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上)
帝国之基,财政为先,秦汉王朝的财政之殇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两千年朝代兴替,一部浩瀚的财政史诗
- 在咱们古老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令人惊艳的朝代。大秦帝国以气吞山河之势一统中原,在史书上留下了荡气回肠的一笔。汉代君王字字铿锵地宣告天下,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国争雄,魏晋风骨,李唐盛世文人辈出,无数诗篇流传千古,文化影响力辐射整个亚洲。宋代看似积贫积弱,民间经济和科技却极为发达,甚至可以说,咱们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启蒙了整个欧洲……
历朝历代,各有各的波澜壮阔,可是却都在封建社会结束之前早早地亡了国,背后的原因何在呢?读过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会列出好些原因出来。比如外戚和奸臣把持朝政、为非作歹;比如末代皇帝昏聩无能,骄奢淫逸;比如强敌入侵,战乱不断;再比如连年天灾,民不聊生。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不管是哪朝哪代,灭亡的原因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没钱!
从一个朝代的兴起到灭亡,必定会经历一个国库充盈到空虚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呢,可以长到数百年,比如说唐宋明清那样,也可以短到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朝代寿命如何,就要看皇帝们有没有那个本事,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实现充实国库的目标,经过千百年的试验,古代的统治者和官僚们总结了三种比较好用的方法,被作者称为三大财政支柱,这三位选手分别是: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和政府垄断印钞权。
直到今天,这三项措施对我们的祖国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财政手段,甚至垄断印钞权还早就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有些人曾经以为国有企业和公有土地是德国的“舶来品”,毕竟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说过,要生产资料公有制嘛,不过我今天可给您辟个谣: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本土货,怎么样,自豪不?
那么,这三大支柱有个什么由来呢?在历史上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逐朝逐代地,给各位听众好好地扒上一扒这两千年来的财政史。
-
2.短命的秦朝:财政不过关,覆灭成必然
-
3.打仗需筹资:文景之治后的财政困境
-
4.汉武帝的创新:垄断印钞权和国企的雏形
-
5.汉昭帝时期:盐铁专营的大辩论
-
6.王莽:理想主义改革被现实打脸
-
7.制度的惰性与大一统王朝的再度崩溃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郭建龙,自由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有“帝国密码三部曲”系列及社科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等。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学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从秦汉到晚清,不同朝代,却同一个命运:轰轰烈烈一统江山,最后崩塌于无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都无法逃脱消亡的结局?真的是后世不肖子孙骄奢淫逸所导致的吗?其实不然,对任何一个朝代来说,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才是亡国的罪魁祸首,而不同朝代财政系统崩溃的原因又各有区别。
本书以国有企业、公有土地、政府垄断印钞权这三大财政支柱为核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个个真实有趣的历史故事,为我们剖析了王侯将相背后,长达两千余年的财政体系演进历程,也为现在的政策提供了以史为鉴的宝贵机会。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汉代之后的大部分朝代都继承了武帝的衣钵,在创建资源垄断上大做文章,形成了对中国民间经济的第一道紧箍咒。
它(公廨钱制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唐代的财政制度始终问题重重,效率低下,财政收入不足以养活日益庞大的官僚系统。
执政者并没有意识到,用纸币敛财的确是短期通往天堂的道路,但长期这么做,经济就会失控。
甲午战争巨额的赔款,以及高昂的军费,终于让中国财政彻底失控。甲午战争之后的群情激奋,也已经让政府无法安抚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