宣,都在默默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跑路? 相比官军在那裹足不前,反倒是李自成很积极,很拼命,昼夜加班,制定作战计划,他派人马在官军通往襄阳的方向,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工作业。按《明史》记载,农民军竟然挖出了深五米、宽五米左右的壕沟。 深五米、宽五米,人要掉下去爬上来都得半天。有人说,怕啥,你绕开走啊。对不起,绕不开。疯狂的可怕的李闯王,一口气让人把这壕沟挖了绵延一百多里。相当于从上海到昆山、从北京到廊坊、从广州到东莞的直线距离!这还让人怎么绕? 这样的战术不见于任何中国历史上的兵法,却是中亚军队的传统打法。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李自成在西北当兵时,跟回回籍的士兵学来的招数。总之,狂人李自成这一手太凶残了,他这是要彻底断绝官军的去路。 李自成挖好壕沟的时候,官军这边恰好也不再争吵了,在一个月黑风高杀人夜,已经怕到瑟瑟发抖的左大帅,点起人马,整装出发,以斩首十万之果决,以闪电博尔特之速度,一马当先,冲出了战场。逃了! 是的,率领18万大军的左良玉左大帅,抢先第一个当逃兵了。他这一逃,就像一块飞行在外太空的流星体,穿越大气层,把明朝廷砸出了一个陨石坑。不用半天时间,18万官军上上下下,以相同的姿势,相同的频率,全线崩溃,各路人马朝四面八方,齐齐整整,拔营跑路,拦都拦不住,当然也没人拦。 十八万官军成了十八万马拉松选手,没命地向襄阳方向狂奔。这一切都在李自成的意料之中,但他站在原地,没有追赶,他静静地告诉手下:切莫轻举妄动,再等等,等他们过去了——你们再从背后揍他! 左良玉一口气跑出了八十里路,终于,他们在农民军挖出来的壕沟面前,停止了奔跑的步伐。饶是左良玉作战经验丰富,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五米宽无米深,这是跳下去再爬过去呢,还是搭个桥牵个绳再走过去呢?官军已乱作一团,骑兵和将官,纷纷跳下马,关键时刻,各自逃命要紧。 很快,步兵夹杂着骑兵,士兵混着将领,人和马缠在一起,人挤人,一个个争先恐后往壕沟里跳、爬、挤、踩,最后是人踩人,马踩人,嘶吼声、惨叫声此起彼伏。 这个时候,等待已久的李自成终于出手了。按《明史》描述,官军士兵纷纷倒在壕沟里,不知道是被杀的,还是被挤进去的。后边的人则从他们的头顶上踩了过去,农民军也跟着,从人的身体上践踏而过。这已经不是战斗了,而是屠杀。 虽然将士们被杀得尸横遍野,但左良玉本人运气不错,估计是体力好,武力值较高,他越过了壕沟,继续向前狂奔,一鼓作气逃到了襄阳。后来清点损失,折损的将士不计其数,还丢掉了成千上万的骡马,以及数不清的物资、器械。 捡了一条命的左良玉,已然是个泄了气的皮球,对李自成是从此怕到要死。无论老领导侯恂如何下令,他一概置之不理。说好的18万大军救援开封,就这么被他一套了之。最后开封解围失败,崇祯气的上蹿下跳,只能将一肚子气撒在侯恂身上,把他革了职,至于左良玉,不行呐,还得求着他去揍叛贼呢。
- 2.劫富不成,洗劫武昌城
- 3.弘光初立,封伯封侯
- 4.神秘的“北来太子”
- 5.最后的私心
- 6.终究不是中流砥柱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