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爆笑历史剧明朝那些事·番外篇62
明末“顶梁柱”:最多兵,最残暴,最畏敌,最作死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从顺风顺水到被一撸到底
- 上一回,我们说了弘光朝廷的关键人物马士英,连带着之前讲的史可法,都是带兵打仗的文官,也就是说,这两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正统的武将,总让人觉得差了那么点意思。所以那么这一回,我们就来说一位正经的、行伍出身的将领。这位将领在我们之前的节目中,已经提过他不下十几次了,谁呢?大名鼎鼎的左良玉左大帅。
在明朝末年,左良玉是个实打实的风云人物。他是许多农民军大佬的死对头,战功赫赫,是朝廷最为倚重的力量之一。到了弘光时期,左大帅更是手握南明实力最为强大的部队,史书记载,左家三十六营,共计八十万大军,不仅远超前几回说的江北四镇,而且看上去连农民军、清军都不是对手。
当然了,说左良玉有八十万大军,这数字的确有些夸张,但也能看出他麾下兵马之盛。可就是这个兵力最多、实力最强的左良玉,却没有就此成为南明的中流砥柱。收复失地、荡平农民军、驱逐清军,这些业绩他一个都没有。相反,他却超越了李自成、张献忠和多尔衮,成为弘光朝廷最为害怕、最想提防的对象。而左大帅果然是不负众望,在生命最后的关头,他竟然跟弘光朝廷打了起来,并最终以叛将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为何左良玉能积聚了这么大的势力?又为何没能成为力挽狂澜的人物?最后还走向了那般人生结局?这里面都有些什么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讲一讲。
左良玉,字昆山,祖籍山东临清,生年不详,出身行伍世家。说起来,左良玉也是个苦命人,早年丧父,又遭亲母抛弃,寄养在叔父名下。大概也是疏于管教,少年左良玉大字不识几个,性子野,但脑瓜子灵活,加上他家是军户,因此打小就练就了一省好武艺。
左良玉有一项绝技:左右开弓,箭法了得,配上他人高马大的体魄,据说还面如红枣,也就缺了把长胡子,不然便是活脱脱的明代关云长,山东关二爷。不管怎么说,此人绝对是一块当兵的好材料,天生就适合带兵打仗、冲锋陷阵。
按《明史》记载,左良玉长大后,参军当兵,去了当时的最前线辽东。在这段时间,他都干了什么,无人知晓。总之,到了崇祯登基那会儿,左良玉已经当上了都司,相当于旅团一级的军官,驻扎在辽东重镇宁远。
左良玉能从小兵卒子,成为中级军官,可能既有他自己的战绩,也有别的原因:当时明军在辽东屡战屡败,将领们是一波接一波的挂,在这样一个急需用人之际,但凡有些能耐的,自然会备受重用,何况左良玉这样有两把刷子的人。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左良玉在军队里是可以一路这么扶摇直上的。然而,在崇祯元年,他却摊上了一件大大的倒霉事。
当时,因为朝廷财政吃紧,发不出粮饷,许多来自四川、两湖的士兵,千里迢迢支援东北前线,结果一分钱都拿不到,当场就不干了。宁远城中随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兵变,很快便呈燎原之势。宁远城中的十四营有十三营都高举反旗,包括左良玉的部队。士兵们将驻扎在宁远的辽东巡抚毕自肃好一顿暴打,老毕气的羞愧难当,自杀身亡。
死了个封疆大吏,事情严重了,朝廷赶紧派袁崇焕去弹压。在古代,无论兵变的理由有多合理、士兵们之前有多委屈,对朝廷,对统治者来说,都是不可饶恕的反叛行为,必须严厉镇压。
袁崇焕到了宁远后,先是用自己的威信,镇住了反叛的军队。随后揪出几个带头闹事的,统统砍头,杀一儆百。惩治完典型,接下来,就要追究军官们的责任,管教不严者,一律严惩。在这场大规模的惩罚中,左良玉没能逃脱干系,虽然没有掉脑袋,但也被一撸到底,免去了所有职务,开除出军队。
堂堂的旅团级军官,就这样成了一介草民,左良玉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山东老家。不过,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说这一次的不幸,就不是一种幸运呢?
-
2.左良玉的升迁之道:小聪明,大无耻
-
3.无法节制,无法无天,无可奈何
-
4.张献忠的克星
-
5.去河南,战闯王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军功扬名立万的他们,除了留给后世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还有挣扎于王权政治下的悲凉与慨叹。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重新回到六百年前的战场,聆听明朝武将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