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消极的军事部署
- 上一回说到,在南明的关键事务——选皇帝上,史可法优柔寡断,犯下大错,不仅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也让他在短短半月内大权旁落,不得不去往扬州“督师”,跟飞扬跋扈的江北四镇打交道。 作为“督师”,史可法自然是四位军阀的顶头上司,但说他能不能管得动这四位大爷,那基本上是听天由命了。要问为什么,在松锦之战那一回我们就说过,明军中间的山头主义非常严重,像洪承畴那么有威望的统帅,都要花大把时间去整肃部队,史可法一无战绩,二无洪承畴的能力,况且,在此之前,他与这些大老粗并无交集,这让他怎么管? 史可法没办法来硬的,只能搞文官最擅长的“以德服人”。当时,四位军阀都不太安分,史可法便分别给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写信,勉强劝住了这三位。至于当时在扬州一带杀人放火的高杰,写信肯定是没用的,史可法得亲自去劝。按照《明史》记载,高杰有点怕史可法,一听他要来便指挥部下,连夜挖了上百个大坑,把杀害的百姓尸首给丢进去,掩盖罪证。 但让他意外的是,史可法来了之后,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对他和颜悦色,循循善诱。高杰对此是唯唯诺诺,后来他仿佛是被点化了一样,声称要听从史可法的命令。接下来,这四位都退回了自己的防区。 风波暂时平息,看上去,史可法的感化教育还挺管用。然而指望一通说教就能解决问题,那也未免太过天真了,其实连史可法自己都不信。虽然他劝下了高杰,又觉得对方出身农民军,是个危险人物,便让黄得功移师到离扬州不远的仪征,对高杰多加防范。 不得不说,这是个败招:高杰早就看黄得功不顺眼了,有一次老黄外出,高杰竟然派兵伏击对方。黄得功靠着一番好身手,才逃出包围圈。接下来,两边调兵遣将,打得的是不可开交。史可法又只能亲自出马,各种调停,求爷爷告奶奶,才把这两位爷给劝住。 等两边都收了手,江北四镇总算是和平了一阵子。看上去,史可法的布防规划已经完成,江北防线也建立起来了。但当时就有明眼人指出,说他这样是消极避战。 为什么呢?首先,史可法自己的驻地,是与江南仅仅一江之隔的扬州,主帅自己都窝在大后方,谈何进取?其次,江北四镇的驻地,全都在南直隶、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江苏、上海两省一市境内。最靠北的防区是今天江苏的徐州,其余的则在今天江苏的淮安,以及安徽的寿县、凤阳一带。也就是说,史可法的部署,大部分都集中在淮河流域。若不是当时黄河改道,流经徐州城外,弘光朝廷甚至都没摸到黄河的边。 对此,史可法倒振振有词,他说,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只有守住淮河,才能守住长江防线,历史上的东晋、南宋等南方政权都是如此。这话没错,但问题是,单单防守淮河也不行,若是敌军突破淮河,长江一带就危险了。所以,如果力所能及的话,南方政权就应该尽量把防线向北推。这就是为什么东晋、南宋,虽然实力不济,但还是要北伐。其目的就是在北方构筑新防线,缓解淮河一线的军事压力。 那么,史可法有没有机会把防线推进到北方呢?其实是有很大机会的。当时,河南、山东一带有不少地方武装,装备精良,队伍整齐,一颗红心向明朝。只要史可法派人前去联络,组织得当,必然能构建起有效的联合防线。对此,有的官员便写信给史可法,劝他出兵山东、河南,并提醒他,如果放弃这两个省,就算想偏安一隅,那也是不可能的。 史可法呢,心里很明白,这话很有道理,也该这么做,but,实际结果却是:没有采纳!为什么?因为他根本调不动江北四镇啊,他史可法能做的就是把四位大爷哄好,能让那四位不打内战就不错了,还指望他们向北进取,别奢望了。 当然了,此为其一,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决定了他并不急于向北突进,那就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国策:“联虏平寇”。
- 2.弘光朝廷的美梦——联虏平寇
- 3.使团北上受辱,清军大举南下
- 4.错失良机,江北防线崩溃
- 5.扬州一战,身死国亡
- 6.注定的悲剧:无才可补天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