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南明第一要紧事:选个新皇帝
- 上一回说到,史可法虽然打仗比较水,但因师从东林党领袖左光斗,一直名声在外,仕途走得是顺风顺水,甚是可以说是一路扶摇直上,当上了手握实权的南京兵部尚书。 不曾想,天有不测风云,1644年4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自杀。北京的朝廷玩完了,但朱明王朝的命运还没结束,作为千年大备胎的南京朝廷,一夜之间被转了正,而作为南京朝廷里的头号实权官员,史可法就这么成了大明王朝的权力核心,天字一号的实权人物,肩负起明王朝救亡图存的重担。 什么叫命呢?前半辈子,东林党倒霉时候他没赶上,东林党当红全被他赶上,他跑南京,南京就成了政权中心,你说这叫啥事儿,得多好的运气。好了,咱也不能往宿命论方向瞎扯,不然的话,还让人怎么好好努力说书,不如都去算卦看相好了。 成为大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却有四个滚烫的山芋摆在史可法手心:第一,立谁为新皇帝?第二,如何对付农民军?第三,如何处理和清朝的关系?第四,如何收拾人心、团结军民、组织力量?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儿要一件件办。这四件事看上去都很紧急,但最紧急的还是第一件事,必须立刻、马上、立即就办。 为什么?因为旧皇帝已死,“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果没有新的皇帝,王朝和国运就无法延续,南京的朝廷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大明朝廷,那么,不管南京发出什么号令,都没有任何法理上的权威性。没有权威性的号令和决策,又有谁会听从呢? 因此,树立新君,就成了其他三个问题的绝对前提,过去的东晋、南宋都是如此,早早立了皇帝。不管有没有历史经验,这都是史可法刻不容缓的第一要务。 问题是,说了半天,到底找谁来当这个新皇帝呢?理论上来说,只要是老朱家的人,拥有皇室血脉,都有资格来当新皇帝。再说了,老朱家别的不多,就是藩王多,选个皇帝还不容易? 话是这么说,但入选总得有个标准,如果有100个藩王,各个都有资格,凭啥是1不是2?是2不是3呢?那还不得乱套了。别说皇帝家,就算是一般地主老财家,那也是先考虑嫡长子。等正妻生的儿子考虑完了,才轮到庶出的。 史可法拥立新君,他的第一选择也是如此,先找崇祯的太子,如果太子不在了,再看看别的儿子行不行。 崇祯有七个儿子,夭折了四个,剩下三个,其中就有太子。可这哥仨全都没能逃出北京城,落入农民军之手。农民军退出北京的时候,哥仨都下落不明了。 既然如此,再往前推,看看木匠皇帝的儿子们。不过这是个伪命题,要是这位老兄要有儿子在世的话,也不会轮到弟弟来继位,那就只能继续再往前追溯。木匠和崇祯的父亲是明光宗,他的儿子已经全挂了。而明光宗之前,就是万历了。 经过一番内部讨论,南京众人找出了几个候选人,分别是:万历的亲孙子,跟木匠及崇祯同辈的福王朱由崧;万历的三个儿子,跟明光宗同辈的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瑞王朱常浩。除此之外,还有个边缘人选,那就是万历的侄子——潞王朱常淓。
- 2.史可法的无从选择
- 3.人生大尴尬:选皇帝被人抢了先
- 4.史可法的失势
- 5.一步错,步步错
- 6.跋扈的四镇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76年大明王朝,以军功立国。自开国以来,名将猛士层出不穷。有纵横沙场、一生不败的主帅;有气吞山河、杀敌四方的名将。他们或踏平戈壁,逐敌沙漠。或深入草原,燕然勒石。有人力战倭寇,取胜东南海滨,也有人饮恨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更有贪生怕死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叛国投敌,为虎作伥。