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
三国两晋又隋唐,收不上税愁断肠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三国争霸,粮食财政为先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上一回咱们说了大一统数百年的汉朝,这不,紧跟着的就是一个群雄并起、波澜诡谲的时代——三国。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知道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是在大家兵马都不弱的情况下,谁在后勤方面占了上风,谁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三国时期,很多曾经风光一时的诸侯都没能认识到这一点,董卓囤积了大量钱币,可是战乱中即便有钱也买不到粮食;袁绍、袁术等人不重视粮草,以至于士兵沦落到吃野果、贝壳果腹的地步;连干饭这种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自然就兵力软弱,大失民心。后来大放光彩的魏蜀吴三方势力,无一不把粮食生产当作国内的头等大事,这当中表现最好的,就要数曹操。
想当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大乱,别的州牧、将军只知道攻城掠池,攻下来以后就疯狂地搜刮百姓。但是,曹操敏锐地嗅到了这场大战的先机。看看当时的百姓,因为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粮食极其短缺,甚至都开始人吃人了。在这个时候,钱再多,买不到粮食,也是白搭。在这种情况下,占了一座城,却只知道烧杀抢掠,把人都给饿死了,那要这座空城、这块空地有什么用呢?要知道,死的那些人,可都是能种粮食的劳动力。
一代枭雄曹操一眼就看穿了三国时期的财政本质。什么本质?战乱年代,别敛财了,咱要囤的是粮!想明白这点以后,曹操开始在他的大本营许昌大规模地屯田开荒。再招募流浪的百姓,让流民去耕作,不久之后,他就囤积了百万石的粮食。
光是招纳流民来种田还不够,曹操还教导手下的官员们,要重视生产效率,尽全力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于是乎,手底下的什么豫州刺史贾逵,敦煌太守皇甫隆,都纷纷开始修水坝、挖运河,推广耧犁、灌溉田地。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扬州刺史刘馥了,一口气修建、整治了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一系列水利工程。这样一来,曹魏各地的居民都得以在战争年代吃饱穿暖、自给自足,在当时最为强盛,风头无两。
到了后期,虽然我们还说曹魏曹魏,可真正掌控魏国的人已经不姓曹了,而是司马懿。司马懿延续了曹操的财政思想,不管带着军队打到哪儿,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百姓的生活给保障好,把农业给发展起来,这样才能有充足的粮草来作为军事的后盾。
比方说,每次攻下新的城池,司马懿都会严禁手下清查户籍。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很清楚,一旦在战争年代严查户籍,往往就有官员揣着各种各样的私心去收重税,被征完税的百姓吃不饱饭就干不了活,用不了多久国库就会不宽裕,所以保护人民也是在保护自己。要我说,曹操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真冤枉,明明实打实地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偏偏背了那么多年的骂名,您说是不是?
我们再来看看南方的蜀吴两国,虽然也重视粮草,但起步得比曹魏政权晚了一些,失了财政的先机,也埋下了战败的伏笔,其中最可惜的就要数刘备的蜀国了。诸葛亮,一代名臣,很有远见,在云南、四川、陕西一带都进行了有计划的屯田。可是,地是开出来了,人手却大大的不足,比起四百多万人口的魏国,蜀国的人口只有区区不足一百万,诸葛丞相也有心无力啊。再一个,大家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巴蜀一带别的没有,崇山峻岭多得是,在那个没铁路没飞机的年代,要想及时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实在是太难了。前线士兵吃不饱,征战北伐也没了力气。总而言之,尽管诸葛亮为了刘备父子二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粮草和人口都没能占据优势的他们,终归还是无力回天,悲哉!
-
2.两晋时期,皇位“禅让”带来财政大麻烦
-
3.冯太后的改革,影响千年的三长制
-
4.隋朝的大跃进:空有雄心的大崩溃
-
5.唐代财政:自我经营,古今奇观
-
6.安史之乱,根源在财政选择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郭建龙,自由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有“帝国密码三部曲”系列及社科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等。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学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从秦汉到晚清,不同朝代最初为什么能兴起,最后又为什么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真的是某个皇帝的丰功伟业或骄奢淫逸能解释的吗?其实不然,对任何一个朝代来说,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才是亡国的罪魁祸首,而不同朝代财政系统崩溃的原因又各有区别。
本书以国有企业、公有土地、政府垄断印钞权这三大财政支柱为核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个个真实有趣的历史故事,为我们剖析了王侯将相背后,长达两千余年的财政体系演进历程,也为现在的政策提供了以史为鉴的宝贵机会。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汉代之后的大部分朝代都继承了武帝的衣钵,在创建资源垄断上大做文章,形成了对中国民间经济的第一道紧箍咒。
它(公廨钱制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唐代的财政制度始终问题重重,效率低下,财政收入不足以养活日益庞大的官僚系统。
执政者并没有意识到,用纸币敛财的确是短期通往天堂的道路,但长期这么做,经济就会失控。
甲午战争巨额的赔款,以及高昂的军费,终于让中国财政彻底失控。甲午战争之后的群情激奋,也已经让政府无法安抚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